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七百一十章 盛极必衰——打瓜到顶了

类别: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羁中马  书名: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更新时间:2025-02-22
 
八四年的时间过的似乎比往年要快一些。

李龙收大扫把的时间比往常短。在李建国他们把杆子砍回来后,四小队扎大扫把的速度就提了起来,加上清水河那边的,几乎每两三天,李龙就会送一批大扫把去供销社。

八千大扫把,总共用了不到二十天时间,这速度让李向前和魏主任他们都异常的惊奇。

一开始李向前还怀疑大扫把扎的快了质量不好保证,但经过两级技术员的检查验证,这些大扫把的质量是过关的。

特别是州联社那边专门打电话过来,八千零几十个大扫把,没有不合格的,要论起来可能就是少数一些运输过程中芨芨草有断的,或者形状有压扁的。

因为留有余量,所以这一批大扫把完全合格。州联社那边接收的采购科把县供销社这边好好的夸了一下。说自治区那边过来验收的都专门看了看这些大扫把的情况,给了肯定的意见。

咋说也是保住了脸面,至少未来几年,大扫把的订购量是不会缩减了。

这一次大扫把的活,给李龙带来了一万二的纯收入。虽然大家都清楚李龙在中间肯定赚了不少,但村里人,特别是清水河村的人对李龙还是异常感激的。

八千大扫把,清水河那边干了有三千多——一开始他们那边每天都能有三百多合格的大扫把,只是到了后来就慢了。

芨芨草供不上,杆子供不上。

反倒是四小队这边开始在李建国他们砍杆子的时候主力在割芨芨晒芨芨,后来一发力,那产量就上来了。

李龙记得后世扎大扫把都已经开始用机器了,也不知道现在能不能研制出来。

不过他没想着让农机厂那边去研究,这玩意儿研究出来的话,不是好事。

不像打药的药罐子。药罐子弄出来的话,给庄稼打草是省功夫,节省劳力。

扎大扫把的机器弄出来,是相当于把原本李龙想着给大家的扎扫把的钱给集中到少数人身上了。

和他最开始的设想是不一样的。

所以还是算了。他的思路,现在收割机已经成熟了,且在北疆慢慢铺开,甚至在往南疆渗透。那么接下来就是看打药罐的研究了。

现在包产到户已经两年,各生产队的机动地越来越少,分给和承包给各农户的土地越来越多。

地是自己的,大家干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还在不断的开垦荒地。

光种粮食已经无法满足农民们对于致富的向往,种经济作物就已经提上了日程。

四小队经济作物以打瓜为主,梁东楼那边的村子,种大葱,有些地方还有种西瓜、啤酒花等作物的。

一开始都是在慢慢探索,许多是跟着兵团的步子。

不得不说,在南北疆农业发展这一块,兵团是真的先行者;种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打瓜等都是从兵团那边开始的。

而机械化种植,拖拉机的使用也都是从那边开始的。这时候兵团的康麦因其实就已经挺多了,至少一个团场有一台以上,而东方红七十五链轨拖拉机就更多。

李龙印象里,大马力轮式拖拉机也是从兵团最开始使用的,到了二十一世纪,棉花大规模种植的时候,兵团也是最先启用了采棉机,包括其他相关的设备。

上一次谢运东和陶大强他们收割完其他几个乡的麦子的时候,听说有的乡已经有人开始种棉花了。

虽然是小块面积,但这是个好的开始。

只要棉花开始大面积种植,接下来种棉花用的点播机、条播机都会普及开,后面陆续还有打杆机、喷药罐等辅助机器被发明出来,最后就是采棉机,这个算是最后的极限,直接把每年从内地过来的几十万采棉大军给干没了。

打瓜的价格目前虽然可以,但市场就那么大,李龙估计今年可能打瓜籽的价格就会降下来,等到明年种的人一多,别说三块多了,一块多的价格都不一定能保住。

所以李龙必须未雨绸缪,提前给家里人打好预防针。

大扫把收完后不久,打瓜就开始采摘了。

李龙休息了几天后,便去队里给大哥家里帮忙。

去年十亩地打瓜收了好几天,还是雇了人,今年二十亩地,队里还有好些人家都种了,想雇人摘打瓜就不现实了。

再加上本身家里也不怎么养猪了,李建国索性干脆就和去年一样,把大锅拉到地里,一边摘一边压,压一天后,再摘一车拉回去。

回去还不能闲着,还要把滤出来的打瓜籽再铺起来压平。

不然炒货厂不收。

李龙开着吉普车到大哥院子,发现院子里没人,就连老娘杜春芳也不在,他就知道一家人都去地里了。

他又开着吉普车往打瓜地里走,半道上碰到了牵着驴车的陶大勇。

陶大勇驴车上拉着一车打瓜,看到李龙的吉普车时使劲的招了招手。

李龙把吉普车靠边停下来,陶大勇已经主动凑过来,从兜里掏出盒子已经压的有点瘪的天池烟,抽出一根来笑着递给李龙。

“我不抽,大勇你抽吧,今年咋样,这打瓜我看不错啊。”

