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因果道  132回 悟天机道祖布局,避因果大话立传

类别: 免费 | 现实 | 时代叙事 | 创业因果道 | 无问斋主   作者:无问斋主  书名:创业因果道  更新时间:2025-02-21
 
李一杲和赵不琼知晓缘由后,两人凑在一起合计,怎样才能助无问仙一臂之力,帮他成就无问道祖。可问题是,他俩连证道真仙的门径都不清楚,更别提如何成就道祖了。不知道咋帮,这不是干着急嘛!两人就算把脑袋想破,也是徒劳无功。

李一杲回想起纸条上无问仙的那句“李一杲太弱了”,当时他还不服,现在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弱得可以。以卵击石还得知道石头在哪儿,就算撞得粉身碎骨,那也算有个目标。可现在,连撞啥都不知道,还帮个啥?这不是弱,这是啥?

李一杲越想越沮丧,不禁唉声叹气,苦着脸问赵不琼:“那老爷子本事那么大都搞不定,咱俩好像真没啥能帮得上忙的。”

赵不琼两次受无问仙大恩,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她摇摇头,眼神坚定地说:“咱们得了老师这么大的好处,哭一哭、跪一跪可不够,得想办法帮老师才是。”

李一杲一听这话,立马想到自己每次见老师都是挨骂的份,好处全让老婆得了,自己啥也没捞到,顿时火冒三丈:“老婆,你没听过吗?生米恩,斗米仇!这恩太大了,那就不是帮他,得骂他!狠狠地骂!甚至诅咒他,那才叫报恩,那才叫痛快!”

李一杲火一上来,就开始对着无问仙破口大骂,各种恶毒的话像连珠炮似的往外蹦,说无问仙偏心眼,糟蹋自己,不得好死。总之,啥难听的话都说了,听得赵不琼直皱眉头,心想自家老公今儿这是抽的哪门子风。

李一杲骂完无问仙,觉得心里那股子气还是没出完,索性连师弟师妹们也一块儿数落上了。他先拿张金枇开涮,说公司开张那会儿,张金枇抢先一步,弄了个什么以传立道,还扯上什么无问七子定名称,给自己安了个青龙尊者的名号,让自己误以为多了不起,结果到头来啥也不是。

“你们懂不懂啊?可以说大师兄我笨,但不能说大师兄我菜!”李一杲愤愤地说,“老婆,你说,我讲得在不在理?”

赵不琼本来皱着眉头,一听这话,眼睛一亮,眉头也舒展开了,笑着说:“在理!太在理了!”

李一杲原本就是一顿乱发泄,压根儿没想过要把自家老师和师弟师妹们都打成坏人。现在听老婆也这么说,他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唉,老婆,你不用哄我,我就是嘴上过过瘾。”

“不不不!不是哄你,是真的有道理!”赵不琼连忙辩解,“你看啊,第一,以传立道。大师姐就是用这招让我们当时统一了意见,而且,这也是滴水岩公司能顺利启动混沌自组织的关键一步。第二,你还记得老师讲的那个时光长河的故事吗?无问七子团队去时光长河尽头找时光沙粒,帮助老师证道。那个故事不就是告诉我们,以弱可以助强吗?老师说你弱,其实没错啊,对照那个故事,就是得弱才能助强,而且,说不准越弱效果越好呢。”

“哇!”李一杲这次是真的激动了,一把抱住赵不琼,狠狠地亲了两口,然后大笑起来,“对!就是这个理儿,太棒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华夏文明中,史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史子集、诗论文戏”这一分类便是明证,史书仅位列第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有甚者,如论语这般,原是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之作,初属“史、集”,而后却与“经”并肩,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能立传者,多为门生弟子为师立传,方显正统。张金枇已为先例,但他为无问僧立传,而非无问道祖。李一杲想到此,顿觉自己使命重大,得意洋洋地说:“给无问道祖立传,还得我这个大师兄亲自来才正宗!”

