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府书房内。
听了李孜省的话,庞顷和沈禄都在想,您老还真是“尽职尽责”。
装样子装到自己都快信了?
李孜省收起轻慢之心:“现在我担心的并不是哪家名媛闺秀作祟,她们才貌再好,也要连过初选和复选两关,唯独到了宫选时,就怕太后出来搅局……若太后对来瞻家的小侄女不满意,那一切努力就白费了。”
庞顷迟疑地请教:“道爷您觉得……这件事有极大的可能会惊动太后?”
“嗯。”
李孜省点了点头。
他的政治思维一向都很敏锐,考虑的问题也兼顾方方面面,当即耐心向二人作出解释,“按照规矩,太子大婚,应该由皇后和太子生母一起出来完成宫选环节,选出最后三人,交由太子挑选其中一位成为太子妃。”
沈禄恍然大悟:“也是,如今太子之母早薨,皇后又多年不问六宫之事,唯独只有太后关心太子的婚事。”
李孜省叹息:“我也在想一个问题……明日太后点名让我去清宁宫做一场斋醮,要不要当场跟她老人家提一下太子选妃之事,尤其是……把张家小女郑重举荐给太后。
“本来此举并无不可,但就怕太后对我抱有成见,贸然提出来反倒会坏事。”
沈禄想了想,本想建议什么,最后却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加上事情跟自己有着直接利益关系,没敢明说。
庞顷倒无所顾忌,建议道:“道爷既然受邀前去,那还不如明说了吧。”
“怎么讲?”
李孜省望向庞顷。
这会儿庞顷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当李孜省犹豫不决的时候,需要有个头脑清醒的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帮他做一番理性的分析,因为李孜省很清楚许多时候当局者迷。
就算意见不那么中肯,有时也能帮他做决策。
庞顷道:“道爷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太后既然点名让您去,足以说明太后对整件事看得很透彻。
“太子如今势单力孤,面对陛下以及万贵妃刁难和步步紧逼,就算是东宫那些讲官也都束手无策。除了道爷您暗中相助,其他人有谁能真正帮到太子呢?”
“嗯!”
李孜省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承认这话颇有道理。
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满朝上下都把太子当透明人,唯独他李孜省借助宁夏和泰山地震之事帮太子成功渡过易储危机。
功劳之大,岂是他人能够比拟的?
庞顷再道:“既然请您去了,您不说出来,等于是白白错过良机。
“即便提出来太后不肯接纳您举荐之人,对您也无大的损失,本来甄选太子妃之事就纷繁复杂,存在诸多变数,我等尽力即可,岂敢强求?”
“呵呵。”
李孜省笑道,“其实最难的一关就在太后身上……若是张家小女能选入最后三人名册中,即便选不上,我也会跟陛下进言,将张家小女留在东宫陪侍,做个偏妃,将来若诞下长子,也可母凭子贵。”
庞顷笑着道:“所以道爷就更要提了……要说这能进入宫选环节的女子,料想资质都不会太差,或者说总有几个才貌和品行不错的,若无太后暗中照应,要成功入选最后三人只怕并非易事。”
“汝学,你觉得呢?”
李孜省没直接做决定,而是侧过身,征询沈禄的意见。
沈禄显得很尴尬:“此等大事,在下不好随便提出建议,不过……还是觉得庞先生所言在理。”
庞顷对沈禄的回答很满意,道:“虽然太后贵气逼人,当今陛下又是至孝之君,可惜太后从来都不过问朝事,一时间也很难插手朝政,难免有些失落。
“若太后能与道爷您心意相通,以后朝中有什么事,太后偶尔也能过问一下,这其实是互利互惠的大好事。”
“是啊。”
李孜省显得很高兴,“换作以前,根本就不敢想哪!多亏来瞻这次帮了我大忙,足以证明连老天都站在我这一边。
“太后知我深得陛下信任,在此情况下我适时跟太后做一番利益交换,太后帮张家小女选上太子妃,不是大好事吗?”
庞顷笑道:“是啊,是啊,难道太后就不想插手东宫事务?
“平常人家的闺秀,就算对她毕恭毕敬,也不会事事都听从她的……但您找出来的人,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沈禄不无惊讶地问道:“听两位话里的意思,太后那边也想借助太子妃之手,插手东宫事务?”
李孜省宽慰道:“汝学,你不用太过担心……太后和我,都不会左右新选上来的太子妃的意志,那位或许就是未来一国之母,我们可没资格编排和利用。
“但是,若我们对她入选东宫有相助之恩,且这份恩情她能铭记于心的话,等她将来真正成为皇后,难道会彻底抛弃今日恩情而不顾吗?”
沈禄这才恍然大悟,急忙道:“当然不会,来瞻乃重情重义之人,他教导出来的女儿,也必定是知书达理识大体的。”
“那不就是了?”
李孜省好似又想到什么,道,“汝学,我记得你曾说过,来瞻有个什么姻亲,在朝中当官……除了你之外,好像还是翰林院学士?
“到底是谁来着,你详细说明一下。”
沈禄介绍道:“来瞻有妹二,长妹嫁给了南京翰林院掌院侍读学士徐琼,次妹嫁入我沈府。”
李孜省笑道:“原来是徐学士,这层关系可非同一般……徐学士在南京有些年数了吧?”
“是。”
沈禄恭敬回道。
李孜省有些奇怪:“那为何一直没调回京师,或是直升南京六部侍郎?”
沈禄为难道:“其实是这样的……前些年,徐学士守制,加上他曾在司礼监掌印黄赐黄公公之母过世时前去凭吊,引得儒官痛斥其交结中官,以至于在之后几年吏部的京察大计中,都未能列入优等,以至于官职一直盘桓不前。”
“哼!”
李孜省闻言气恼道,“这不是吹毛求疵吗?能为南京掌院学士,德才岂能不高?能力岂能不强?却因为算不上过失之事就成为人生污点?
“那是不是说以后朝中再有什么人府上有丧事和喜事,登门前还要推敲一下对自己的声名是否有影响?”
沈禄讷讷无法回答。
他也没想到李孜省会这么激动。
大概与黄赐同为近佞,李孜省才会对这件事如此在意。
“那我就出手帮徐学士一把,让他早些进京,也好为朝廷所用。”
李孜省恨恨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