“好啊。”陶大勇乐和和的说道,“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想着能这么好。去年找你哥买瓜籽的时候你哥说那瓜籽是瘪的,我当时看着还行,觉得应该能种出来。

当时觉得产量就算减一半,一亩地收七八十公斤,按三块钱一公斤的话,那也比种粮食强。没想到种出来现在看,一亩地咋也能收一百多公斤瓜籽了。”

“那好啊,这一次就能赚不少钱。”李龙顺嘴说道,“好好干。”

“还是多亏了你们啊。要不是你,咱们队里不可能有这个打瓜种子,要不是你大哥,我这头回种,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管,那有虫了也不知道怎么打,赶明儿卖了打瓜籽,我得好好谢谢你们一家。”

陶大勇这时候说的真心实意,李龙也就只是听听,让他先把打瓜收回去再说。

赶到打瓜时,果然看到地头停着拖拉机,地里面有一口大锅。大哥大嫂和老娘三个人都在摘着打瓜往大锅边上送。

李龙把吉普车停在地头拖拉机边上杨树荫下面,从副驾驶上拿顶草帽戴在头上,又拿了双手套戴上,往地里走去。

锅边上已经放一堆瓜了,但他一个人也压不了,便也跟着大哥他们一起摘瓜。

摘了几个的时候,大嫂梁月梅便说道:“小龙,你和你大哥两个去压瓜籽吧,你们力气大,那瓜籽压的干净。”

“行。”李龙抱着三个瓜往锅边走去。

李建国也抱着瓜跟了过来。

大锅上两个板子已经十字架好,李龙等李建国过来,便把一个打瓜放在两块板子中间位置。

两个人一起使力,打瓜便被压碎,瓜籽和瓜汁一起流入锅里。

“大哥,这打瓜明年可能就不能种这么多了。”李龙一边压瓜籽一边说道,“炒货厂一年就收那么多,按产量咱们一家都够其中的一半了,再有一家就够了。”

“我记得去年不是有人跟咱们说好要过来收打瓜籽吗?”李建国有些不解,当然还有一点是舍不得这种打瓜的收益——毕竟十亩地收成就能换一台拖拉机,这谁不想干?

要不是去年大部分瓜籽都卖到炒货厂了,不然的话队里的那些人家都能把剩下的包圆。

就这个,全队加上外面的,这打瓜种的都有好几百亩了。

“那也收不了多少。”李龙摇了摇头,“市场就这么大,大家磕瓜子还是习惯磕花葵,这打瓜籽就是个新鲜,不是主流。

咱们周边能有个十几吨市场就满了,咱们再算上种子市场,撑死了三十吨。照今年这种法,看收成的话三四十吨是有的。市场饱和了,这价格就没办法保持了。

今年大家看着我们几家赚钱,明年绝对有大批人种这个,到时别说三五百亩,三五千亩都有。到时候这瓜籽价绝对要跌,而且麻烦的是可能跌成鼻子,最后都没人收。”

李龙分析的头头是道,李建国不由得点点头,是这个道理。

“那明年种啥?”李建国有些发愁,“这好不容易有个能挣钱的,明年不种的话,再麦子,我有些不甘心。”

“那就多打听打听呗,我听说兵团那边有种棉花的。”

“那倒是有,”李建国抱起一个打瓜放在板子中间,招呼李龙一起用力压着,边压边说道,“韩老实说,那边早就开始种棉花的,就是产量不太好,而且这个需要人工拾棉,麻烦的很。”

这时候拾棉花的确是一个大麻烦,种少了不成规模,赚不上钱,种多了就需要有劳力长期住家拾花,这可是个累活。

而且越往后捡花费越贵,到最后曾经出现过人工拾花费比棉花价格还要高的奇葩事情。

李龙就隐约记得上一世机采棉流行起来的前两年,二遍花开采的手工费是三块五,但队里老汉把棉花拉到加工厂的时候人家给的收购价是两块九——

因为棉花是棉桃被太阳晒着裂开后绽放出来的,棉花的桃子不可能同时绽放,这就产生了头遍花二遍花甚至三遍花。

头遍花质量最好,采的量通常也最大,二遍花算是重复一遍,因为可采的量少,所以人工费就会高一些。

九月份农民为了让棉桃尽量都能开花,就会打催花剂,但有些棉桃还没成熟就打催花剂,让更多的棉花开放,头遍花会更多一些。

这样强行让棉桃干裂吐絮,棉籽不成熟,棉花的份量就轻,而且絮不长,用句行内话就是衣份不够。

很矛盾。

扯远了。

“如果能够科学种植的话,棉花的产量还是能提高的。”李龙使劲压下去,把瓜籽压出来,然后把碎裂的瓜皮瓜瓤抱起扔到一边,又抱起一个打瓜放好位置,边压边说道:

