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512章 工与谋国,拙于谋身

类别: 历史 | 秦汉三国   作者:爱吃麻辣猪蹄  书名:朕能走到对岸吗  更新时间:2025-01-30
 
新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学派,而是博采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而根本的目的和思想只有一个。

那就是令大汉富强!

此时诸葛亮的气势已经压倒了全场,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沉声说道:“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一成不变的。”

“所谓人无完人,哪怕是圣人亦会犯错,更遑论圣人留下来的学说和思想?”

“我们不该一味推崇某一思想或者学说,而是要学会用辩证的目光去看待,不断推陈革新。”

“新学或许也有缺陷与不足,只是我们目前还未发现,但这不是我们因噎废食的理由。”

“我们要做的是在推行新学的过程中找到其漏洞,然后再将其完善,最终令其成为最适合我大汉的模样!”

“这才是新学的本质所在!”

这一番话说完以后,全场士子儒生们再无一人站出来反驳,鸦雀无声。

“赢了……”

在后方的坐席上,郭嘉眼中浮现出一丝激动之色,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诸葛亮的发言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这场辩论他们已然取得了胜利!

不过,还需要最后添一把火。

郭嘉站起身来,上前对郑玄正色说道:“郑公,我再度重申一遍,我们并非是想废除儒学,儒学的精髓我们会吸收,需要摒除的仅仅是糟粕而已。”

“我已向陛下建言,将儒学纳入国子监政治一科,并请大儒担任讲师为学子们授课。”

“此事已经得到了陛下的首肯。”

这件事的确是真的,而郭嘉直到现在才公布这个消息,就是为了打消在场所有儒生们的抵触之心。

果不其然,在郭嘉宣布这个消息后,不少士子儒生们都面露诧异之色。

自古以来,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很残酷的,失败的那一方必然会走向式微。

这也是许多士子们反对新学的原因。

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旦儒学被新学取代,那他们以往所学都成了无用之物,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

但听完诸葛亮等人的辩论后,他们才明白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新学不是任何一种学说,它有别于诸子百家任何一种思想。

儒学可以是新学,墨学可以是新学,法学也可以是新学……只要是对大汉有利,诸子百家都可以是新学。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博采众长。

他们也不用担心自己所学会没有用,因为郭嘉已经说了,国子监中同样有儒学的一席之地。

“推陈革新,博采众长……我明白了。”

“原来陛下已经打算将儒学纳入国子监的学科中么?若是如此那倒也不算背弃先贤。”

“如今的儒学多为空谈,确实不如墨家、法家、兵家带来的作用大。”

“没错!若是能采众家之长,我大汉必将兴盛!”

“好一个新学啊。”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

台下的士子们议论纷纷,在理解了新学的根本后,他们的抵触之心明显小了很多。

听到台下传来的议论,华歆、邴原二人搀着气息萎靡的王朗,神色都很复杂。

而郑玄则是闭目沉思,一言不发。

郭嘉知道此时此刻郑玄的态度很重要,这位儒学宗师要是不肯妥协,那国子监想要把儒学纳入其中也是困难重重。

于是他再度开口问道:“郑公,您可愿入国子监,担任儒学总讲?”

面对郭嘉的邀请,郑玄睁开眼睛,缓缓摇了摇头。

郭嘉见此神色微微一变。

就在他准备继续劝说时,郑玄又道:“多谢郭司徒抬爱,只是老夫年事已高、力不从心,难以胜任。”

“但郭司徒和诸葛中丞的想法老夫已经明白,变法改革与儒学并非相悖,而是相辅相成。”

“以儒学正人心,厚风俗,为治国之根本;以变法改革发展技术,为强国之策。”

“新学的确是一条正确的路。”

“这场辩论,是老夫输了。”

郑玄站起身来说道,对郭嘉、诸葛亮等人深深行了一礼,坦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郭嘉、诸葛亮等人都是一愣,显然没料到郑玄竟然这般干脆,心中吃惊之余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随后郭嘉、诸葛亮、庞统和徐庶纷纷起身,整理衣衫,庄而重之地对郑玄回礼致意。

这份心胸气度,值得他们尊敬。

台下,诸位世家家主们看着台上的这一幕,一时都有些难以置信。

崔琰更是神色呆滞,他根本难以想象,自家老师居然会主动认输!

“哼!这就是你说的必赢?”

窦辅看向崔琰,冷笑着说道,毫不掩饰自己的讥讽。

随后他转身拂袖离去。

其他各个世家家主们的脸色也都不太好看,没有继续逗留,纷纷离开。

这场渭水之辩、新旧之争,最终以新学胜利而告终,而它带来的影响将注定是深远的。

尤其是身为儒学宗师的郑玄公然承认了新学的优越性,主动认输,这更加提高了新学的含金量。

而双方在这场辩论上的发言也都被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不久后将由国子监大量刊印,向天下各地传阅。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什么是新学,以及国子监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而随着这场辩论的结束,诸葛亮与庞统二人也随之名声大噪。

尤其是诸葛亮,他于辩论会上舌战群儒,并将王朗骂得吐血,表现简直亮眼至极。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他那番发言,堪称煌煌大气,让新学在政治角度上一举扭转劣势,得以立足。

有他这番话在,以后没人能拿新学“违背祖宗成法”说事,也没人能说新学在政治上不正确。

可别小看了政治正确的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政治正确,那么即便国子监赢下辩论,想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所以说诸葛亮才是这场辩论的最大功臣。

未央宫,宣室。

刘协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辩论会发言记录,当他看见诸葛亮说的那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时候,不由得哑然失笑。

“孔明,你怎么将朕的话也偷去了?”

