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七百零九章 就当挟恩图报吧

类别: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羁中马  书名: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更新时间:2025-02-22
 
李青侠早起烧水,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叹了口气。

虽然同是九月,但他觉得在北疆的九月比在这里呆着舒服多了。如果不是为了走这一趟,这时候应该还在择鱼吧?

有两个小时的时差,这边八点多太阳升起来了,那边天才亮不久。

用小蜂窝煤炉子烧水,李青侠做着感觉哪哪都不对劲——咋就不能用个大锅大灶嘛,但这柴火和煤就不好买。

坚持坚持,再坚持一段时间回北疆就好了。

他自己也挺奇怪的,在这里生活六十年了,按理说这里才习惯啊?在那边才生活了不到三年,怎么就感觉那边更舒服呢?

总结了一下才算发现,因为那边生活的时候,物资丰富,钱多,不愁吃喝。况且自己在玛县的俩儿子家里条件都好,基本上没啥缺的。

不像这里,出去两年多,原来有些东西没有是可以忍忍的,但眼下就有点忍不了。

他不知道这个应该用两句话总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简单熬个苞谷面糊糊,炒了个白菜,吃的是头天买的烧饼。老家的烧饼就是好吃,等事办完回去的时候,得给儿孙们带一些。

别的不说,就这一点北疆比不上。

早饭还没吃完,村里就有人过来到院子里聊天,打问着北疆的情况。

李楼和其他村庄都差不多,人多地少,平均每个人能分地不到一亩,靠种地勉强能混饱肚子,但别指望有啥钱。

李家出去的人多,吃商品粮的人也多,就算不吃商品粮,看李青侠回来这作派,那显然是挣了钱的。

所以不少人想打问一下北疆的情况,看看能不能过去闯闯。

毕竟就算李家人过去的多,而且看样子应该是闯出一条路来了,但在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北疆就是苦寒之地,过去了可能就相当于以前的发配充军一样,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

别说这个时候,哪怕到二十一世纪,绝大多数人依然是这么认为的,依然觉得北疆到处荒漠,风沙。

人心目中的成见,就像是一座大山,真的不容易搬走。

如果是现在的李龙形容这种情况,会打个比方,内地的许多人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交看北疆,就跟没来过国内的老外看华夏一样。

蛮夷之地。

少数中吹除外。

李青侠也学精了,会把北疆的一些好处说一下,当然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说一些困难。他现在可不想再带一批人过去——

眼下过来问李青侠的人,虽然都姓李,但大都是出了五服,能叫他爷爷或者太爷爷,但实际上分了好些支的。

因为要新修族谱,他这个族长还挺热门,这些人过来可不仅仅是要和他聊聊北疆的事情,还要把自自己这一门里一些人员变化情况交给他。

李青侠没收。

“三爷爷,你咋能不收呢?”一个和李俊峰同辈的五十多岁的老人说道,“你可是族长啊,咱这李家春夏秋冬四门,咱这二门辈份最长的是你,还是嫡支子,你不收让谁收啊?”

“到时交给安民就好了。”李青侠乐和和的说道,“我这族长都不算数了。

那十年过去,咱们的祠堂也没了,牌位也没了,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这以后我又要去北疆了,这一支到时让安民去管吧。”

李青侠其实早就有这个想法了。自己的儿女子孙都在北疆,而且生活的都非常的好,在这边那点地现在队里已经收走了。

这宅基地还在,毕竟祖坟还在,估计也是队长装糊涂。

不过他也没太在意,反正以后他打算就在北疆生活了,哪怕这宅子最后被收了,那就收了吧,后面隔几年回来祭一祭祖,以后孙子辈大了回来认个地儿就行。

他能看出来,大儿子和二儿子还好些,李龙纯粹对老家没啥想法,连回都懒得回。

在北疆生活这两年他就看开了,人成年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四小队那样五湖四海过来的人,反倒生活的简单。祖籍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念想,但不是必选项。

就跟李建国来北疆的具体原因一样,还不是因为呆在李楼快呆不下去了,而且看不到前途?

所以这个族长,他也没打算占着。

听着他的话,其他人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下午李安民就找了过来。

“三叔,你咋能那样说哩?”李安民骑着自行车到院子,看着李青侠在晒东西,边下车边埋怨着,“那族长咋能乱传哩、再咋说那也是你那一门——该建国哩!”

“那建国在北疆都安家了,户口在那边,哪能当这边的族长?”李青侠笑着说道,“俺这一家都过去了,后面回来的时候少,你在咱这一片认识的人多,大家也服你,那队长都是你学生,说门生故旧遍县城不为过,你当族长是最应该的。”

李安民还要解释,李青侠摆摆手说道:

“我说这是真心话。我这一辈兄弟仨,你大伯父子去的都早,二哥家你最有出息,我这一边建国他们兄弟三个,小龙算是最有出息的,但他志不在此,也没打算回来,所以这族长肯定就是你了。”

“小龙出息了?”李安民知道这事李青侠不打算改了,他要编纂族谱大事记,听着李青侠说李龙有出息,急忙问道:

“他咋了?吃商品粮了?”

