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  第三百二十章 先跑为敬

类别: 历史 | 秦汉三国 | 慢着 | 请别叫我昭烈帝 | 世间一点咸   作者:世间一点咸  书名: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  更新时间:2025-02-17
 
在这两个月里,躲在寿春城内的袁术收到的讯息皆为恶耗。

不是这县降了,就是那县被攻破,上到太守,下至县令,无人不忧心忡忡。

淮南弥漫着一种穷途末路,举目无依的竭蹶。

黔首百姓纷纷东逃西窜,到处兵荒马乱,战事不休。

管亥攻打庐江、乐进攻打九江,庐江郡邻近汝南的阳泉、寥县、安丰、雩娄四县的官吏,几乎见汉兵一至就望风逃窜。

一县长吏主动逃跑,旁边的县城的官吏听到风声,携带财帛细绢也跟着仓皇出逃。

导致马车、驴车堵塞驰道,道路上随从喊骂声、挥鞭声、孩童的哭泣,不绝于耳。

没有马车的黔首百姓倒没这方面的顾虑,把带不走的坛坛罐罐挖坑填埋,做好印记方便将来挖出,能带的全部带上,用麻布包裹驮在后背,相互搀扶沿着小路逃进山里避祸,恰巧躲开了驰道的拥挤。

“我乃庐江寻阳周氏,你们快快让开,莫要耽误我返回乡里。”

头扎皂色巾帻,肤色黑黝的僮仆随从,抽响挥动着马鞭,指住前面拦路的马车,怒眉睁目骂道。

真是不长眼的鄙夫,车轮烂了也就算了,为何还要停在路口,阻挡大家的去路。

本来驰道就拥挤,还不将破旧的马车移到一边去,净在这耽误诸君返乡时间,如何不让人气愤。

“寻阳周氏而已,说话如此目指气使,我还以为是舒县周氏,鼠子可听说过庐江陈氏?”

另一车队也不惯着,听见喊骂声,立刻有部曲骑马过来,先是仔细打量了对方的马车旗帜,后边再问围着看热闹的其余官宦之家的随从。

搞清楚来龙去脉以后,不禁鼻孔撩天,竖起大拇指,指着自家鲜明的旗帜说道。

什么寻阳周氏就没怎么听说过,或许又是哪穷山僻壤的乡里豪族罢,他们陈氏可是在扬州世代为吏。

粗硬胡须的随从忍不住昂首挺胸的想道。

果然如其所料,当庐江陈氏此话一出口,周围的僮仆、随从、部曲脸色立马都变得畏惧三分。

陈氏子弟在袁公治下仕出最多,庐江、九江都有为长吏者,即便不算心腹,也能称得肱骨之臣,此时在逃亡驰道与对方撞见,又怎不让人内心陡然咯噔。

不过随即一想,对方也在弃官逃命,没比他们好到哪里去。

待汉王大军平定淮南,陈氏在各郡助纣为虐,鱼肉百姓,又为袁氏故吏,下场会比他们更惨。

想到这里,有士人心底忍不住一乐,出口嘲讽道:“庐江陈氏名头不小,只可惜挨不到天明了,如今汉兵同时攻打庐江、九江两郡,各处兵马损失惨重,求援书信塞满了寿春府邸,袁公顾此失彼,还能坚持到几时。”

“在西南与刘荆州结仇,东南亦与曹扬州嫌怨,内无贤臣,外无援军,强敌压境能为之奈何?”

“眼下汉军兵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军攻阳泉、安风、六安,一军攻下蔡,再围困寿春,还有一军攻成德、合肥,若数城破,寿春即为笼中之鸟,空窥而不得出。”

“袁氏败亡在即,依靠在袁家大树上的蚍蜉,又能好到哪里去?”

头戴一顶儒者冠,单手抚须的中年人,翻身下马,冷笑嘲讽说道。

不少人听见后,立即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愈发嘈杂喧嚣。

甚至有人暗中鼓掌,此人说得真好,把袁氏的困境全说出来了,如今天佑汉家,袁氏岂能成功谋逆篡位,还敢四处传播谶语,说什么代汉者,当涂高,乃路也。

篡逆之心,淮南路人皆知。

如今他们弃官奔走,可谓是弃暗投明,背贼向汉也,莫不是担忧汉军当中有不少投降的黄巾贼,害怕他们军纪不严,也如同袁兵喜欢劫掠,此外又担心箭矢无眼,不然早在县城等着王师到来了。

哪至于此刻堵在路上,半响不得动弹。

旁观者当然无所谓,但是被嘲讽的陈氏众人,犹如遭受奇耻大辱,个个又惊又怒,有人横眉竖眼叱问道:“足下何人,是何出身,竟敢如此口出狂言,莫要忘了君正置身淮南,徒呈口舌之利,可曾想过祸从口出?”

随即冷哼一声,威胁之意不言而喻,同时有人正准备围堵上来。

见他与身旁的僮仆随从,不过轮流换乘一匹瘦弱的老马,可见并非出身权贵,准备将其缚住抡打一番,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出门在外,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中年文士手掌悄然按剑笑而不语,出行在外若无以弓、剑傍身,岂敢口出狂言,嘲讽当地豪族。

要不是在路上看到陈氏肆意欺虐黔首百姓,他都不一定会嘲讽。

汉王爱惜百姓,体恤民意,陈氏背道而驰,死在眼前还犹不自知,可见一族皆为庸夫尔。

眼见白刃斗殴之事即将无可避免,他也挺身拔剑而出,并没有害怕对方人多势众。

而不远处有一车队,其中辆马车坐着的少女趁其母不注意,探出一张皓齿朱唇的脸,正好奇地望着中年文士与陈氏僮仆的搏斗。

他们来自徐州下邳国淮阴步氏,早年徐州遭受黄巾祸乱,因此部分人避难逃往淮南,但随着袁术占据淮南,到处横征暴敛,使得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淮阴步氏渐渐也有了归返徐州之心,听闻玄德公又兼领徐州牧,那时便想着回去。

可惜后面又接连传出,刘使君度田只为抢夺他人田地,激起了徐州百余家豪族共同举事,一时之间徐州天翻地覆,到处厮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听说死者相枕,不计其数。

吓得步氏族人毛骨悚然,不知自家究竟怎样,更不敢这时赶回去,好在后边淮阴宗族有书信传来,他们皆安然无恙,因提前听从了步骘劝诫,没有参与豪强举事,故而保全了性命。

其实步氏宗长是害怕步骘受刘使君器重,会去告举步氏直系反叛,让旁族子弟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迟迟不敢行动。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