“那我们得把老师的事迹,重要之处,都查得清清楚楚,不能胡编乱造。”赵不琼提醒道。

李一杲点头,“那是自然!要尽可能收集齐全,不过,得围绕老师证道这条主线,才不会偏离主题。”

“可老师门生众多,我们只认识曹湘荟师姐,她还不是无问七子之一,其他的都不认识啊?”赵不琼面露愁容。

“哎,等等,我想起件事。”李一杲说道,“老师让我关闭高端局,你说这有没有啥深意?”

“高端局不是早就关闭了吗?”赵不琼疑惑道。

“没完全关闭,只是很久没人去了。”李一杲解释,随即心中一动,连忙打开电脑,登录“渣渣人生-要有光”系统,召唤出人工智能助手,让她调出所有高端局记录。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发现前段时间,拆分真我余影公司前的国庆节,翰杏园的高端局竟举办了二十三场!

翰杏园的智能系统,李一杲亲力亲为,更新得滴水不漏,别人黑不进去,但是他却拥有了调取园内所有监控的特权。他将那些视频一股脑儿地下载下来,视频资料浩如烟海,且无问仙与门生的交谈往往晦涩难懂,似乎充斥着各种暗语。夫妇俩光是琢磨这些暗语的含义,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经过整整两天的努力,他们终于看完了所有视频,结果却让他们瞠目结舌。从无问仙与二十三支无问七子团队的对话中,他们恍然大悟,真我余影公司拆分后引发的媒体热炒,以及后续的一系列风波,竟然都是在那次国庆节的高规格聚会上,由无问仙和那些师兄师姐们精心布局的。

“看来咱们公司能有今天,全是仰仗师兄师姐们的鼎力相助,咱们还自以为是自己的本事呢。”李一杲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感慨,“这可不是生米恩、斗米仇了,而是克米恩、万吨仇了!咱们只不过小虾米,怎么报答得起啊?”

赵不琼知道丈夫爱开玩笑,这话不过是发发牢骚,便笑着打趣道:“以弱助强,这么快就忘了?”

“对!就是这个理儿!”李一杲瞬间转忧为喜,眼睛一亮,“现在我明白该怎么做了。上次大师妹是在公司内部以传立道,那时候公司还没影儿呢。现在咱们公司都这么大了,再次以传立道,就不能再偷偷摸摸地搞内部小动作了,得大张旗鼓地来,但又不能让那些捣蛋鬼察觉。”

“这难度可不小啊。”赵不琼皱了皱眉。

李一杲嘿嘿一笑,“不难!咱们的真我余影平台,不是被人叫做‘大话真’嘛?这次咱们就让‘大话真’名副其实,咱们也上去‘大话’一番,搞个无问道祖传放上封神榜,立传这一步就算搞定了。咱们这平台本就是娱乐之地,说的话都是假的,所以这无问道祖传自然也是虚构的,对吧?”

“以假修真?”赵不琼试探着问。

“哎呀!老婆,你真是一语中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李一杲兴奋地拍了拍手。

在基本梳理清楚无问仙的人生经历和门生情况后,李一杲又陷入了沉思:“师妹,你觉得老师那‘无问道’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我琢磨着,它肯定不只是‘无问西东’那么简单,也不可能是‘无所不问’的意思。这里面肯定藏着老师独一无二的见解,而且跟咱们修的因果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肯定得包含因果道啊。”赵不琼斩钉截铁地说,“那不就是真影易嘛。”

李一杲一听,连连摇头,理由充分:“真影易那是咱俩捣鼓出来的易,是咱的宝贝,怎么可能是老师的呢?不过,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老师肯定也有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一本‘易经’,说不定就叫无问易呢?”

赵不琼轻轻翻开真影易,手指轻点着卦象,疑惑地问道:“这个归卦,是咱们结合先天起卦和后天起卦的方法,费了好大劲才掐算出来的。如果真有无问易的话,那它的卦象又是怎么来的呢?”

李一杲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卦象总共就那4096个,老师的无问易里的卦象,跟咱们的肯定是一样的。只不过,那个卦象在他那儿是不是也叫‘归卦’,我就不清楚了。但从老师留的那张小纸条的语气来看,如果真是这个卦象,很可能他也叫它‘归卦’。而且,他那里还有‘缺卦’。虽然咱们的易名字跟他的不一样,但卦象肯定是相同的。”

赵不琼琢磨着李一杲的话,觉得颇有道理,便又追问:“那咱们的真影易和老师的无问易,到底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呢?”