“木有,人家让他入编他不入,不过去年得一个自治区级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这个能入大事记吧?”

“能能能,当然能了。别说入族谱,要是小龙户口在这边,县志说不定都能写一笔了。”李安民和编纂县志的那些人熟悉,知道这些人经常会收集这些内容。县里要真有人受到省一级的表彰,那自然要记录到当年大事记里的。

“嘿,没想到小龙还能有这个待遇……”李青侠笑了,接着换了话题:

“你娘喝那酒没有?有没有效果?”

“有,那效果真好!”李安民走过去边给李青侠帮忙边说道,“俺娘头天喝了,第二天早起就觉得好多了,平时大半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有时候吃饭都在床上,今儿个天好,还能起来在外面晒晒太阳哩。”

今天天好?

李青侠抬头看看天,想反驳一句,后来想想,也对,按这边的天气,这就算好天。当然其实等到中午大太阳就能看出来了,算好天。

“那行,我带回来两笼子,让你娘先喝着。你那一笼子喝完也就差不多了,要不行,那后面等我回去再给你寄,这一笼子我留着有用。”

为了携带方便,李龙给李青侠用的一升的小塑料笼子装的,这酒够劲,泡的真骨头加上其他药材,对症了起效真快。

“好好好。”李安民的语气里满是感激。父亲过世后母亲把他们兄弟拉扯大真不容易,这病也是那时候累的。

他也想过许多办法想把母亲的病治好,可是一来经济实力不允许,二来老年慢性病需要调养,这病重了,真就很难调养过来。

谁能想到让一笼子酒给治了呢?

不说能不能治好,至少比那些膏药强太多了。

“对了三叔,不管这个族长你后面做不做,咋说也得把建国安国小龙他们后辈的名字入谱吧,你来说我来写,包括小龙的这个事情。”

“不用不用,来之前我都列好了。”李青侠知道要说到关键处了,他停了手,到屋里把一个信封拿出来递给安民说道:

“你看看,都在里面哩。”

李安民接过来,边打开边笑着说道:

“三叔你还想的怪周道哩,这也不用我再整理了……”

“安民啊,三叔求你个事呗。”李青侠坐在门槛上说道。

“说啥求哩?”李安民一边翻看内容一边说道,“三叔,你拿回来的酒把俺娘的病治的好转了,俺娘还说抽空请你过去吃顿饭谢谢你。你有啥就说,只要我能办到……”

“那就把这纸上的人,都续到族谱里吧,我知道你肯定为难,但我这趟回来,就是为了办这事,这事要办不好,我就没脸回去了……”

李青侠说的这么严重,李安民立刻翻看着那张纸上的名字。

为了让李安民看的清楚,纸上的脉络列的很清楚,从李青侠、杜春芳往下,四条线拉下来,三子一女,再往后都写的清清楚楚。

李安民对李青侠这一支的人也有所耳闻,扫了一遍,除看到李龙名下俩儿子自己没听说,其他人包括小孩都是知道的。

他有些奇怪的问李青侠:

“三叔,这也没啥外人,都能写上啊,这有啥求不求的?”

“我的意思是,续的时候就按现在的名字……”李青侠强调了一句。

“啥?”李安民明白了,他犯了难。

这事,还真有些难办。

从来没听说过续族谱有把女人名字写进去的。记男不记女,无论是入了宗的媳妇还是新生的女儿,都只记人,不记名。

真要把人加进去,后面让人给指出来,麻烦很大。

“安民,上一次续谱的时候,我还小,民国时候吧。”李青侠说道,“那时候续谱的是个清朝秀才负责编写,春夏秋冬各支族长负责审稿。

那审咋审?不就是看看自己这一支写的全不全嘛。所以呢,只要你加进去,审的时候没人会看的。”

“但印好有人会看啊。”李安民苦笑:“印好后各门都要发一套,那时候让人看出来,不骂我嘛。”

“那谁骂?”李青侠狡黠一笑,“印都印出来了,骂着管啥?到时你就推给我,就说我给的就是按规定给的,你编的时候可没有,后面咋加进去你也不知道。”

“三叔你是说一推二六五,说一笔糊涂账?”李安民眼睛亮了亮。

“是啊,能整这个的,可不止你这里,还有石匠哩。到时你把这个推说不知道,我那时候又在北疆,谁也不可能去找我印证对吧?”李青侠笑着说:

“咱国内都讲男女平等了,这族谱原本就该改一改。只不过我这能说我这一支的,其他人我也做不主。我在北疆过的好,那是子女孝顺,我能做点啥事?不就是在这方面能看看有没有点子办法嘛。”

李安民明白了。

他沉吟着,其实想想也是,族谱四卷,春夏秋冬四门,通常都是各门审各门的,谁有空管其他人?这时候可操作的空间很大。

他的心思很复杂,一方面挺佩服三叔有这个魄力,这个年纪的人在这方面真不容易想通,三叔能主动替子孙揽这个事,有担当。

另一方面他也在犹豫,自己老娘是喝了三叔带来的酒好转的,而且能看出来,只要继续喝这个酒,后面不说和正常人一样,照这个速度其实也差不多。

这两天老娘的笑感觉比去年一年见的都多,以往的唉声叹气也没了。

这恩情是不能不还的。

“那三叔,这纸我拿回去了,我想想再说。”李安民没给死话,又问道:

“小龙这是生了俩?”

