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现在,各地勤王兵马仍杳无音讯。给江浙、福建经制使翁彦国的勤王诏令,是十一月十三日发送的,已经一个多月了。给陕西五路宣抚使范致虚的勤王诏令,是十一月二十三日发送的,也接近一个月了。他们为什么至今毫无动静?宋钦宗与他的大臣们焦虑万分。宋钦宗想不明白,为什么上次金军包围东京时,勤王兵马很快便云集城下,而现在却迟迟不来呢?
孙傅以枢密院名义上奏一份劄子,实乃一份催促天下诸路兵马火速勤王的檄书。宋钦宗看后,令立即交付开封府,制成蜡弹关牒,招募勇士,火急施行。
檄书中说道:“金人犯顺,直抵京畿,掠虏居民,凭陵郡邑,虽有议和之请,未闻退舍之期。主上出宫禁之御,供士卒之食,军民感泣而思奋,都人鼓噪以争前。上念前盟,未令出战,然金人大有难塞之欲,继生无厌之求。
近日,金人于都城四壁作云梯鹅车等,窥伺间隙,攻打坚城,多设虚寨,远置疑兵,欲绝声援。枢密当职,亲履艰危,虽上圣垂仁,犹欲按兵而讲好,然大臣仗义,岂能顾位以偷安?逾万里之幅员,萃四方之豪杰,乃祖乃父,被圣神涵养之休,惟孝惟忠,实臣子愿为之事。宜殚大节,图报上恩,知号令之未明,欲施为而不敢。
檄书到日,一应帅府、监司、郡守、丞贰、令佐,悉不拘常制,起勤王之师。如已出发,望所领官并日催促前来救应京室;如未出发,去处不拘远近内外,允许乡里豪杰递相效率,招集骁勇,不限数目,各自行推排首领前来。或有散处山林,集结已成队伍者,允许其各申所在官府。不拘军民,百姓亦许自效,随事便宜,四面攻讨,其所斩获,随事以闻。自节钺以下,已有立格推恩。愿忠臣义士,相与竭力,以成大功,时不可后。”
第二天,天气忽然大变。一开始天空很昏沉,阴云密布,但雪尚未下,空中不断有数寸长的雪丝垂地。不久,大雪开始纷纷扬扬,漫天飞舞,路上积雪很快厚达三尺有余。
这天夜里,彗星突然出现在空中,有一道白气从太微垣星辰中缓缓飘出。有人夜观天象,悄悄叹息:大宋江山危在旦夕。
普通的东京市民不懂得天象,他们只觉得这天很压抑,天地之间,似乎都笼罩在一种不祥的氛围中。
润十一月二十二日,金军在城南猛烈砲击宣化门,南壁提举官田灏不幸中砲身亡。宋钦宗下旨,给田灏连升五级,并追赠龙图阁待制。
二十三日,天气很冷,北风呼啸,鹅毛大雪下个不停,不一会儿便铺地数尺。宣化门外,尚未被金人填塞的护龙河已全都结冰。金军于是出动步兵,踩着冰面过河,向宣化门发起冲锋。
孙傅、张叔夜、王宗濋等负责军事的大臣,都来到宣化门城楼上观察敌情。王宗濋令京城四壁都巡检使范琼率兵出城应战。范琼毫不犹豫,率领千余人直接从宣化门出城,与金兵展开搏战。
金兵见宋军士气甚锐,于是向河南退却。宋军欲乘胜追击,踏冰前进,可是,刚离开河北岸十几步,突然,河冰破裂,五百多官兵哗啦一下陷落于护龙河中,很快便了无踪影。
城上宋军目睹此景大为惊愕,而对岸金军见状则大声欢呼。此事虽是意外事件,但对宋军打击很大。有人暗自悲叹道:“岂天殆我师也?”此事让宋军士气大受挫折。
此时,金人在宣化门前填河造桥已接近完成。当初,发现金人填河造桥时,吴革曾来观察过,他向南壁提举官建议,打开安上门水闸,放水三尺,以提高水位。同时,每晚开闸尽放蔡河水,将白天金人所造土桥淹没。可是,南壁提举官不予采纳。现在有人又提起这个建议,王宗濋令人赶快去办,然而,河水已结冰矣。
在东水门外,金人架起了数座天桥,以俯瞰城中情况。这天,金军也向东水门发动猛攻。他们将一座座火梯、云梯、编桥等攻城器械运到城下,无数金兵攀援而上。
姚友仲沉着应战,指挥宋兵用撞杆撞击金军攻城器械,一旦撞中,则梯倒人坠,万一撞不中,则用狼牙枪手与砲架枪手上前刺杀,金兵始终不能登城。金兵一次次冲上来,又一次次被打下去。
金人在宣化门外填河造桥既毕,又向宣化门发动猛攻。他们推着五座对楼,在砲石与箭矢掩护下,来到城墙下。
城上宋军继续用撞竿撞击,有三座对楼被撞倒。宋兵见对楼将倒,于是人人争先往对楼上扔掷草火,以焚烧之。对楼木多而草盛,很快便点燃。可是,忽然风向逆转,转为乘南风,大风将火引到了城楼上,烧毁了两座城楼。
仓促之间,王宗濋令人马上再造城楼。可施工人员刚搭好城楼骨架,便被金人发现,他们立即以砲石猛烈轰击,使城楼无法建成。
这天晚上,雪花不停地飘了一夜。东京城内城外,积雪深达数尺。
第二天一早,金军又推着四座火梯向东水门发动猛攻。其中有三座火梯,被城上宋军用撞杆撞倒,唯独进攻“字”字号城楼的火梯没有被撞着。结果城楼被点燃了,熊熊烈火将“字”字号城楼与宣化门东边的两座敌楼皆一并吞噬。几十名金兵乘势登上城墙,他们挥舞着黑旗,大声欢呼着。
城楼火势太猛,烈焰冲天,宋军冲不过去。这时,守将姚友仲抽出宝剑,指挥宫廷卫士与守城官兵一同上前救火。同时,官兵弓弩齐发,甚至用炼金汁泼敌。登城金兵躲闪不及,纷纷坠落而亡,宋军于是夺回城墙。
虽然城墙被夺回了,但是毕竟还是被金军攻上了城墙,这进一步打击了守城宋军的士气,加之至今未见任何勤王之师到来,使得悲观的情绪开始在宋军中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