“现在种的都是陆地棉,我听说如果铺薄膜种棉花的话,产量会提高。不过这也只是一种,还可以想想其他的,比如种辣子、大葱啥的。”

“那更不行,大田地里种菜,哪能管得过来?一场虫灾,就全完了。”

李建国刚开始当养猪专业户的时候,队里给他拨的五亩饲料地就是原来队里专门种菜的地。他管过那些菜地,知道大田地里种菜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像种粮食那么粗放,太麻烦。

两个人就一起聊着探讨着,毕竟这是关系到接下来几年种地方向的。

李建国虽然这两年也赚了一些钱,但除了去年卖打瓜籽的钱,其他的在他看来都太虚幻,不说一锤子买卖吧,总的来说还是不保险。

一辈子农民思维,所以李建国觉得还是种地最保险,只要找到好的路子,种地发财致富并不是梦。

至少从种打瓜这一条上,他看到了希望。

路子很重要。以前没机会尝试,现在不仅能尝试,而且还有对抗失败的底气——眼下他的家底也不少,就算种点什么经济作物,失败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所以具体种什么,他比李龙想的还要多,甚至还在想着种药材,种白菜等等。

这方面李龙还是挺佩服他大哥的,自己已经不算纯粹的农民了,但大哥经历了这么多,依然是把种地看得非常重要。

接下来几天,李龙天天都回来帮着大哥收打瓜,不过他也就干这个。晚上回去后李建国一家还要把打瓜籽往平里压,这一点李龙干不了,他让老娘和大哥大嫂给赶回去了。

毕竟大院子那里还有两个孩子,这个当爹的成天在外也不是个事儿。

十天的时间,李家的打瓜收完,今年的亩均收成比去年低一下,但二十亩地也收了三千三百多公斤打瓜籽。

这些打瓜籽都被压平装袋,只在李家的闲房子里堆放了两天,然后就被人陆续买走了。

都没往炒货厂去送货。

其实卖之前,有人过来找李建国他们问过。主要还是陶大强、梁大成、谢运东等这些人。

他们各家各户收的打瓜籽也不少,像陶大强几个就学着李建国他们把打瓜籽压平了;队长许成军就嫌这个麻烦没干。

当时打瓜籽一收就有人过来打着买种子的名义购买。去年过来的那个搞私人炒货的也开着拖拉机过来买,不过他给的价格不高,两块六。

这价格大多数人都没卖,因为他们知道石城炒货厂肯定给的价格会高一些,而且这个人一来,大家知道打瓜籽好卖,都不用出门就有人收,所以队里人,乡里其他村的,甚至其他乡的都有过来买种籽的。

于是就过来问李建国和李龙。

李龙他们给出来的意见是能出到两块八就值得卖,毕竟比种麦子挣钱的多。

李建国家是最早种打瓜的,名气也是最大,其他买种子的先找的他们家。

李建国今年也没提价,甚至降了一下价,三块钱就把种子给出售了。

陶大强和谢运东他们紧跟着李家,就按三块钱走。

倒是许成军想着要高价,犹豫着,陶大勇原本也想着要高价,不过让陶建设给骂了一顿后,就不再坚持了。

只是他的名声不是那么好,加上他和媳妇有点懒,没有把打瓜籽压平,所以往他们家里去进货的人并不多。

最后他干脆就直接套上驴车把家里的打瓜籽拉到县私人炒货厂,两块七给卖掉了。

李建国家的打瓜籽卖得最快,二十亩地卖了差不多一万块钱,这下子把队里人都给惊着了。

还没买打瓜籽的人纷纷去其他有的人家里买,这一回梁文玉家也占了便宜,扎扎实实的做了回万元户。

梁文玉过来到李建国家报喜的时候还兴致勃勃的说明年争取种上三十亩的打瓜。

“明年打瓜肯定降价,可不能种那么多。”李建国打击着小舅子的积极性,“你想想,今年的打瓜籽都让农民卖走了,明年绝对会有大面积的打瓜出现,到时卖给谁去?那卖不掉就只能降价……”

梁文玉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今年自己队里就自己种了二十亩打瓜,三千多公斤的打瓜籽基本上都卖到了队里和周边小队。

按这个数量算,明年自己小队周边种打瓜的估计都得有二三百亩,比今年全部的都多。

四小队这边自然更多。

其实李建国在卖打瓜籽的时候也提醒过那些人,最好不要种多。

有些人听,有些人却在背地里说的酸话:

“你们家种这个发财了,是不是怕别人家发财才这么说的?人不能太自私!”

后面听到这话,李建国气得再不说了。

爱种种去吧。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李龙也是这样的想法,有些事情明明说开了挺清楚的,但有些人就是只看到眼前十厘米,再远点儿,你扒着他的眼皮他都不看。

别管了。

打瓜收完,李家还要收玉米油葵,这些零碎活李建国不让李龙做,还让他别没事就往回跑。收打瓜是没办法,人手不够,眼下不需要他帮忙,让他好好照顾家里。

李龙也乐得轻闲。

然后李青侠快该回来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