“两处不同。”李一杲条理清晰地回答,“第一,卦序不同。咱们真影易的第一卦是‘归卦’,而老师的无问易,第一卦可能是别的。这就是卦序的差异。卦序是有其必然规律的,那种天生的、不可更改的卦序,我叫它‘天序’。我估摸着,最原始的连山易,很可能就是天序。而归藏易呢,则是地序。周易是融合了天序和地序,形成了新的卦序,这也是不可更改的。但咱们这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弄出来的卦序,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是随心所欲的,所以我叫它‘人序’。‘人序’的卦序,说白了,就是不太靠谱的卦序,一家一个样,别家可没法用。老师手里的,怎么可能是这种版本的易经呢?”

李一杲提及的这点,其实早就是他们夫妻间的话题旧账。此番李一杲重提,赵不琼的思绪瞬间飘回了往昔的讨论,不等李一杲细说,她已心中有数,那第二点差异定是关于卦辞解读上的分歧。于是,她顺势问道:“那第二点不同是什么?”

“第二点嘛,就是卦辞及其解读之间存在细微差别。”李一杲的回答与赵不琼的猜想不谋而合,他进一步解释,“老师那本无问易中的卦辞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卦序的排列不同。同一个卦象,在不同的卦序中,解读起来就会有所差异。比如说,乾卦、坎卦、坤卦的排列,与乾卦、坤卦、坎卦的排列,虽然都是这三个卦,但因顺序一变,坎卦的卦辞含义也就随之不同了。”

“我明白了些,那你觉得无问易的卦序是怎样的安排?”赵不琼穷追不舍,“不会真的是以乾卦开篇吧?”

赵不琼初次尝试先天起卦时,得到的是纯阳之乾卦;这次她改用双手掐指,依旧遵循先天太极起卦之法,结果竟然还是纯阳乾卦。这连番的巧合让她心中不免生疑,因此才有了这般不经意的发问。

而李一杲则显得胸有成竹,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错,第一卦肯定是乾卦。”

“哦?”赵不琼的直觉告诉她,李一杲所言非虚,她接着追问,“那后续的卦序又是如何?”

李一杲摇了摇头,坦言道:“至于后面的卦序如何随天道、地道演变,我确实不懂。但天在上,地在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既然起始是乾卦代表的天,那结尾理应是坤卦代表的地,这一点想必是恒定不变的。”

“嗯,我懂了。“赵不琼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这么说来,老师的无问易其实就是从乾到坤的易?“

李一杲闻言,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满脸喜色:“哪有什么无问易啊,这不就是乾坤易嘛!这次,咱们肯定猜对了!“

赵不琼一听,立刻点头表示赞同。两人随即又运用因果道推算了一番,果然,在确定了乾坤易之后,无论他们如何推演,结果都是定数,再无变数。显然,这乾坤易便是天地卦序中唯一确定的卦序。

有了这至关重要的乾坤易作为核心,他们现在为无问道祖撰写传记便再无阻碍。于是,两人开始在真我余影上联手创作这个故事,为无问道祖立下传记。

......

无问斋志异·凡·第二十一篇·无问道祖传

于华夏之南,有古镇名曰沙湾,镇中藏一户书香寒门。忽一日,祥云笼罩,瑞气盈门,诞一男婴,满月之际,父母携之,赴舅公之所,以求命数。舅公者,修道多年,须发皆白,仙风道骨也。

老道执男婴之手,细观其面,沉吟良久,乃曰:“此子命途多舛,劫难重重。”言罢,父母面露忧色,亟问破解之法。老道捻须而笑,曰:“不如随我修道,或可转祸为福,为尔家带来惊喜。”父母闻之,心生希望,遂允诺,待男婴三岁之时,即送其入门修道。