“众目睽睽之下说出这般离经叛道之言,你也不怕遭到天下人的攻讦。”

刘协对诸葛亮笑道。

他此前曾与诸葛亮讨论过变法改革,这句话也正是他说出来的,却没想到被诸葛亮拿去用了。

当然倒不是说他介意,这话本来也是他剽窃王安石的,只不过这番话在封建时代来说很具有冲击力。

王安石和张居正变法的不同就在于,王安石选择直接硬刚祖宗成法,变革维新;张居正则是扣文嚼字,坚持政治正确,为自己披上遵循祖宗成法的外衣。

这也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失败,而张居正却能成功,因为违背祖宗成法就是封建时代最大的罪名之一,违背者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陛下恕罪。”

诸葛亮一脸歉然之色,说道:“臣只是认为陛下这句话极有道理,所以才引用。”

“至于会不会遭人攻讦……臣一心为公,问心无愧,又何惧他人之言?”

听到诸葛亮这番坦荡之言,刘协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啊,万不可只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

诸葛亮面色一肃,说道:“臣谨记。”

刘协点点头,也没再多言。

虽然诸葛亮引用了一些离经叛道的话,但总体来说发言还是很完美的,让人找不到多少攻讦的点。

再说了,有他这个天子庇护,即便有人想攻讦诸葛亮,那也得掂量一二。

刘协放下手中的记录册,转而看向郭嘉等人,称赞道:“你们这次没有辜负朕的期望,赢得相当精彩。”

“这次的胜利意义非凡,为朕以后改革察举制铺平了道路,实乃大功一件。”

“你们说,朕该如何赏你们?”

郭嘉一脸惭愧,说道:“臣首辩失利,陛下不降罪已是万幸,实不敢称功。”

他第一场和郑玄辩论就落了下风,还是靠庞统救场才扭转局势,后面也基本都是靠庞统和诸葛亮的发言取胜。

徐庶也苦笑道:“臣全程一言未发,更是毫无功劳可言,有愧于陛下信赖。”

他比郭嘉还惨,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属于是全程躺赢。

庞统倒是毫不客气,主动开口道:“陛下,臣别无他求,只请陛下恩准,让臣入内阁参与政务!”

进入内阁,是庞统的终极目标。

他一开始就是奔着内阁而来的。

刘协笑道:“你野心倒是不小……不过依你此番立下的功劳,倒也足够入内阁。”

“从明日起,便到内阁担任典籍吧。”

内阁除了大学士以外还有侍读、侍讲、中书舍人以及典籍官等职位。

如今内阁大学士七个名额都满了,没有空位,即便有也不可能给庞统,毕竟他资历不足。

但给个其他职位倒是可以,反正内阁的职位都是虚职,他可以随意任命。

“谢陛下!”

庞统闻言大喜,当即谢恩。

只要能入内阁就好!

刘协又向诸葛亮问道:“孔明,你的功劳最大,想要什么赏赐?”

诸葛亮摇头道:“臣别无所求。”

刘协闻言也就没继续坚持,说道:“那这个功劳就暂且记下吧。”

封赏之事暂时告一段落。

接下来该讨论正事了。

刘协说道:“经过此番辩论,国子监的兴办将再无阻碍,在各地兴建公共学塾之事也已提上日程。”

“国子监第一批招收的学子差不多可以下派出去了,让他们前往各地学塾支教。”

想要推行科举,普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让国子监的学子在经过培训后前往各地学塾支教是最好的办法。

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种出一棵大树最好的时间,就是十年前和现在。

所以还是先行动起来再说。

郭嘉点头道:“陛下放心,此事臣早已安排妥当,必不会令陛下失望。”

刘协这才放心,接着他又想起一事,问道:“郑公当真不愿意入国子监授课吗?”

提到这件事,郭嘉也很遗憾,摇头道:“臣在辩论会结束后又去邀请过一次,但依然被拒绝了。”

“郑公并非对新学有意见,只是因为实在力不从心,不过他向臣推荐了几位合适的人选。”

他对郑玄还是很敬佩的,因为郑玄的风骨和德行确实无可挑剔。

刘协听闻郭嘉的回复,微微颔首,神色间虽有一丝遗憾,却也尽显释然。

“郑公高风亮节,既已力不从心,强求反倒失了敬意。他推荐之人,想必也有真才实学,此事便交由你去安排,务必让国子监的师资充实且精良。”

郭嘉拱手领命,刘协目光转向宣室上挂着的大汉堪舆图,手指轻点着大汉的广袤疆土,心中谋划着教育改革的下一步布局。

“孔明,各地学塾初建,师资虽可由国子监学子先行支撑,但长远来看,教材的统一编写至关重要。此事关乎新学能否在大汉各地生根发芽,你可有想法?”

诸葛亮微微欠身,目光坚定,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臣以为,可召集天下饱学之士,成立专门的编修机构。教材内容不仅要涵盖经史子集,更要融入农桑、水利、算术等实用之学,以培养出能为大汉所用的全面之才。”

刘协赞许地看着诸葛亮,说道:“此事便由你牵头,务必尽快推进,待教材编修完成,便可在各地学塾全面推广。”

“此外察举制积弊已久,此次辩论虽为改革奠定基础,但真正实行下去怕是不易,孔明可有应对之策?”

未等诸葛亮回答,徐庶就站出身来,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陛下,臣以为可先在部分郡县试点推行新的选拔制度,以实际成效堵住悠悠众口。”

“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若有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如此一来既能稳步推进改革,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动荡。”

刘协沉思片刻,觉得徐庶所言有理,不过他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考虑了一会儿后说道:“现在有点太早了,此事还是再等等吧。”

“好了,你们今日也累了,先下去歇息,明日朕再为你们办庆功宴。”

郭嘉四人俯首领命,转身退下。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