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224章 强硬的梁阁老,首辅丁忧

类别: 仙侠 | 古典仙侠 | 青仙问道 | 中原五百   作者:中原五百  书名:青仙问道  更新时间:2025-02-06
 
第224章强硬的梁阁老,首辅丁忧

京师,某着名风月场所。

徐青丶梁阁老落座,严给事中陪酒,规格颇高。

「阁老可知,如今黔南省每科乡试,有多少生员参加?」

梁阁老的就职履历主要是吏部丶督察院丶礼部兜着转爬到礼部尚书的位置,

可以说咱们梁阁老胆小,但绝对不能说梁阁老没有业务能力或者记性不好。

说实话,能进入内阁的阁臣再菜都有几把刷子。

「有时候是一千多,有时候是两千。」梁阁老很快回道。

「东南各省呢?」

「少则八千,多则上万。」

徐青道:「阁老好记性,在下去黔南省之后,便着重调查了此事。黔南省不但生员少,举人更少,甚至很多举人都不是黔南省土生土长的人,这导致长期以来,黔南省的流官和吏员极少,不得不依赖于土司自治。我知道,土司自治的好处是,朝廷统治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坏处在于,由于土司过多,黔南省的土司叛乱,从国朝初年便未曾中断过,无非规模大小而已。」

各省的举人名额是按照比例来的。

黔南省的举人名额相对其他省份很少,饶是如此,由于读书的人太少,竞争环境和内卷程度比内陆其他大省差远了。

可以说,自来黔南省都是科举移民的重灾区。

而且黔南省的条件不好。

这也导致,许多举人考中之后,如果觉得会试无望,就会想办法去其他省份当官。

至于其他省份的举人进士更是不愿意到黔南省做官。

故而黔南省的官员,许多都是被贬或者流放过来的,其做事的用心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黔南省缺官的现象十分严重。

徐青扯了一大堆,然后提出一个切实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增加黔南省的举人名额,但这些举人,不能参加会试,却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在黔南省的升迁待遇,一律按三甲进士来。

如果拒绝在黔南省做官的任命,将直接取消举人的身份。

当然,徐青官方理由一大堆,实际上归根结底是找个由头,给去黔南省干事的复社社员解决编制问题。

徐青说到最后,梁阁老也明白了。

复社成员,多以南直隶人为主,这件事操作好,也算是为乡人做好事。

黔南省的官场属于大虞朝官场的边缘地带,乃官场不争之地,即使有人发现许多黔南省的新举人都是复社出身,也没法计较。

至于复社社员掌握了黔南省的官场有多大危害?

还能比土司危害更大?

人家土司都是直接扯旗造反的。

严山在旁边听得叹服,坐馆的手腕越来越厉害了。

这跟直接签发吏部委任状有啥区别?

但偏偏从法理上,找不到任何毛病。

「公明,你觉得此事要是推行起来,谁去做这次特殊乡试的主考官比较合适?」

徐青朝严山使了个眼色。

严山有些扭捏:「我的品级怕是不够。」

徐青语重心长:「正因为是新的尝试,所以主考官的规格太高也不好。现在变法,讲究摸着石头过河,要大胆尝试,我看惟中就挺合适的。这件事我和梁阁老决定了,你不要有心理压力。」

梁阁老:「此事首辅那边怎麽说?」

「已经知会过了。」

梁阁老内心大定。

第二日,梁阁老作为南直隶党的双话事人之一,不辞辛劳,带头冲锋,直接将和徐青商议的特选恩科乡试拿到朝会讨论。

刚坐上吏部尚书位置的王尚书立马反对。

倒不是王尚书觉得此事不妥,而是梁阁老现在背后有徐青支持,已经成了南直隶乡党的领袖人物。

要知道他王巩也是南直隶人,现在更是吏部尚书。

就算你老梁是阁老,也不能压他这个天官,不然他手下人心都散了,这吏部尚书还怎麽做?

