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181章 玄天升龙丹

类别: 仙侠 | 古典仙侠 | 青仙问道 | 中原五百   作者:中原五百  书名:青仙问道  更新时间:2024-12-21
 
第181章玄天升龙丹(求订阅)

雄禅说话间,忽然身子一缩,凭空消失。

这大禅寺的圣地内,有两座山,一是少室山,一是太室山。少室山的僧人以武道为主,打磨气血,降魔卫道。

其中的达摩院,更是号称天下武学之源流。

盖因千年以来,大禅寺的弟子,无论僧俗,行走天下时,都会将自己遇到的武学记录下来,交给达摩院的长老们研究。

一代代达摩院的高僧努力之下,将天下武学汇总,不断创造新的武技以及完善过去的绝学,才有了大禅寺如今深厚的底蕴。

尤其是大禅寺中,每一门武道绝学,都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号称不破的武功。

修炼其中任何一门绝学,都可以触及武学的根本道理,窥探武道的上乘境界。

何况达摩院中,还有历代宗师的修炼心得以及院中长老传授武道修行经验,是以大禅寺的武僧们皆以在达摩院进修为至高荣耀。

而太室山的僧人,多是大禅寺中精研佛法之人,很少过问世事。

其中的心禅院,每一位长老,皆是佛法武功高深之辈。

这些人,才是大禅寺最深厚的底蕴。

但不到寺内生死存亡之际,心禅院的长老,绝不会出手或者离开心禅院,连寺内的诸多大典,譬如方丈圆寂或者传位大典,都几乎不来参加。

故而寺内许多武僧,终其一生,都未见过心禅院的长老,那也是常有的事。

而太室山的心禅院,亦是大禅寺内普通武僧的禁地。

雄禅化为一股近乎狼烟般的精气,袅袅地上了太室山绝巅,不远处是曾经的女皇武曌来过的封禅台。

那也是大禅寺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盖因武曌乃是魔门中,不世出的奇才,其在位时,明面上尊崇佛教,实则是利用佛法,来薰陶自身的无上魔法。

实质上,佛魔一体两面,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也。

在女皇威压天下之时,纵然是大禅寺,也得匍匐,献出寺内经典,才能在当时的环境下,保存道统。

而且女皇更是以一己之力,几乎摧毁了中古以来,一度差点取代儒门正统地位的魔门六宗,在五胡乱华之后,更是有不少大族子弟,都是魔门中人。

明儒内魔,行事酷烈。

其实只有雄禅这种,得了大禅寺诸多传承隐秘的人才知晓,女皇本身也是魔门培养出的绝世奇才。

自中古到女皇出世,魔门养蛊般的残酷筛选下,终于出了女皇这样的人物。

魔门不信白日飞升的仙界,却相信域外仍有天外之天,一直以来养蛊似的培养门中人才,本质上是想知晓,世界之外,是否仍有其他世界存在。

但实际上,光是本方世界的广大,都至今无人探索完毕。

女皇吸收了魔门的精华,融合佛法,强大得不可思议,一度是毫无争议的当世第一人。

但也迎来了天下各方势力,前扑后继的反对,后来更是在世家丶道门等势力的谋算下,诱使其化龙,登上皇帝宝座,在皇帝的真龙气运影响下,压制神魂,最终为其身死道消,埋下伏笔。

实际上,自古以来的帝王,哪怕再雄才大略,有改天换地的志向,到了晚年,也会在生命的凋谢过程中,对长生之道产生执念。

帝王好长生,不只是为了活更久,归根到底是想延续自身的权力和事业,企图永生永世,凌驾于众生之上,成为毫无争议的「帝」。

此「帝」在道德经中有言,「象帝之先」。乃是与道接近的「概念」,触及到天地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封禅台上,仍旧有女皇曾经留下的掌印,即使在岁月消磨下,依旧能让神魂强大之人,感受到昔日女皇的威压。

不过,自某位皇帝大肆封禅之后,历朝历代的帝王,再无封禅之举。

盖因,这位皇帝没啥功业可以炫耀,都敢封禅,将这样一件对于帝王而言,逼格极高的活动,直接破碎。

从某种意义上,何尝不是为后世的百姓减轻负担。

毕竟封禅耗费太大,劳民伤财。

当然,帝王只要想折腾,总有其他劳民伤财的办法。

在大虞朝,地王官员在任,其职责便是牧民。

实际上,什麽才需要牧?

自然是牛马了。

说明本质上,地方的百姓,都是官员眼中的牛马。在官员眼中尚且如此,何况地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天下万物,山川河流,一切目之所及,皆其所有。

尤其是自中古以后,皇权愈发势大,无论是哪一派势力,都不得不靠拢权力中枢,来保存自身。

雄禅深谙此理,如果大禅寺始终不能接触到权力中枢,消亡是迟早的事。

然而,本朝直接堵死了这种可能,尤其是老皇帝好道,更是让整个佛门举步维艰。

雄禅窥破问题的根源,自然不免要奋力一搏。

他看了一眼女皇曾经来过的封禅台,心中更是明确这一点,帝王毫无神圣可言,一个女人都能登上帝位,足以说明,这个位置乃是强者便可居之。

何况实力强大,心高气傲之人,如何愿意头顶上还有人压着自己呢?

