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两难选择

类别: 历史 | 两晋隋唐 | 晋末长剑   作者:孤独麦客  书名:晋末长剑  更新时间:2025-02-09
 
桓温没有在杨口过多逗留。

当公主家令刘渺带着五十名景福苑部曲将货物尽数卸下之后,他便带着一千运兵、五百右骁骑卫府兵子弟上了船,于二十三日扬帆启程,向西行去。

似乎因为处于汛期,杨水略显浑浊,带着点土黄色。

可别小瞧这浑浊的河水,没有它们,水下三角洲就不会出现,更不会有三角洲逐年抬升,渐渐露出水面形成陆地的机会。

云梦泽能一点点消退,形成诸多陆地,这些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功不可没。

桓温来到船舱外透气。

见他出来了,船工们精神一振,恰好这时船行至一处弯道,水流还有点急,

船工们或气定神闲、或全力以赴地调整航向。在他们的操作下,船身只微微倾斜了一点,就继续稳步前行了。

河岸边吹来一阵南风,夹杂着几丝饭香。

桓温鼻尖轻动,再放眼望去,却见南边出现了一面大旗,上书「司马」。

嗯?司马?

船只继续前行,很快又是一面「司马」大旗,一些披头散发之人正窝在自家的草棚前,小心翼翼地煮着粟米粥。

一些跨刀持弓的武人则站在高处,一边擦汗,一边注视着下面的这些人。

河岸边的烂泥地被踩得惨不忍睹,一些吃过饭的羌人一一桓温不是很确定,

但看着像一一正拿着简陋的木质农具,在河岸边艰难地翻土。许是太热了,他们几乎脱光了身上的衣物,跨下只有犊鼻裤作为兜裆布,身上则满是泥浆,脸色麻木不已。

沼泽、树林、河流、炊烟、窝棚、农人以及蒸腾而起的雾气,共同构成了这副略带诗意同时又暗藏残酷的画卷。

二十五日,船队停泊在了华容县附近,并在此休整两日。

不休整不行了,因为随船而来的五百洛阳子弟都不是很舒服。

天气太热,终日闷在船舱中,周围环境又那么不友好,已经有不少人病倒了。

桓温倒还行。他虽是北人,但长于江南,适应性似乎比这些人好太多了。

但他手下的运兵也有病的,毕竟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他在秦州、河州招募的老部下。他们习惯了那边凉爽、干燥的气候,即便有在襄阳这个过渡地带适应的经历,但还是很艰难。

所有生病的人被粗略地一分为二,看起来症状比较轻的集中在一些船上,比较严重的则集中到另一些船上。

老实说,有点残酷,但这已经是最「温柔」的处理方法了一一大航海时代,

生病的船员有极大可能被扔进大海,因为船长要保证其他人处于健康状态。

抵达华容县后,病人被就地安置,待其好转后再前往江陵。

桓温则打量了一下这座城池。

上一次战争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你甚至可以在城池附近的野地里找到折断的箭矢、长矛。

城池破破烂烂的,攻城时被破坏的部分并未得到修复。

华容城甚至都没正儿八经的守军,新官上任的县令只能求爷爷告奶奶让本地豪族轮番出兵助守,毕竟这个地方在东吴时期算是重镇,开发程度不错,还是有点底子的。

华容城西胡家的庄园已经换了主人,

胡氏算是本地最大的豪族了,因为一次选择错误而遭受重创。除了少数已移居武昌、建邺的子弟外,家族几乎覆灭,就连庄园也易手了一六百余顷种植了多年水稻的良田被分给了王、庾、裴、羊四家,且周围留足了空地,四家完全可以向外垦荒扩展。

他们已经派人来接手了,打理多年的良田、现成的农具和庄客,从接手的第一天起就能产生收益,谁不喜欢呢?

同样被分出去的还有江夏黄氏、张氏的田地。

前者稍大,被赏赐给了王雀儿、金正、侯飞虎三人,后者稍小,则给了李重、邵慎,他们同样可以向周边的沼泽地扩张,没有限制。

从这些赏赐来说,天子还是非常慷慨的,跟着他打天下的人都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好处。

天子对南三郡的开垦也是认真的,使尽了各种手段,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人进入蛮荒地带,慢慢改变环境。