老道闻允,欣然笑曰:“吾等本为一家,若不嫌弃,吾愿迁居尔家,共谋道业。”父母知老道法力无边,岂有不允之理?连忙躬身相迎,奉为上宾,安顿于家中。

男婴渐长,自幼聪颖异常,博闻强记,过目成诵,父母与老道人皆爱之。然其性好问,凡事必究,问无巨细,老道人虽道行深湛,亦非全知全能,时常被其问得瞠目结舌。如三岁时老道人授其周易,男婴瞬息间便能背诵如流,复又授以起卦之法,男婴亦迅速掌握。

然既得其法,男婴复又发问:“舅公,何故周易首卦为乾,而终卦为未济耶?”老道人笑道:“子之问,深矣!周易一书,乃述变化与宇宙之规律。首卦乾者,象天地之初开,广阔无垠,充满无限可能。而终卦未济,则示世界之变幻无穷,如火上之水,永动永变,无有终时。故其意在于提醒世人,即便事似已终,实则或为新生之始。”男婴再问:“舅公,然则周易中诸卦之序,何以如此排列?能否更易他序乎?”

老道人答曰:“周易之卦序,皆遵循由简至繁、由始至终之逻辑。如乾、坤二卦,象天地,为宇宙之基,而后渐次展开,描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此卦序历经千载之沉淀与发展,每一卦之位皆有其特定之含义与作用。若妄改其序,恐毁其原有之逻辑与哲学体系,故不可更易也。”

男婴闻言,若有所思,复又言道:“舅公,若仅视周易为一书而读之,则吾觉汝言皆善。然汝既授我起卦之法,复又使我翻阅周易以解卦意,则似有悖矣。”

老道人闻其言,心生好奇,问曰:“子何以为悖乎?”

男孩笑问曰:“舅公,周易之前,岂有易经之名乎?”舅公答曰:“有归藏易焉。”男孩复问:“归藏易之前,又可有易经之存在?”舅公再答:“有连山易也。”

男孩好奇之心未减,又问:“连山易中,含多少卦象耶?”舅公答曰:“八卦耳。”男孩追问不已:“藏山易中,亦有几卦乎?”舅公笑曰:“周文王演绎周易之前,藏山易亦仅八卦之数也。”

男孩闻之,哈哈大笑,言道:“舅公,吾闻连山易与归藏易皆八卦也,然其卦序迥异,显然轩辕黄帝已更伏羲所创之八卦顺序矣。周文王演绎周易,非但将易经由八卦扩展至六十四卦,且卦象、名称皆有所不同。吾问舅公,何故彼等能更改卦序、卦象乃至卦之结构,而他人则不可乎?岂非唯彼等可成圣人之业,吾辈后人则无望矣?”言罢,男孩目光炯炯,似有期待之意。

舅公闻之,愕然失色,未料稚子之口,竟能吐出如此惊人之语。沉吟良久,未尝以冷语相击,乃抚其童首,温言曰:“汝今日所言,日后切不可轻易示人,此乃对圣人之不敬,对天道之大不韪也。舅公于汝之问,亦感茫然,然汝可自行探寻此道,或能别开蹊径,成就圣人之业。切记吾今日之言,汝之名,便唤作‘无问’吧。”

无问小童,点头应允,自此果不再问易之相关。然于学海无涯中,所遇诸般疑惑,仍孜孜以求,不倦于问。

十载光阴,倏然而逝,昔日小童,已蔚然成少年矣。时逢西学东渐,无问虽博学多才,犹对西学抱以炽烈好奇之心,遂遍访名师,广求诸学,渐有所悟。一日,有物理学界之泰斗,临坛讲学,言及宇宙之外,或存诸多他宇,与吾宇并行不悖,然彼此间无直接之交互,各宇皆有其独特之历史、物理定律乃至基本常数,此等宇宙,名曰“平行宇宙”。

少年无问,闻此言而心潮澎湃,及至泰斗邀众提问,彼乃奋然前趋,为首个发问者,曰:“敢问先生,诸平行宇宙之初生,皆源于同一奇点之大爆炸乎?”泰斗含笑答曰:“然也,诸平行宇宙,皆肇始于同一奇点之轰然爆裂。”

