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冠军侯(第1更)
大虞朝,应天府,延年宫。
在这肃穆而庄重的宫殿之中,徐青的捷报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传了回来。
这份捷报,宛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一扫大虞朝百年来对外征战的积弱颓势。
带来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捷。
重新夺回旧港,并成功重设旧港宣慰司,这般赫赫武功,也只有成祖皇帝在位时才曾有过。
消息一经传开,整个大虞朝都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海洋之中。
京城内外,处处张灯结彩,百姓们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群臣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抓紧时间撰写贺表,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一伟大功绩的歌颂与赞扬。
各大报纸,无论是官方发行的权威邸报,还是民间那些充满活力的小报,皆对此事不吝笔墨,以醒目的标题和长篇累读的报导,将这场胜利的荣耀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遥想前朝,曾有「洛阳纸贵」的典故,那也有当时纸张稀缺,造价不低的原因。
而如今的应天府,同样出现了纸贵的现象,却纯粹是因为对纸张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江宁商会更是财大气粗,一掷千金,购置了数十方份相关报纸,免费发放给南直隶各方民众。
这一慷慨之举,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场胜利的详情,也使得纸张的需求进一步飙升,连带墨水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报房里的印刷工人们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个个笑得合不拢嘴,这段时间的忙碌让他们的钱包鼓了起来,赚得盆满钵满。
而且,他们内心深处更是与有荣焉。
毕竟,徐氏是南直隶众多报房背后的重要股东之一,某种意义上算是他们的东家。
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明报,更是徐青亲自参与创立的,如今东家立下如此大功,他们这些底下人也倍感自豪。
此刻,朝廷上下最关注的事情,便是如何恰如其分地酬谢徐青和孟宇轩的赫赫战功。
孟宇轩身为武官,对于他的封赏,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即可,相对较为简单明了。
然而,徐青的情况却颇为特殊,着实让众人犯了难。
万寿皇帝也难得地因为此事,打破了长期清修的宁静,亲自出面召开大朝议,试图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霍阁老,关于徐青的封赏,内阁可有定论?」方寿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
目光平和地看向内阁首辅霍景,声音虽不高,却在空旷的大殿中清晰地回荡。
霍景原本正低着头,一脸的愁容,听到皇帝直接点名询问,心中暗自叫苦,
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臣以为,徐青功在社稷,其功绩之大,足以庇佑家人,当封妻荫子,追赠先人,以此彰显朝廷的浩荡恩典。」
「这自是应当的,除此之外呢?」皇帝微微颌首,目光依旧紧紧盯看霍景。
霍景深知此事避无可避,咬了咬牙,下定决心般说道:「依臣之见,徐青当封候!」
此言一出,仿若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文官群体中激起千层浪。
自开国以来,能获封侯殊荣的文臣,除了那些跟随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之外,寥寥无几。
在文官们的认知里,封侯并非全然是一件好事。
因为一旦封侯,便意味着踏入了勋贵的行列,从此与文官体系彻底分道扬。
霍景提出给徐青封侯,无疑是要将这位复社领袖丶新学圣贤从文官序列中剔除出去。
「老霍胆子可真不小啊!」众人心中暗自惊叹。
但从法理和功绩的角度来看,开疆拓土乃是不世之功,封侯确实也是应有之义。
尽管在大虞朝,臣子的功劳往往都可归为君王的英明领导,但倘若皇帝真的如此居功自傲,那实在是有失颜面。
封侯,对于臣子而言,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褒奖。侯爵属于超品,理论上其品级高于任何文臣的官职。霍景的这一建议,让其他文臣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是反对,这可是侯爵之位啊,何等的荣耀。
真要是站出来反对,万一徐青心中有所渴望,那他们这些反对者岂不是要被徐青记恨,日后怕是没好果子吃。
可要是支持,徐青说不定会觉得是这些人在背后算计他,想要将他踢出大虞朝的权力核心,同样会招来徐青的不满。
一时间,众人心中皆是一阵腹诽:「霍景这不是坑人嘛!」
而以魏国公为首的勋贵们,此刻却在一旁幸灾乐祸。
魏国公暗自竖起大拇指,心中赞叹道:「好样的,霍阁老!这手段实在是高明。能坐到内阁首辅之位的,果然没一个是简单角色。」
其馀勋贵们在一旁看戏的同时,甚至心中暗自兴奋起来。
回想起百年前的那场大战,勋贵集团元气大伤,此后被文官集团打压沉沦将近百年,也只有像魏国公丶英国公这样的顶级勋贵家族,凭藉深厚的底蕴和人脉,才没受到太大的冲击。
其馀的勋贵们,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仅仅比那些被圈养起来的宗室好上那麽一点。
如今,有了徐青这样的神仙般存在加入,他们勋贵集团仿佛看到了重振雄风的希望,仿佛已经看到了恢复开国之初勋贵们那般荣光的美好未来。
有的勋贵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日后在朝堂之上,勋贵集团再次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情景。
经过一阵短暂的哗然与骚动之后,大殿内渐渐安静下来,众人都陷入了沉默此时,万寿皇帝缓缓抬手,敲响了玉磐,清脆悠扬的玉音在大殿中回荡,仿佛在提醒众人回归正题。
皇帝神色平静,淡淡地说道:「看来诸位皆不反对给徐青封侯一事。」
说着,他又将目光转向霍景,继续问道:「霍阁老,依你之见,应当给徐青什麽封号?」
霍景微微欠身,恭敬地回答道:「臣以为,徐青历次功劳卓着,且年纪轻轻便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不如封其为冠军侯。」
此言一出,群臣们心中皆是一惊。
自古以来,被封为冠军侯的有两人。一位是威名赫赫的帝国双壁之一,他在少年时期便纵横沙场,立下不朽功勋,封狼居胥,成为后世武将们敬仰的楷模:
另一位则是权倾一时的外戚,虽专权跋扈,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前面那位年轻的帝国双壁同样也是外戚出身,不过他虽行事风格略显跋扈,但并未专权,只是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和年少成名的传奇经历,让他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位冠军侯,在各自的时代都曾权倾一时,声名远扬。
而徐青如今的功绩和影响力,与这两位冠军侯相比,竟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唯一不同的是,徐青并非外戚出身。
前一位冠军侯的丰功伟绩自是不必多说,而后一位冠军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算是如霍光一般的托孤重臣,只是最终下场凄惨。
但有趣的是,少年冠军侯的弟弟正是霍光,霍光虽最终下场也不算好,却在其执政期间,成功中兴了大汉王朝,延续了汉室的辉煌。
霍景提出的这个封号,实在是耐人寻味。
从反面来看,这个封号似乎带有一丝诅咒徐青下场不好,甚至早天的嫌疑。
毕竟,历史上的两位冠军侯,最终的结局都不算完美。但从正面来看,这无疑是老皇帝对徐青给予了最深的信任与器重,颇有托付江山的意味。
然而,若真要表达托付江山的心意,直接封忠武侯或许是最佳选择。因为忠武侯是诸葛氏的专属封号,诸葛亮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其忠诚与智慧为后世所敬仰,这个封号代表着绝对的正面形象。
但若是从年纪和功绩的角度来考量,冠军侯这个封号确实更为合适。而且,
这是否也意味看,老皇帝心中仍怀有北击草原丶封狼居背的壮志豪情呢?