到了心禅院门口。

里面传出苍老的声音,

「方丈精气稳固,凝练如一,怕是已经触碰到武圣境界,可喜可贺。但不知,今日前来,有什麽事呢?」

「天下大乱在即,还请长老赐下玄天升龙丹的方子,助我突破气血的桎梏,踏入真正的武圣境界,如此方有资本与大虞皇室抗衡。」

大虞朝有两位武圣,不过传闻都已经年过百岁,而且已经有许多年未曾露面过,不知是死是活。

但雄禅深知,武圣不出意外,活到一百二十岁这种天寿,也是不奇怪的。

如果大虞朝到了风雨飘摇之际,如果武圣在世,哪怕只有一位,也足以令任何一位势力的首领夜不能寐。

诚然,一个武圣不能正面击溃千军万马,可是一旦铁了心要杀谁,总能找到机会。

能抗衡武圣的存在,自然只有同级别的武圣或者鬼仙才能做到。

雄禅开口之后,心禅院陷入良久的沉默。

许久之后,一枚玉简从心禅院飞出。

雄禅接过之后,大喜,然后朝着心禅院深深一礼,旋即下了太室山。

这玄天升龙丹,乃是抱朴子真人创造的丹方。

那抱朴子在其时代,号称丹仙,乃是道家外丹术的大成就者。玄天升龙丹,便是其得意之作。

这个丹方几经易手,最后落在了大禅寺手里。

不过此丹有一味极为重要的药引十分难寻,便是「龟蛇精气」。

此是出自道家的术语,「龟蛇盘,性命坚」。

当今世上,除了大禅寺有这丹方之外,太和山也有,而且炼成过。

雄禅和太和山龙门派这一代掌门私交颇好,问出龟蛇精气的奥秘不难。其实,大禅寺和龙门派亦是江湖中的盟友关系。

所以才有大禅寺的俗家弟子,创立了龙门镖局。

而龙门镖局的总镖局在应天府。

龙门派的李文定,正是南直隶上一任总督。

而江湖中,大禅寺和龙门派,实际上都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

到了本朝,太宗皇帝对于龙门派的张祖师,更是尊崇有加,多次寻访,更在太和山大兴土木。

不过张祖师的传承又和全真龙门派有区别,号称玄天升龙道,乃是龙门派内的隐秘传承。

每一代玄天升龙道的传人只有一个,与长白山七杀魔宫的主人为世仇。

双方,两百年来,恩怨纠葛。

里面到底有什麽事,别说雄禅,便是龙门派的掌门都不清楚。

不过玄天升龙道的传人,在龙门派中,宛如别家大教的圣子一般的地位,十分超然。

龙门派的祖训,亦是不问情由,在玄天升龙道的传人行走天下时,全力给予便利。

朝天观主,当朝国师,便是这一代玄天升龙道的传人。

不过,朝天观主自己也开辟了朝天观的道统,收了许多弟子。

但最重要的玄天升龙道传承,始终没有找人传下去。

所以朝天观的弟子,并非玄天升龙道的承继者。

另一边,徐青准备就绪之后,决定走陆路前往龙虎山,拜访天师府。在这期间,东山省的民乱,越来越复杂。

因为东山省沿海的州府,已经有东夷人的势力爪牙出现。

这无疑也影响了朝廷的海运。

须知,如今首辅变法有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便是京城和辽东的粮食有一部分走海运,避免过多的损耗。

海运的成本极低,还能有效避免漕运的贪腐。

不过漕运属于变法的深水区,首辅也没有直接腰斩漕运的想法。

毕竟光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这一句话,都足以令皇帝都投鼠忌器了。

当皇帝难,当王朝后期的皇帝,更是难上加难。

自来大一统王朝,过了两百年都是下坡路。

哪怕光武中兴,也都是实际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了。

这也是自秦以来,废除封建制的大一统王朝必须面对的问题。

商周的封建制,固然对中央集权不利,却能发展出许多诸侯国,那时候,也称诸夏,乃是将华夏文明,传播到四方,不断扩张。

大一统王朝也不是不扩张,但文明的扩张动力和封建制还是有区别。

毕竟实是封建领主的诸侯,治理自己的地盘,当然比地方流官更用心。

边疆地域的地方官,譬如周大人这种岭南布政使,且不说权力和诸侯王有本质上的区别,动力也完全不一样。

毕竟布政使,归根到底还是皇帝的打工人。

不过,大一统能取代封建制,自然也说明,大一统的优势比封建制优势更大。

历史是曲折的,也是在不断前进的。

徐青在前往龙虎山的路上,也在不断思考。

大一统的思想,不但深入人心,亦是文化的高度统一。

文字丶语言以及各类度量衡的标准一体,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片土地的人力物力,避免内耗。

因为封建制固然有开边的好处,但到了这个时代,周围的边陲地区,论富饶哪里能和中土相比。

当然,这也和生产力有关。

生产力高了,许多边陲之地的资源,也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开边的收益自然能大过支出。

归根到底是利益问题。

「难怪许多求道者,都认为超脱世俗名利,才称得上仙人。不然再强大,也只是人。」

名利二字,要超脱谈何容易?