无问复又追问:“然则,诸平行宇宙之终结,若其果有终极之时,亦复相同否?”泰斗沉吟片刻,答曰:“今人尚未知宇宙之终极形态,然若宇宙终有穷尽之日,则平行宇宙之终结,亦当无异,不可有异也。”

无问再启疑云:“依先生所言,则平行宇宙间之差异,仅在创生与寂灭之中间历程,而生灭本身则无殊乎?”泰斗凝思片刻,颔首道:“无论量子平行宇宙、泡沫平行宇宙、膜平行宇宙、抑或高维平行宇宙,其差异虽巨,然除生灭相同外,生灭间之历程,实乃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也。”

少年无问,喜出望外,拜谢泰斗赐教之恩,归家之后,复取周易细研之。诵读三匝,忽而大笑,乃撕去其书,除却首篇之乾卦与末章之未济卦,余者皆弃之不顾。“自今以往,吾之周易,卦序再非一成之规矣!”言罢,神采飞扬。

无问乃反复更易卦序,悉心计算,不觉卦序之变,浩如烟海,近乎恒河沙数,非寻常人所能穷其奥也。彼乃凝神冥想,入定深思,忽明悟而喟然长叹,“原来人生命运,无常若此,犹如恒河沙数之变,皆由此来矣!”言讫,心中豁然开朗,恍若隔世。

又十载悠悠,少年无问已蜕变为青年,其学问之深,犹龙潜深渊,莫测其涯。然则,虽遍历四海,广求博识,犹有诸多疑难,如星辰之不可数,无人能解其惑。

一日,忽见街头学子簇拥,高台耸立,宣讲西土人之道,言辞激昂,欲以此新说,颠覆华夏千年之传统。青年无问闻之,心生好奇,亦往听之。然愈听愈觉其味如嚼蜡,每闻台上之人高谈阔论,便起而质之:“无问西东,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岂非善道乎?何故执于一端,必欲黑白分明,二选一耶?”言罢,台上之人非但不解其意,反以恶语相加。无论无问移至何台,发问皆同,遭遇亦如出一辙,皆遭白眼与讥讽。

青年无问心惑难解,遂赴上川岛,欲于海风山色间,觅得一丝明悟。正苦思冥想间,忽接家中急电,告之舅公病危,速归。无问自幼随舅公习道,闻讯心如刀绞,当即星夜兼程,归心似箭。

青年无问归家之际,见舅公老道士,眼窝深陷,形如枯槁,骨瘦如柴,双眸已盲,犹似幽冥之界归来者。然其步入房间之时,老道士似有神通,知其归来,乃从病床之上,挣扎着起身,以手招之,令无问近身而坐,言道:“吾时日无多,此肉身即将化道而去,汝勿需悲痛。昔时,汝有诸多疑问,吾未能解答,今吾即将化道,可一一为汝解答。汝有何疑惑,尽管问来。”

青年无问,强忍悲痛,抱老道士而言:“舅公,汝乃老中医之尊,莫非身染奇疾,中医无法可治?何不前往医院,求西医之术?”

老道士笑而答曰:“吾之身体状况,吾自知之。汝无需多问吾之病症,吾亦不愿往医院之地。吾尚未化道,乃因待汝归来。汝还是速将心中之疑惑,一一问来吧。”

青年无问,拭去眼角之泪,强忍悲伤,将在人道之争中与其他学生论道之事,细细述说一遍。老道士闻之,笑曰:“此事易解耳。汝之观点,本无误矣。然汝之观点正确,不等于他人必从汝言也。”

青年无问,眉宇间透露着疑惑,问道:“舅公,何以我等不矢志行正道乎?莫非明知其为谬,亦须蹈之乎?”