而且近来张侍郎深恨老王抢了自己的吏部尚书之位,屡屡阳奉阴违。

搞得王尚书非常不痛快。

但是梁阁老一改从前的作风,非常强硬,而且引经据典,将此事和改土归流绑定在一起。

王尚书虽然辩论中,没落下风,却也没法将梁阁老辩倒。

第一次关于此事的朝会讨论,实是不欢而散。

但王巩没想到,下朝之后,许多南直隶乡党跑到王尚书家堵门,骂了许多难听的话。

老王一头雾水,可是这年头做官,哪有得罪乡党的。

他只能派人去打听为什麽。

「徐公明这个王八蛋。」王巩打听出始末之后,才知道背后的内情。因为这次特选恩科乡试,已经在南直隶会馆内部通了气。

大家都觉得礼部尚书丶吏部尚书皆是南直隶乡人,断没有绝乡党前程的道理,哪知道梁阁老据理力争,王巩这个老乡居然拖后腿。

毕竟徐六首都承诺过了,黔南省就是个跳板,乡党进去之后,目前的情势是暂时要呆在黔南省,但做出成绩之后,肯定会想办法将人调出来。

这话要是朝廷承诺,大家肯定不信。而徐六首可是当世圣贤,一言九鼎。大家可太信了。

就算这开头的一科是复社先吃肉,但大家跟着喝汤绝对没问题。

何况南直隶一直以来都是读书人多,再大的家族,能出头的人,始终是少数。

徐六首借着黔南省改土归流的事,给大家谋前程。

可谓大功德一件了。

偏偏乡人之中,出现一个叛徒。

王尚书没想到,此事里面还埋了一个大雷。

而且徐青专挑他上朝的时候,在南直隶会馆跟乡党画饼,导致王尚书根本没提前得知此事的机会。

硬生生吃了一个哑巴亏。

「这魔星就不该让他回京城!」王巩咬牙切齿,但下一次朝会,很快改变了立场,大力支持在黔南省搞特殊恩科乡试。

礼部尚书丶吏部尚书两个大佬都通了气,首辅这边又是默认,事情自然很快就通过了。

还是那句话,相比于土司,士绅豪族在黔南省算是进步势力了。

哪怕玉亲王清楚了其中厉害,也在戴先生的劝说下,为了大局忍让,没有使绊子。

只是玉亲王气不已。

自从徐公明横空出世,他堂堂储君,为了大局不知忍了多少次,这苦日子什麽时候才到头。

而且难道不该是徐公明为大局向他忍让吗?

他作为储君,才应该是大局!

现实太无情!

除此之外,大家也认识的梁阁老的强硬,硬刚吏部尚书,还让对方自己自扇耳光退场。

经此一事,梁阁老南直隶党的名义党魁之位,无可动摇。

梁阁老多年来,凡事以忍让和气为主,还是第一次在这种尖锐斗争中,占得绝对上风,心情那个舒爽。

说白了,没人天生喜欢受气和忍让,

许多时候都是不得已为之。

真能当上位者,谁特麽愿意做牛做马?

这一仗梁阁老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体面。

要不是考虑到年龄差距过大,梁阁老都忍不住想拜徐六首为义父了!

经过此事,梁阁老权威大涨。

而且他发现,有意无意间,自己在内阁提出的事,都得到首辅的大力支持。

偃月堂。

「公明,我离开朝堂这段时间,你要多费心了。」首辅一脸感伤。

他现在真有一点「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感觉。

变法的事业正在上升势头,结果却不得不暂时离开朝堂。

徐青亦有些无奈。

首辅在朝堂和不在朝堂,对他而言确实是两种环境。

但丁忧制度,实是朝堂中枢平衡关键的一环,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不宜改动不错,张家老太爷去世了。

事实上,要不是老天师用道法强行给老太爷续命,大半年前张家老太爷便得走了。

这次老天师从江宁府回来,张家老太爷再度病情恶化,以老天师的手段,也回天乏术。

作为凡人,即使有道术高人看护,也会因为屏弱的肉身,经不起太多折腾。

「太阿公,我倒是不担心别的,就担心,这朝堂没了你,变法事业依旧蒸蒸日上,然后你在家——..」徐青开解道。

首辅脸上的感伤立马不见了,这小子还是人吗?

他脸色胀红,随即释然地说道,「真要是如此,老夫也放心了。」

徐青:「其实太阿公回去之后,楚地的变法,都在你眼中。届时也不能说是坏事。」

以丁忧首辅的身份,回到楚地,亲自监督变法,其实某些方面比留在中枢作用大许多。

而且首辅久在中枢,对地方还是欠缺实际了解,这次也是个对变法重新审视的好机会。

首辅:「你小子是不见得我有一日安闲是吧。」

「有事情做,才不至于沉浸悲伤之后。何况前人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实张老太爷年近九十寿终,实是喜丧。

因此首辅内心里,悲伤虽有,却也不多。

到了他这个位置,哪怕亲儿子死了,也不会耽误朝中大事。

此次丁忧,也是从大局考虑。

其实如果没有徐青,首辅肯定会选择夺情,继续留在朝中。不过那样一来,

舆论影响太大,对他的身后名也是严重打击。

他虽然不在乎这个,但能不到「夺情」这地步,自然也是愿意的。

「你觉得我回楚地之后,应该着重哪些方面?」

「农事。」

「不是吏治?」

徐青:「在下以为,吏治无药可医,首辅近年来澄清吏治,无论是考成法,

还是其他的政令,都是扬汤止沸,解决不了根本。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事毫无意义,只是眼下里,在吏治方面做文章,属于付出多,收益少。但农事不一样,只要粮食不出问题,天下再乱也乱不到哪里去。在下请首辅丁忧之后,亲自监督,

多多推广番薯之类的高产作物,而且这些作物,徐某看来,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番薯在闽南已经有推广种植,而且徐青还从方仙道这边寻得了更好的良种。

