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终于特么上当了!(6k求订)
因为吕尧前面的一波操作,成功让两个前途无量的游戏行业从业人员戴上来银手镯,捧上了铁饭碗,成功吃上公家饭后,他公司旗下的员工从此就没什么歪心思了。
光岸网络游戏给出的工资本来就不低,一个下来各种福利乱七八糟的小三十万了。
而且公司还承诺年终分红,这是写进合同里的。
随着吕尧他们公司第一款游戏上线后,短短几天就创下大量的营收后,游戏公司的核心员工们算了下,光是这几天他们的年终奖幅度就上调了不少。
如果他们可以一直保持这个势头,那未来可太有盼头了。
什么都没有和顿顿有的区别,他们还是分的清的。
从那边的员工,以及公司周边挖不出什么信息后,企鹅这边就只能靠着对手的操作来进行预判。
经过游戏业务管理层的一波头脑风暴,他们确信吕尧的业务重心绝对不是这个无脑暴力刷的小游戏,游戏科学被吕尧挖过去,也肯定不是做这种游戏的。
这说不定就是弄出来迷惑他们的烟雾弹。
但这个小游戏的吸金能力他们是有目共睹的,上线几天时间竟然就能吸引到这么多的用户下载,要是继续裂变下去会咋样?
而且调研的结果显示,这款小游戏虽然也可以使用第三方的软件进行注册登录。
但这款游戏最主要的登录方式是手机号一键登录。
就好像这玩意儿一开始就防着企鹅似的。
“或许上南那边是打算用手机号先抢占一波市场,等到他们的核心业务推出后,已经注册了该游戏公司账号的用户,就能直接登录他们的新游戏了。”
没错。
这是吕尧这么做的想法之一。
其次他还要混一个脸熟,让现在的网友们眼熟“光岸网络”这个公司。
最后才是利用这些小游戏圈钱,顺便当成烟雾弹抛出去。
企鹅那边猜的差不多,游戏业务这一块的管理层在要不要跟着一起搞一个这块是有点争议的。
在上南那边已经推出《射了个射》这款小游戏的前提下,企鹅这位祖传技能是“copy”的忍者,想要复制出来一款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但问题是游戏不是复制出来就能有用户直接下载下来玩的。
得益于企鹅早年间的好口碑,但凡他出点游戏必然是要被吊起来拷打的,都说他们企鹅家大业大,不在乎名声,复制游戏只要出手就能吊打原版。
可他们要是真不在乎名声就不会那么多钱出来打个《斗战神》的水漂了。
也因为《斗战神》的口碑在新运营的折腾下日益恶臭,现在网上但凡提起企鹅那就是“听取骂声一片”。
所以就算要跟,他们也只是打算搞一个小工作室另外成立一个公司,没什么名气的小游戏工作室想要出圈,那肯定是要走企鹅社交平台的推广。
那这里面的推广费用可就海了去了。
因为不同部门的业绩考核是独立的,就算是自家搞的游戏上他们推广渠道,也是要钱的。
又因为企鹅系社交媒体的给力,所以他们的推广费用是很贵的。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小游戏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可能两个月,最多三个月这款游戏就会因为玩法单一而逐渐流失用户。
既然这样,有必要跟着搞这种操作吗?
基于种种现实因素的考量,企鹅这边到底还是决定不从自己这边搞,而是投资外面的小工作室,然后外派技术指导过去监理。
这样推广费用可以让外面那家小工作室均摊。
这种竞争方式也很常见。
就像后来很多网络写手写书,一本书起来后,为了不败坏自己这本书的名声,保持一个好看的成绩,他们往往会选择另外开一个马甲装成新人去写书。
很多公司为了保持母公司的光辉形象,也会通过资助其他小公司的方式让他们去当炮灰。
虽然被注资的公司也知道自己是炮灰的命。
但互联网的大争时代,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去。
上南,光岸网络。
因为《射了个射》的忽然走红,被挖到上南的游戏科学创始人冯暨还特地针对这款游戏做了专业的业务分析。
然后他就把这篇分析浓缩总结,变成短短几行文案挂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这也是冯暨的一个老习惯了。
他基本会保持一周一次的朋友圈更新,有时候要拖几天,有时候可能会一周两更,游戏圈不少人都还挺喜欢看他的思考的。
迅速火出圈的《射了个射》让冯暨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商业化,又到底是什么让这么简单的游戏能够迅速火出圈。
冯暨朋友圈吕尧看了,甚至冯暨的分析报告他也看了,而且是冯暨亲自递给吕尧看的,看完他还在钉在吕尧办公位上眼巴巴盯着。
吕尧在楼下mcn就是只有办公位没有办公室。
搞得mcn公司里所有高管都只有工位没有办公室。
开玩笑!