老道士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之光,答曰:“抉择由人心而定,此之谓人道;是非则由天理而判,此之谓天道。来,吾为汝细述人道与天道之奥义。”

青年无问闻言,肃然起敬,躬身作揖,行弟子之礼,恭声道:“请舅公恩师赐教。”

老道士见状,心中甚慰,颔首微笑。遂展开滔滔不绝之谈,为青年无问详解人道与天道之真谛。无问侧耳倾听,时有疑惑,便即发问。老道士则从容应对,一一解答。如此讲解,竟历三日三夜之久。言毕,老道士顿感身心俱疲,元神恍若飘散,乃缓缓躺卧,谓无问曰:“孩儿,吾今已无力解答汝之诸多疑问矣。汝可再问最后一问。”

青年无问闻此言,心中悲痛欲绝,欲慰舅公之心,然终忍不住好奇,乃问曰:“舅公,周文王演绎周易,六十四卦之中,何以仅两卦相叠,成两象六爻之局乎?”

老道士闻言,哈哈大笑两声,声震屋瓦,曰:“佳问!孩儿,此问之深奥,足以令汝证道矣。吾亦无法解答。汝可深思历史之变迁。周文王乃天子之尊,帝辛之后,人皇不再。何人敢言四象八卦乎?”言罢,老道士又放声大笑,笑声渐歇,老道遂化道而去,仙逝矣。

安葬舅公之后,三七之期已过,青年无问闭门谢客,沉潜心思。乃取八卦之象,叠加演算,自周易之二象相重,渐至三、四、五、六之象,繁复无穷,然终无所获,心绪烦躁,遂起身徘徊。不觉间,步履踏出太极八卦之形,行之片刻,烦躁顿消。乃安然坐定,练功以静心。

无问自幼练功,小周天已通,二十年来,功力日进。舅公仙逝后,心中无牵无挂,思绪更为纯净。练功之际,不觉入定极深,浑然忘我,不知饥渴。七日之后,忽觉浑身躁动,双手颤抖,真气奔腾,流经周身经脉,瞬息间,大周天全通。无问心中好奇,欲以卦象测其缘由,遂双手掐卦。须臾,双手皆停于乾卦之上。乃自语曰:“左右虽皆乾卦,然阴阳有别。吾当择左乎?抑择右乎?”

思之再三,忽有所悟:“何不能二者皆选,亦叠阴阳四象?”于是,取纸笔于前,画四象,上下左右皆绘乾卦。无问心中激动不已,乃叹曰:“若以八卦算之,此四象十二爻之卦,阴阳俱全,皆为乾卦,故此亦乾卦也。吾今始明,周易之所以以未济卦终篇,盖因周文王演八卦而未竟其功。彼虽为天子,然非人皇,更非天人合一,故只能演算至未济卦而止,不能继续矣。且彼亦无缘成为改朝换代之首任天子也!”

“既启于乾卦之纯阳,则宜以坤卦之纯阴,圆满而终焉。”青年无问心念电转,思及此节,遂又挥毫于纸上,添就四象四坤卦之形,“始于乾之纯阳,终于坤之纯阴,此乃构成一完整无憾之循环周期也。寂灭之道,乃宇宙万物之共同归宿,无论人神,于死亡之前,皆平等无二,此乃宇宙至理之真相矣!”

无问绘毕十二阳爻之乾卦与十二阴爻之坤卦,顿觉心神清明,气爽神清,恍若置身云端之上。乃将此新创之卦象画法,命名为乾坤易,并依周易之卦序推演之法,一气呵成,推演一百七十卦,且逐一为之命名,井然有序。

然推演至此,无问心头忽涌上一股甜意,旋即一口鲜血夺口而出。他不禁心中大惊,暗自思量:吾虽年轻,然已修道二十余年,体质向来强健如铁,更何况方才全身经脉贯通,大小周天自行运转,何故有此异象?稍作推算,便恍然大悟,原来冥冥中操控命运之手,已悄然启动,一场波及天、地、人之浩劫,即将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连绵不绝,势不可挡矣!