不过推行起来,依旧是步步艰难。

楚地已经是天下产粮的大省,有首辅亲自力推此事,肯定是有收获的。

「你说的这些作物,真有如此高产?」

「徐某不敢保证,但首辅可以择点试行,亲身验证一番,如果确实大有好处,可以逐步推广。」

「嗯,农事生产是国家大事,不可操切。我记住你说的这些了,回去之后,

一定好生琢磨。」

他最欣赏徐青的地方便是这一点,凡事都能在不利的局面中,找出有利之处,而且胆大心细,敢作敢当。

徐青也觉得首辅做人是有大格局的。

要是其他大官被他这麽指教,还让其关心农事,肯定心中不爽。

首辅倒是没有如任何心里不舒服的地方,因为在他看来这件事是对国家有利的。

徐青随即又道:「在下还有个不情之请。」

「什麽事?」

「反正您老都要丁忧了,不如做个踏板呗·——

首辅听了徐青的计划,忍住一砚台打碎徐青脑袋的冲动。

原来徐青打算请老皇帝夺情,然后首辅犹豫不定,这时候由老岳父和吴老恩师上奏疏,力劝首辅丁忧。

如此一来,可获大名。

而且老岳父和吴恩师都是变法派的,此举可谓大义灭亲。

何况两位老爷都是科道清流体系。

此举有利于在清流中,掌握话语权。

还是那句话,舆论阵地,徐青既要民间的,也要官方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徐青见首辅脸色不好,说道:「要是换做在下,也是一样愿意做这个垫脚石的。」

首辅忍住破口大骂的冲动,你爹妈早死了好吧!

不当人子。

但徐青确实说得有理。

忍了!

首辅挥挥手道:「你自己去准备。」

他都快气笑了!

徐青松了口气,深深一拜。

首辅没看他,等徐青离开之后,才长叹一口气。

以徐青的手腕,日后玉亲王上位,怕不是徐青的玩物。

这怎麽斗得过?

算了,为了天下,只能让玉亲王委屈了。

随后几日。

张家老太爷去世之事,在京师引出轩然大波。

「天亮了!」许多保守派忍不住「弹冠相庆」。

一时间,众人都不敢相信此事是真的。

「王爷,这时候千万要小心谨慎。」戴先生闻听此事之后,非但没有欣喜反而过来提醒玉亲王。

「嗯,先生,我知道的。」玉亲王现在是吃一堑长一智。

首辅丁忧,其实对他也没什麽好处。

变法说到底是为了天下好,也是为了他好。

「你觉得首辅会留下来吗?」

「若无徐青,首辅必然夺情。现在的话,首辅必然走人。戴某建议,王爷应该·—.」

玉亲王仔细听着戴先生说的每一句话。

他听完之后,「先生之言,果真是拨云见雾。

原来戴先生的建议是藉此机会,安排左都御史霍景转任礼部尚书,并且入阁。

然后再安排人占据左都御史的位置。

首辅一去,梁阁老升任首辅是必然的。

但戴先生也十分可惜,要不是王巩接任了吏部尚书,在玉亲王的支持下,未必没有当首辅的机会。

王巩差点一口血喷出,他再忍一忍,这首辅就是他了!

吏部尚书是外廷之首,但如何能与首辅的位置相比。关键是他现在不是阁臣,从资格上来说,已经没了竞争首辅的机会。

一封奏疏上去,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

此时此刻,徐青和雄禅闲坐。

「公明,这次首辅丁忧的事,你不打算参与吗?」雄禅笑了笑。

徐青:「朝廷的事,自有大人们做主。大师,咱们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对付黑山老妖上。」

他自然清楚,雄禅入京之后,不但在他的帮助下,亲自操弄武道大会的事,

更藉此机会,结交王公大臣。

他是当世武圣,念经之时的玄音,对于人体大有好处,许多纵欲过度的王公贵族,在听了雄禅讲经之后,身体都大有起色。

可以说,雄禅现在就是诸多王公士绅眼中的活佛。

论影响力,一点都不比徐青差。

毕竟这些人都很怕死啊。

雄禅微微一笑:「对付老妖,咱们只能尽人事。在此之外,贫僧想和公明做一件有大功德的事,不知公明有没有兴趣。」

「大师有事尽管吩咐。」

「公明可记得黄梁米?」

「当然记得,此物怎麽可能忘记。

雄禅:「其实我们大禅寺多年研究之下,已经在黄粱米的基础上,培育出比现今稻米产量高出三成的稻种,如果公明和我一起推广,将大有利于天下。」

徐青心里清楚,粮食的增产,光靠育种还不够,还有肥料等方方面面的提升真要是产量增加这麽容易,雄禅不会现在才提出来。

大和尚虽然是盟友,却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他仔细听了大和尚的话,说道:「大师这稻种,是不是种子只能在大禅寺获取?」

他一语道破天机。

雄禅脸色一变。

他没想到徐青居然直接就猜到其中最关键的地方。

雄禅:「公明确然学究天人,但此事绝对是大好事。」

徐青陷入沉吟之中。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