公司最大的股东,以及公司最重要的网络推手都没给自己搞个舒服惬意的办公室,你下面人要是搞了这像话吗?
所以说,很多时候一个公司的领头人是什么尿性,那这个公司的基因就会是什么尿性。
等到人格化在公司这一结构中被洗尽后,那成长起来的公司将会成为神格化的资本聚合体。
吕尧在自己公司工位上把冯暨的分析报告看完后,笑道:“很专业嘛,从游戏的机智,画面,音效以及即时反馈方面全都做了分析,而且分析的都很对。”
《射了个射》这种小游戏看着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了非常复杂的数学机制。
前面的简单只是方便玩家入坑。
但到正式的游戏内容里,他就非常的讲究策略了。
一次次升级后,玩家并不是退出游戏就死了,相反他跟肉鸽游戏一样,什么时候退出游戏什么时候暂停,得到的强化和装备也都在身上。
甚至每次升级通关后还可以选择存档,然后开另外一个档案。
但只要在通关时游戏角色死亡,所有强化就都会清零,随后每一关的“精英怪”,“稀有怪”,“小boss”,“安全区”出现的时机,“强化选项”的内容,武器装备和皮肤的掉落都会随机更改。
上一把你可能运气好冲到了很高的关数,但下一把你可能早早就gg了。
而只有真正通关后,拿到的稀有物品,才会存入账号背包。
看着简单的游戏其实藏了很多的心思,这也让很多想要仿制的小工作室感觉不对劲,里面的游戏素材,游戏机制好像还真不是他们赶赶工能弄出来的。
吕尧放下冯暨那份分析报告,说道:“其实国内很多游戏不是技术力不够,更不是钱不够,甚至不是技术力和运营思路上的不够。”
“最最要命的地方在于.”
吕尧盯着冯暨说道:“国内很多游戏大厂出的游戏,都是一群不爱玩游戏的人出的。”
冯暨听了这话顿时眉飞色舞!
这可太特么的有道理了啊。
上大学的时候冯暨就整天泡在网吧里,他是真的聪明,也是真的喜欢玩游戏。
可等到他终于找到了跟游戏相关的工作后却发现,生产游戏的人好像并不关心游戏好不好玩,他们只关心游戏赚不赚钱,能不能让自己的履历变得更光鲜。
看到冯暨那仿佛遇到知己般的表情,吕尧心底也跟着感慨起来。
很多游戏行业的从业者,总觉得做一款游戏需要很多很多东西,要钱,要技术,要推广.却唯独忘了做这款游戏要不要好玩。
就说十年后,抖音的母公司字节够有钱了吧?
但他们在2025年大力推广的moba手游,号称国外注册用户十五亿,游戏质量超高,但等真进去后就会发现,那游戏里面的人物建模充满了塑料感,动作绑定僵硬古怪,人物背景故事设定更是粗制滥造。
很难相信,在2025年还能看到这么粗制滥造,而且还是出自大厂的moba手游了。
一个游戏的“塑料味”是要靠“细节”和“诚意”才能打磨掉的。
最明显的表现就体现在皮肤上。
王者荣耀的皮肤越出越里胡哨,法相,光相,炫光.团战的时候一群氪金佬打架你只能看到光效满天飞,甚至找不到英雄在哪里。
而英雄联盟手游那边的英雄特效也要收敛克制很多了,虽然也有特别里胡哨的,但英雄联盟手游在竭力克制特效的光污染。
在英雄设计的背景上那就更不用说了。
英雄联盟大火的时候,光是英雄联盟二创的小说,动漫和影视作品都多少了?更别说后来的“双城之战”,希尔科成了无数人的意难平。
老外的圈钱思路是:我得把这个东西做成一种“文化”,这样我就能一直圈钱了。
国内的圈钱思路是:我特么得赶紧骗氪一波!不然我要亏死了(没赚的钱就是我亏的)!