这可能是天子后半生最看重的事情之一了。

二十七日,船队抵达江陵,入驻城东的水城。

其实一一有水无城。

桓温下到岸边后,举目四望,发现很多船只停泊在湖面上,将一船船黄泥倾倒入水中。偶尔还会有大小不一的石头被拉来,填进水面下的浅滩中,一点点夯实、垫高。

一部分城墙确实已经修建起来了,主要位于城东的陆地之上。

江陵东城甚至特地开了个水门,将来停泊于水城中的船只可经此门进入江陵城中。

相对应的,河道也需疏浚、开挖,整体算是一个大工役了,需要动用不少人,也需要耗费很多钱粮。

六郡水陆都督邵慎就在东门之外,见得桓温之后,微微点头。

桓温上前行了一礼,道:「参见都督。」

邵慎这才伸手回了一礼,道:「元子,兵带来了?」

说完,指了指不远处正在下船的年轻儿郎们。

「正是,一共四百二十人,皆在此处。」桓温说道:「还有数十人不良于行,暂留滞华容。」

邵慎点了点头,不再多说。

不过,正待转身离去时,他犹豫了下,问道:「襄阳乐使君可曾让你带话。

「不曾。」

邵慎嗯了一声,直接回城了。

他和桓温在襄阳有过数面之缘。

桓温见了,异道:「我回了趟洛阳,再来就没见到你,却不想来了江陵。」

「得了江陵令一职。」邓岳说道:「而今主要为巨鹿郡王征发粮草、人丁、

钱帛,供给水军招募、整训所需。」

「哦?水军何在?」桓温看了看水城,问道。

「去江上讲武了。」邓岳说道:「躲在水城里是练不出来的。」

「本事如何?数月前水军损失惨重啊。」桓温说道。

「杨督把河阳、沙海的水军都调过来了,又招募了一些人,现在大概有战船数十艘、兵土六千人。」邓岳说道:「七月时,巴陵那边跑过来两条船,多为吴兴沈氏子弟,带着数十人投效而至。杨督试了试他们的本事,大悦,皆授予官职。」

「沈氏子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桓温感慨道。

这个天下,一般而言升官是比较慢的,但有那么几种特殊情况,能让你从一文不名的状态直接变成可以吆五喝六的官人,水军的组建就是了。

「沈氏有人跑了,诸葛道明也不追究,只是看管严了一些。」邓岳说道:「南边这个情形,我看武昌、夏口早晚要丢掉。亏我当年还觉得依托襄阳坚城、江陵重镇以及善战的水师可阻遏大梁王师呢。现在看来一一」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道:「文恬武嬉之下,武昌亦难保。现在是沈氏子弟,将来可就是正儿八经的荆州水师了。」

「伯山可知巴东那边如何了?」桓温又问道。

「怎么?元子你想去?」邓岳笑着看了他一眼,道:「你去不了的。巨鹿郡王可不想从妹婿出点什么事。」

桓温无奈。

有些事情是真的难以对外人言说。他甚至怀疑自己以后真立了功然后升迁,

外人也会一股脑地说他是靠公主。

他注定一辈子摆脱不了这些风言风语了。

「其实我倒想去,奈何没机会。」邓岳又道:「巨鹿郡王不愿让我带着本部兵马前往巴东,大概是担心寿春祖士少部旧事重演吧。」

桓温明白他的意思。

当初襄樊二城投降的军士有数千人,据他所知如今已被分成数部,在竟陵、

南郡、襄阳、江夏四地屯垦。

因为将士们的家人多在武昌,所以这些人很难得到信任。朝廷担心他们如同祖约部那般,三天两头有人叛逃,所以宁愿不用。

毕竟,巨鹿郡王可能真的担心一旦襄阳降兵去了巴东,直接鼓噪作乱,绑了邓岳、母丘奥等人,并飞报武昌,请水师过来接应一一老实说,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这个时候,桓温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邵督看样子已经打算接管巴东了。

来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如果接管了巴东,建平、宜都二郡的江北部分多半也要攻取。

宜都有些兵,但建平和巴东一样空虚,说不定能一鼓而下,然后再东西对进,拿下宜都。但这样一来,诸葛恢面上须不好看,他会不会恼羞成怒,进而破坏当前还算安稳的局面呢?如果他发兵报复,那么南方战事又起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东郡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要想攻打蜀中,从汉中那边南下实在太困难了。首先粮草补给就能拖垮动荡不安的关中,其次一路之上雄关险隘那么多,难道都要一个个打下来?李成现在可没内乱,他们甚至还处于扩张状态,整体国势是往上走的,那些关隘并不好取。

但如果从巴东溯流而上,那就容易许多了。

如果李成不题巴东,那么还能相安无事下去,但世间之事怎么可能处处如你之意?想得也太美了。

李成若第二次前来,巴东定然守不住,增派援军已成必然。

这是两难选择,但看起来巨鹿郡王已经做出了决定。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