“对,双胞胎,”李青侠有些得意,“一下俩儿子,他说现在就得攒钱给孩子买房了。”

“真厉害。”李安民赞叹了一声,又问了李龙的一些情况,意思是后面写大事记能用上。

年轻一辈,在李楼这边来看最出息的就是李龙了。李家四门,本县境内还有一门在李家集,县城南边。那一门里面李安民了解年轻一辈没有什么太出息的人。

那就行了。

虽然都姓李,但也有个远近亲疏之分。自己这一门出了人物,李安民与有荣焉。

李安民走后,李青侠坐在门槛上好一会儿没起来,这事算成没成呢?

只能往后看了。

李龙并不知道老爹李青侠正在为族谱的事情努力,他把张强骂走后,继续收着大扫把。

说实话哪怕张强和李龙没有去年的矛盾,李龙也不可能收这大扫把。

明明已经说过好几遍了,那个八卦也经许海军的口传出去的,今年李龙的打算是质量要求比去年还要严,不合格就拿回去。

反正现在一个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都不可能三块五,但他在队里已经第三年收大扫把了,熟手一天扎五六个肯定是没问题的。

一个人一天的收入顶三五个工人收入,如果还不严格把关,那要你干啥?

所以快天黑的时候,李龙一共收了不到一百五十个合格的大扫把。

一方面是队里许多人还在割芨芨草,晒干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要求严,有些想蒙混过关的,被他给拒了。

合格的,那就直接掏钱。比去年贵,那大扫把被收的自然也高兴。

现在就是卖粮大概率还可能收白条,扎扫把能拿现钱,真就解了不少人的急。

李龙在四小队的声望1.

拉着一拖拉机的大扫把回到大院子,天已经黑了。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这样,上午去清水河收,下午去四小队收,两三天就会集齐一千把大扫把送到供销社去。

供销社那边检查验收的果然也是比去年还严格。好在李龙这边本身就对这个特别重视,两次送过去的两千把扫把,楞是一个不合格的没检查出来。

五天后,李建国他们拉着杆子回来了,不过回来后又跑进山一趟,把没拉回来的剩下的杆子又拉了一趟。

六个人灰头土脸的,看着黑瘦了不少,但个个都很精神。

所有的杆子分别捆着,李建国各自送回家,当天队里大喇叭里就说明了,这六家有杆子,谁扎大扫把缺杆子,就去这六家买。

于是接下来李龙收大扫把数量开始增加了,四小队每天也都能收个两三百把。

“老三,你这扫把的杆子有问题,裂了,换一个吧。”院子里李龙对着队里的秦老三说道,“收不了。”

“咋收不了呢?这杆子不好好的吗?”秦老三解释着,“哪里裂了,我咋看不出来呢?”

“这杆子有细裂缝,拧一下就出来了。人家用大扫把不是扫一天两天的,冬天一冻,夏天一热这个裂缝就大了。”李龙说道,“要么你换个杆子要么你自己留着用。”

“家里好多扫把了,你可别难为我。”秦老三还是纠缠,“小龙,你这也太过了吧,没必要……”

李龙看了他一眼,拿着那扫把杆子两手一拧,一个宽大的裂缝就出来了,他看着秦老三说道:

“要不要我再用点力,这杆子就断了。”

“不用不用……”秦老三红着脸,“行了行了,这个不算,我拿走……”

“早这样就行了嘛。”后面等着的许德军说道,“非要惹人嫌干嘛?这样的大扫把拿出去那不丢人嘛!”

秦老三红着脸,接过李龙递过来的七块钱,灰溜溜的跑掉了。

李龙笑笑,接着检查。

这活已经快到一半了,每次到供销社送大扫把,那边也是按量结账,速度很快。

比收贝母的心情还要好一些,这样的活干着就是舒心。

在老家的李青侠终于在比较忐忑的等待中接到了通知,李家春夏秋冬各支人都到齐,给族谱里增加的内容也都编纂进来,眼下就是要让他们这些族长和代表审核了。

这时候李青侠才知道,自己的亲家梁东楼那个梁家也在续家谱。

只不过梁东楼寄了些钱回来,本人没回来。

还真不一样啊。

不过不管他那边怎么搞,自己这边争取要把这事办成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