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无问已缔结连理,育有麟儿。值其子周岁之庆,彼已历四十三难,身心虽惫,而志愈坚。修为臻金丹大成之境,元婴之期,指日可待。然其心生疑窦:吾还能支撑几许?或许,时至矣,当觅一徒,使此传承不绝如缕。于是,彼遍设班次于华夏之地,广纳门徒。

数载之间,无问门下,弟子如云。彼暗中窥察,将有缘之徒,悄然配搭,使之相互切磋,共谋进益。久而久之,诸生自发结组,无问见状,因势利导,使之正式成立“无问七子”之小团队。

初,无问欲直授乾坤易于诸生,然每当讲解之际,辄吐血不止。彼乃悟,此法不可行矣。遂改弦更张,将诸般暗示,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引诸生自行领悟此全新之“易”。然彼又发见,那些略有领悟之徒,却往往无以抵挡劫难之侵凌。

无问为此,苦思冥想,终得一策。彼决意先令诸生修道,待其功力达到一定之境,再使之自行领悟“易”之道。此外,彼还对乾坤易略作调整,将原本之第一卦乾卦,改为令诸生自行领悟,找寻属于己之第一卦。此乃无问之匠心独运,欲使诸生各显神通,共探易道之奥秘也。

此时,无问已自号无问道人矣。既开班收徒,无问道人又有所悟:若更改后之乾坤易不以乾卦终篇,则诸生终将无法证道也。于是,彼以各种机巧之法,引导“无问七子”之团队,待时至而令其自悟此理。

未几,首支“无问七子”之小团队,已届证道之渊,无问道人心生雀跃,喜不自胜。此队乃其门墙之先锋,其成败关乎道统之荣辱,证道若成,则道统昌隆,传承有望矣。

然世事如棋,局局新,证道之路,荆棘遍布,险象环生。正当此际,西奈山之上古魔神忽现,挟犹太资本之雄浑,以舆论为锋,向无问七子之小团队,发起滔天攻势,势不可挡。七子濒危,无问道人眉宇紧蹙,毅然挺身而出,代弟子而战,独对魔神之狂风骤雨。

一番鏖战,法器尽施,无问道人几至力竭,终驱西奈群魔,唯余大魔神屹立不倒,目射不屈之光。魔神冷笑,指山下而言曰:“观尔基业,今安在哉?”

无问道人循指而望,但见山下道观倾颓,产业荡然,土地翻覆,满目疮痍,怒火中烧,旋又复归宁静,对魔神徐徐道:“吾辈皆已弓尽矢绝,不若决一死战,生死由命。天若佑我,则各退一步,如何?”

魔神颔首,二人遂运毕生之力于掌指间,蓄势待发。无问道人一纯阳指出,如电裂长空,直捣魔神心府;魔神则以终极犹撒掌应之,掌风如龙,欲将道人挫骨扬灰。掌指交错,轰然巨响,震天动地,道人指尖碎裂,而魔神掌心亦被洞穿,血染战袍,触目惊心。

二人相视,目中有憾有释,终未再言,各自转身,踽踽而去,唯余战场狼藉,血气弥漫,仿若幽冥之境,诡异而荒诞。

一番鏖战毕,西奈山魔神遁去,无问七子,证道功成,皆面露喜色,雀跃不已,趋前拜谒无问道人。然则,当道人目睹诸弟子之盛颜,忽而口吐朱红,血流如注,众皆骇然失色,急施推算之术,瞬即洞悉其中奥妙。盖因天道循环,每有弟子证道,无问道人若复见其证果之姿,必引道劫加身,此乃宿命所系,无可逃避。

无问道人神色淡然,心念电转,遂下决断。乃昭告门下:“吾之门下,凡有所成,皆需离门而去,不复归返。此乃顺应天道,避劫延寿之举,望尔等铭记于心,勿生怨怼。”

自昔“无问七子”之首队证道以来,无问道人之修为,如破茧之蝶,翩翩然踏入元婴之境矣。彼又能推演新卦,绵绵不绝,直至又演一百七十卦,方遇瓶颈,犹龙跃骏马,驰骋而忽逢绝壁也。同时,道人亦觉自身之劫难,似有轻减之势,心中暗松一口气,如释重负,欣欣然有喜色。自此,道人益加注重门生之培育,心怀殷切,望能再掘“无问七子”之瑰宝也。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廿载已逝。此年,无问道人之门下,已有二十三支无问七子之团队,证道而成,犹如群星璀璨,照耀乾坤大道。而第二十四支团队,亦渐露锋芒,即将踏上证道之途,与此同时,无问僧更名无问仙,无问仙所创之乾坤易,亦推算至第二千五百九十二卦,奥妙无穷,犹如天地之奥秘,渐露端倪。无问道人之修为,亦再次突破,自化神之境,晋升至炼虚期之巅峰,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神威赫赫,震撼乾坤大道。