此刻,群臣中那些心思敏锐丶聪慧过人的人,已经反应过来,此事必定是老皇帝与霍景提前商议好的。
他们找不出任何反对的理由,只能纷纷高呼:「圣明!」
就这样,徐青的封号便在这场大朝议中,尘埃落定。
「霍阁老,你今天到底是什麽意思。徐公明有天下人望,哪怕成了勋贵,照样也能掌控朝野,甚至带领勋贵们跟咱们争权。」下朝之后,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洪轩拦住霍景直接质问。
文官中不乏聪明人,下朝之后,许多人反应过来,徐青成为勋贵,对大家也不是好事。
可是大朝议时,没人愿意出头反对。
因为他们也不确定徐青丶老皇帝之间是不是已经达成了默契。
这大虞朝,只要是老皇帝和徐青达成一致的事,天王老子来了,也反对不了而且万一是引蛇出洞呢?
他们才不想挨毒打。
这些年被徐青毒打够多了。
所以柿子挑软的才好捏。
洪轩大朝议时一言不发,下朝之后,直接找霍景质问。
老小子也是不安好心。
他质问霍景,既是为外朝群臣出气,也是拿霍景这个首辅立威,增加军机处的权力。
说白了,权力是争来的。
军机处从成立开始,就必须要从内阁争权,不然这军机处不是白成立了?
霍景对洪轩的心思一清二楚。
他淡淡道:「徐公明是天下为公的人,不存在争权。洪大人的意思,莫非是徐公明是心怀私念的小人,请恕霍某不敢苟同。」
霍景到底是当了多年的督察院扛把子,抬杠的本事是一绝。
洪轩年纪确实轻了一点,本想给老登一个下马威,没想到被反将一军。
他倒是惯会见风使舵,一笑道:「公道自在人心,霍阁老既然不愿意说,洪某也不敢再追问,告辞了。」
他潇洒离去。
霍景暗骂一声,真是不要脸。
说不过,就胡搅蛮缠,指桑骂槐。
好吧,这也是文官惯用的技能。
杀不杀人不重要,诛心泼脏水就行,恶心了对手再说。
霍景现在很清楚,什麽都不解释最好,大不了唾面自乾嘛。
不过他下朝之后,立刻写了一封言辞诚恳的道贺信给徐公明,又派自己夫人去向冯芜问好。
他现在越来越觉得这首辅当的没意思,夹在老皇帝和徐青身边当受气包。
要是回了京师,还多出一个玉亲王,三面夹击,谁受得了啊。
老梁真是聪明。
霍景现在不得不佩服老梁有先见之明,直接跑路。
这个首辅,如果没有张太阿那样的强势,还不如不当。
早知道开个价卖给王巩,他去当礼部尚书或者吏部尚书,岂不是美滋滋。
可是当了首辅,在史书上着墨的份量都不一样,真让霍景这辈子都当不上首辅,他也是不愿意的。
哎,凑合着过吧,还能辞官不成?
「舅太姥爷,你的意思是陛下看上了夫君封印的天灵上人?」冯芜燮眉。
皇帝在大虞朝有天子龙气,王朝气运庇佑,是不怕道术高手的,当初在太和山一战,天下各方势力来的几乎是武道高手。
所以禾山道的教主那麽厉害,也没敢上太和山。
同理,雪域活佛也是一样。
只有黑山老妖这种造物主,贵为天下第一高手,才有那般的勇气和手段。
何况天妖真身,也可以算作武道人仙。
朝天观主缓缓点头,「陛下未必是真要,也可能是试探。若是公明不交出去,可能会继续强行索要,也可能会当做无事发生。」
冯芜心里清楚,夫君走到如今的地位,免不了和皇权对抗。
其实老皇帝和夫君现在更像夫妻。
既互相依赖,也免不了摩擦。
关键是度要把握好,否则两败俱伤,将来面对黑山老妖丶雪域活佛丶慕容太师等诸多大敌时,就难免吃大亏,谁也落不得好。
她沉吟半响,说道:「多谢舅太姥爷提醒,此事我和夫君商量之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