吕尧聊着聊着就转回到他们正在开发的游戏项目上:“所以细节和故事一定要讲好,不同阵营,同一个阵营不同的区域城邦的英雄,他们背景,风格,甚至走路的姿态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方面冯暨很擅长。
他本来就擅长讲故事,抠细节,所以他对吕尧笑道:“这个请吕总放心,我会把控好的。”
细节这个东西是你玩的时候可能注意不到,但一对比就能对比出来的东西。
就像英雄联盟手游和王者荣耀手游的对比,在英雄联盟手游没上线前,国内没得选,所以只能被摁着头吃屎。
当初吕尧被这破游戏支配的那叫一个火大,尤其是里面的elo机制,更是把人恶心到爆炸,为此吕尧还他妈的气得摔碎了个苹果手机。
可偏偏王者荣耀运营还他妈的嘴硬不承认,直到后来磊哥横空出世,直接打碎了王者荣耀运营那比星际战士陶钢动力甲还硬的嘴。
可惜那时候吕尧早就退坑了。
英雄联盟手游上线仅仅一个月,吕尧就再也玩不下去王者荣耀那傻逼玩意儿了。
从此戒掉农瘾,天地甚宽。
而英雄联盟手游虽然多玩几把容易累,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搓两把也确实清爽舒坦。
吕尧不打算复刻一个英雄联盟手游出来,它会比王者荣耀更细节,但比英雄联盟手游更轻便,不那么容易让人容易疲乏。
至于这里面的度怎么拿捏,那就要看后续的测试了。
聊完游戏本身,他们又聊起商业化的手段,吕尧是专精这方面的,所以他笑道:“其实营销没那么难,但需要一点点天赋,还要扔掉一点点良心。”
冯暨:“.”很好。
果然是他学不来的方法。
不过没事来找吕尧聊天,也成为冯暨日常生活里的乐趣之一了,因为吕尧总能说出一些超脱当下思维框架的奇思妙想。
《射了个射》发布两周后,下载量已经正式超过千万。
两周的时间,好几个大厂注资的游戏开发工作室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小游戏。
比如《biu了个biu》,《枪了个枪》,《无尽射程》,《迷宫射手》等等小游戏,这些游戏背后的金主不仅有鹅厂,猪厂和阿里,就连盛大也没闲着。
看到盛大的时候他还愣了下,然后才想起来这个阶段盛大确实还没倒来着。
这个阶段盛大正被鹅厂按着头打,再过几个月盛大就会把手下的「盛大文学」整体打包出售给鹅厂,然后盛大渐渐从互联网消失。
盛大也是很有意思。
这个公司一直立志做国内的迪士尼,但他真正发家却是从代理传奇开始的。
盛大虽然因为游戏得以发家致富,但是盛大ceo却一直都看不起游戏,曾经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传奇》是款烂游戏,盛大是个好公司。”
对自己钱途的不尊重,最终导致了他在互联网浪潮中一败再败。
如果立足未来回头来看,就能知道盛大ceo丢了多大一颗摇钱树,丢了多大一片江山。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如果”只有吕尧有。
对于竞争对手搞出来的这些游戏,吕尧挨个下载下来玩了。
在吕尧有“未来视野”的情况下,靠着王哥那边的强大技术团队,以及杨琦督导的美术风格,了一个多月搞出来的小游戏,对手只用了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搞出来了。
而对手搞出来的这些东西的结果就是——细节表现差。
就像吕尧跟冯暨说的,细节是一种初看察觉不到,但一对比就能原形毕露的东西。
不管是音乐,打击感,美术风格又或者是机制,运营,这些小游戏都差了点意思,每一项差了点意思堆在一起,就是差了好多意思。
更别说吕尧这边的《射了个射》已经迭代过两次了。
于是吕尧直接通知项目组把已经做好的“匹配组队对战”功能也上线,准备开始《射了个射》第二阶段的运营。
第二阶段的“匹配和组队功能”是为后面的moba手游做测试,小试牛刀而已。
同时吕尧还准备加强这个游戏的社交功能。
语音功能和好友列表功能,将在几天后上线。
新出的匹配组队功能可以让不同玩家参与进同一场对局中,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但每次升级的“强化效果”仍旧是随机的。
原本的无脑暴力刷怪小游戏,忽然就有了策略和对抗性——因为单位时间内刷新出来的经验资源是有限的,怎么提升保住自己,并让对手升级变慢就成了用户需要考虑的事情。
于是热度已经下滑的《射了个射》顿时开始热度的迅猛拉伸。
尤其是里面「自定义房间」功能,可以让好友在里面相互pk,多人pk。
没有等级差和战力差的前提下,上手即玩的小游戏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拉新效果。
之前氪金的武器特效和皮肤在此刻也开始有了真正的“展示”之地,于是《射了个射》的流水再创新高,一千多万的注册用户,贡献了差不多三千多万的流水。
于是吕尧一边督促项目组这边出“新皮肤”和“新特效”,一边让另一边的技术组尽快上线语音功能。
语音功能好不好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让玩家听到里面有“小姐姐”的声音。
而吕尧的这波更新,让后面那些小游戏开发工作室有点傻眼。
他早没说这后面还有这么多活啊,这搞得他们就很被动了啊,工作量跟之前说的可完全不是那么一会儿了。
但做都做了,山寨的游戏工作室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跟注。
但互联网从来都是迟了一步就要迟很多步,吕尧这边趁着其他同类小游戏还没跟上的时间疯狂招新,而其他小游戏的注册用户正在不断流失。
难看的成绩让大厂派过去的监理心很慌。
大厂的办公室斗争其实不比官场少什么,一件事办砸了你履历就脏了,往后可就不那么容易往上爬了。
所以这些外派出去的监理愁的满头油的同时,脑子里也开始在想一些歪脑筋。
吕尧不知道那些工作室的监理是怎么想的,他只是自顾自的出着自己的招儿。
其实吕尧做的这款《射了个射》很像后来的《球球大作战》和《贪吃蛇》,这两个游戏虽然不如后来的王者那么全民化,但用户和受众是不少的。
尤其是《球球大作战》,堪称小姐姐专属游戏服。
留学未来的时候吕尧没少在里面得吃。
所以《射了个射》游戏里上架了很多q版可爱的皮肤,要不就是少女心爆表的皮肤和特效。
想要俘获女玩家的心思也很简单,粉色就行!