无问仙于第二十四支“无问七子”结队之初,忽悟大道之真,乃改道号为“无问僧”,复将“无问道”易名“因果道”。此名更,顿觉肩山卸重,劫数似亦随之遁隐,心境豁然开朗。

是时,大师兄李一杲,胸怀鸿鹄之志,矢志创业。得无问仙及诸无问七子之助,乃创一以假修真之平台,名曰“真我余影”。此平台一出,犹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未几,玩家会员已逾数十万众。更奇者,李一杲又筑一虚拟之境,名曰“要有光”,其中仙界一隅,云雾缭绕,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一日,李一杲率无问七子众,共襄盛举,于虚拟仙界之巅,设坛祭天,将无问僧之雕像,置于至高无上之位,尊称为“无问道祖”。现场人声鼎沸,欢声雷动,共为无问道祖雕像开光,以表敬意与欢庆。

恰在此时,翰杏园内,无问僧闭关潜修,忽感心神不宁,似有合道之机悄然降临。乃闭目凝神,须臾间,体内真气如江河奔腾,汹涌澎湃。终破炼虚之境,瓶颈尽破,元神合道,成就真仙,无问僧乃更名无问仙。霎时,乾坤大道恍惚金光大盛,神圣之气弥漫,仿佛天地亦为之动容,共贺无问仙此非凡之蜕变。

无问七子中,大师兄李一杲与四师妹赵不琼,伉俪情深,共修因果之道,已有小成。一日,二人心怀忐忑,求助于无问仙,欲窥视未来吉凶。无问仙以周易为引,启发二人开真影易首卦,又授以自命为引,推演卦象之法。岁月匆匆,二人携手并肩,不觉间已推演至第十一卦,卦象纷繁,玄机莫测。

彼时,无问七子共创之真我余影平台,犹如旭日东升,光芒万丈,其发展之速,竟凌驾于往昔任何一队之上,再度惊动西奈山魔神,阴霾密布,风雨欲来。

李一杲与赵不琼心有所感,知大劫将至,忧心如焚,遂再度踏上寻无问仙之旅,以求避祸之策。然无问仙此番却笑而不语,仅赠赵不琼木鱼小槌一柄,意味深长,令人费解。

归家后,二人私下商议对策,气氛凝重。赵不琼心绪不宁,真气涌动,竟于无意间打通大周天,拈花指姿态自然而现,真气激荡之下,那木鱼小槌不堪其力,咔嚓一声,化为两截,三枚铜钱自中跃出,错落有致,恰成乾卦之形。

恰李一杲此时亦正凝神起卦,卦象初现,遁卦昭然。二人相视一笑,眼中精光闪烁,似有灵犀相通。原来,此皆为乾坤易中人道分支之玄机,二人终悟大道,完成真影易之首卦——:左乾卦、右遁卦十二爻之“归卦”之推演。

归卦既生,天地人三劫随之而动。李一杲与无问七子聚议,决意循卦象所示,稳步前行。经一番周密部署,七子皆隐于幕后,行九六阳柱阴仙之法,设董事会以饵徐沧海,诱其自投罗网,应对人劫之虞。又推真我余影至极境,使其彻底游戏化,虚实交织,以御地劫之侵。然众人未觉,天劫已悄然织网,笼罩四野。

无问仙洞悉先机,知七子所启之易,皆偏于人道,唯己所开之易,独禀纯阳天道,道罡凛冽,卦序唯一,不可更易。自证真仙以来,僧已推演乾坤易至余八十一卦待推演,此须李一杲等七子证道后方能圆满。故无问仙早于一年前,借真我余影高端局之便,召回往昔二十三支无问七子团队,使之潜行于世,暗中襄助李一杲等,遮蔽气机,防劫云直捣黄龙。

一番筹谋,道争序幕缓缓拉开.....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