而且徐青觉得,如果仙人是另一个维度的高层次生命,看着现在世俗这些争名夺利的人,是不是如同他们看待蝼蚁一样呢?

蝼蚁争夺的东西,作为人的他们自然是不在乎的。

他一念及此,不禁有些作为「域外天魔」的惭愧,咋老是喜欢念歪经。

其实江宁府到龙虎山也就七八百里,要是徐青一个人骑着火云马,或者自己赶路,一日之内便可以到。

不过他是堂堂正正去拜访龙虎山,所以还是按照正常的流程去拜访。

而朝天观的卫元打算晚一点时间去龙虎山完成师命。

他到了应天府,十分活跃。

似乎也是在接续龙门派李文定李总督的人脉。

显然这些老牌势力,嗅觉都很灵敏,都在提前布局。

徐青现在已经不打算刻意结交人脉了。

倒不是他更在乎队伍的纯洁性。

因为他就是人脉本身。

别看徐青现在还只是举人,但都是举人,他和别的举人,那就是八两黄金和半斤青铜的区别?

你什麽举人,我什麽举人?

逼格能一样?

徐青到了一个下县的驿站,与本地的何知县觥筹交错。

下县就是很穷的县,有关系的举人也能坐上正堂官的位置。

何知县便是有关系的。

人家是南阳何氏的人,老祖宗就是那个东汉末年的何进何大将军,一己之力,改变汉末局势的奇男子!

也是何参政的老祖宗。

徐解元虽然逼格高,但面对小举人,依旧待人如沐春风。

这就是上位者的好处,稍微对下面的人,态度好一点,人家就觉得你是待人如沐春风。

你要是个秀才,这样的态度,那就是不识抬举。

得巴结当舔狗才对!

何知县就很舔狗。

当然,徐解元被舔舒服之后,也拒绝了何知县安排城中歌姬侍寝的好意。何大人还不死心,说是有一名孀居的寡妇,风华绝代,十分仰慕解元公的文采。

瞧瞧人家这觉悟。

平常士林中人,都叫解元郎。

何知县直接就是解元公。

凭这份本事,徐青觉得何知县,将来的潜力未必在何参政这个二甲进士之下啊。

毕竟下限低的人,上限往往也不低!

但这又是歌姬,又是寡妇,听着就很不吉利。

徐青联想到老曹在宛城吃的亏,自然心里一咯噔。

这何知县是南阳人,宛城就在南阳府,你个小何,难道是把他当人妻曹了?

虽然老曹在宛城吃了大亏。

但何知县难道是暗指他是当今曹操?

觉悟这麽高吗?

哎,他现在可是司马懿前半生的人设,堪称首辅的救火队长。

徐青和何知县,也聊起了最近的黄河水患。何知县拍马屁厉害,实际上业务水平也不差。

他跟徐青说了实话,这水患是人为因素比较大。

乃是中州的豪绅做的局,一来是对抗朝廷的变法,不想让朝廷清丈田亩;二来是趁机兼并土地。

好吧,这事,南阳何氏也有一份。

徐青听得嘴角一抽。

他心里微微叹息,却清楚,这些豪绅,怕是不少都会成为他将来的盟友,最后也会成为他的敌人。

「如果要说,东山省的民变何尝不是跟我也有关系,如果要算罪孽,我也有一份。我这域外天魔的评价,倒是名副其实。」

不管徐青事后,有什麽补救措施。

但这件事,说他心里没惭愧内疚,那确实是假的。

因为他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躯。

如果重新做选择,他依旧会这样做。

这不冲突,人就是这样,矛盾复杂虚伪,也会有真善美。

如果剖析人的阴暗处,没什麽人能经受住里面的阴暗。

譬如后世的男女朋友之间,谁能笑着走出对方的手机呢?

那不现实。

哪怕曹操这种喜欢屠城的人,徐青也相信,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时,心里是真的有对百姓怜悯悲苦的情绪。

然后他最后选择了搞军屯,对民力压榨极狠。

但是考虑到汉末面临的矛盾和情势,强大中枢也是必要的,当时曹操不迅速统一北方,五胡乱华的事,说不定会提前上演。

徐青心绪起伏之后,很快平静。

其实历史上,关于曹操哭的记载比刘玄德多,刘玄德只有一两次。李世民也喜欢哭。

这些英雄豪杰,许多也是真性情的人。

生命情感的真挚流露与他们的大局观不冲突。

做大事,自然得学天道,顺势而为,尽量少被个人情感左右。

徐青平静心神之后,隐隐约约触摸到了一点他一直以来追求的「道法自然」境界。

这是他法武双修,以后能不能顺利突破鬼仙和武圣的关键。

仅凭阴阳协调的境界,他武道到宗师初期就基本到头了,根本不可能冲击武圣。

(本章完)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