这种掏女性钱包的营销手段在后来还有了个专门的名词,叫“粉红经济”,然后“粉红经济”又衍生出来另外一个词儿,叫“粉红税”。
说的就是同样一个产品,只要带上女性表情的商品词,他就会卖的更贵。
不过在2014年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这种意识。
看到《射了个射》里竟然有这么多偏女性向的内容,很多小姐姐心动了,于是下载下来玩了玩,觉得不错就氪金了。
在女权论调开始抬头的互联网上,小仙女们才不会吝啬给自己钱呢。
而针对女性用户,吕尧还给了特别的照顾,让她们可以在对局中玩的更爽,“随机”刷新的强化选项也会质量更好一些。
虽然好,但不至于产生代差。
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靠着一个又一个的小心思,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这款饥荒风的《射了个射》竟然渐渐有了稳定的玩家用户群体。
继续这么保持下去的话,说不定它能打破自身“短命”的基因限制,成为《球球大作战》或者《贪吃蛇》那样经久不衰的小游戏。
真要这样,那吕尧可就要把这款游戏给供起来了。
这毕竟也是光岸网络的第一款手机网络游戏嘛。
吕尧这边招层出不穷,渐渐让几家大厂回过味儿来了。
匹配机制!
局内语音!
组队交战!
这特么不都是moba手游的元素吗?
难道从一开始!吕尧放出的风声就全都是假的?
什么棋盘类游戏,什么moba手游统统都是假的!是放出来的烟雾弹!他们真正要运营的其实就是这款哥特贴图风的小游戏??
自从《射了个射》这个小游戏上线后,这个游戏的更新频率就快的可怕,因为贴图剪纸美术风格的游戏本来数据占比就小,所以每次的更新量不用太多,玩家也等得起。
然后《射了个射》就几乎天天更新,中间还进行一次大迭代。
算上组队匹配系统,以及局内语音和好友列表的上限,他们运营都不超过一个月,已经进行三次大迭代了。
如此大的内容不可能是临时起意策划出来的,肯定是蓄谋已久。
鹅厂那边连夜一番管理层头脑风暴后,纷纷给出相同的答案。
上南那边这是玩了一手“鱼目混珠”,“偷梁换柱”,“立假成真”的好计谋啊。
这就很他妈的抓马了啊,一个搞游戏的不琢磨怎么设计游戏氪金圈钱,反而特么看起兵法了?
于是鹅厂,甚至猪厂那边迅速动作起来。
他们要继续加注!
这个游戏风格和游戏机制不算特别新颖,但这块市场是一片蓝海,加上互联网世界瞬息万变,谁都不知道一款互联网产品会不会一开始看着不起眼,然后忽然间就神功大成,势不可挡了。
他们这些互联网大厂可太清楚这里面的机遇和变化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时。
没有其他人能比互联网公司更懂这句话的含金量。
所以这些互联网大厂是不可能放过这么大一块蛋糕的。
本来还只打算扶持小游戏工作室开发分吕尧那边蛋糕的大厂们,纷纷开始抽掉自家体系下的精锐组成工作室,要尽可能比同行更快出品,同时追上吕尧那边的进度。
就连后续的推广资源包,他们都已经跟其他部门率先沟通好了。
而几家大厂的迅猛动作,让最近的游戏行业可谓是风云激荡。
大厂的项目本来就多,精锐的人手上本来也不太够用,忽然要组建一个新的游戏工作室,专攻这么《射了个射》同类游戏,时间又这么紧,抽调的人手自然不可能少。
然后圈内对游戏人才的招募忽然就热闹起来。
挖墙脚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很多在校内有优秀作品和表现的准毕业生也纷纷被人事盯上。
一些大厂的游戏工作室甚至都开始让人事去到培训机构和学校里挖大学生出来当牛马了。
十年前确实是个好时代啊。
那时候好专业的大学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他们愁的是工作太多选哪一个好
这些动向吕尧当然也捕捉到了。
看到行业内这么热闹,吕尧终于长吁一口气——不容易啊。
“终于特么上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