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1021杯酒
时至今日,陆沉对宁太后的观感颇为复杂。
有敬重,有理解,也有几分无法明言的怜悯。
当陆沉给出一个否定的回答,宁太后眼中的失望一闪而过,但她很快就平静下来,毕竟原先就知道这件事多半不会有惊喜。
站在她身后不远处的若岚却有点控制不住情绪。
身为宁太后最信任的心腹女官,若岚比所有人都清楚太后这两年有多不容易,一边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和陆沉的关系,一边要操心天子的安危和宫里永远没有尽头的事务,还得分出不少精力关心朝堂上的风浪。
在那些清冷孤寂的不眠之夜里,她不止一次见过宁太后暗中垂泪,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她知道如今天家和秦王府之间存在很严重的矛盾,她发自肺腑地希望这件事能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
然而终究不能遂愿。
在若岚看来,宁太后已经做到无可指摘的地步,可是秦王似乎也没有任何飞扬跋扈妄自尊大的举动,不知该说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使然,明明两边都是心怀苍生胸襟宽大的智者,却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走到这一步。
因为他们不止代表自己,各自身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命,容不得他们后退和让步。
若岚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恨眼前的秦王,她只觉得心里极其难受,就像是一把钝刀来回切割。
不知不觉间,这位平素温婉内秀的女官已然眼眶微红,满面悲戚之色。
陆沉扫了一眼若岚的面庞,对她的心思大抵了解。
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宁太后完全称得上古往今来掌权者中的异类,包括他前世看过的各种戏说野史。
从三年前正式掌权开始,宁太后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比较优秀,无论是主理朝政还是对边疆局势的判断,她仿佛天然有着敏锐且精准的触觉,基本不曾做出过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对陆沉的信任和支持更是边军能够战胜景军的关键原因之一。
朝廷迁都之后,宁太后亦不曾使用那些阴暗卑劣的手段和算计。
陆沉完全可以确定,如果宁太后没有这样的耐心,新政推行不可能如此顺利,眼下那些人的串联和勾结也不会只是这等声势。不论薛若谷勾连了多少人,只要薛南亭和秦正没有直接出手,就很难对陆沉造成足够强力的打击。
哪怕是今日这场游园会,宁太后依然秉持着过去几年的行事准则。
她将卓园内外的防务悉数交给陆沉,压根不让禁军和禁卫插手,甚至连酒食茶水都让陆沉派人操持,便是要表明一个态度——她今日毫无恶意,只是希望能够在这座残存着杨光远痕迹的园子里,和陆沉达成一些友好的利益交换。
故此,她先是肯定了新政的成效和陆沉的功劳,又主动提出为杨光远翻案,目的便在于感怀陆沉,最不济也希望他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目前朝廷面临的危机。
虽然她没有明言,但陆沉心里很清楚,她希望在维持天家皇权的基础上,陆沉可以继续掌权,最好是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格局。
对于陆沉来说,方才那一刻他脑海中确实跳出了一个念头。
前世他对政史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算多,但他也知道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这些概念。
问题在于目前的大齐并不具备施行这些制度的土壤。
如果没有这些新兴势力阶层作为根基,陆沉即便是在官制上玩出花来,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短暂的思忖之后,陆沉最终还是决定不对宁太后阐述这些细节,一者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道理,二者现在宁太后处于溺水者的心理状态,她未必能理解不可为这三个字的含义,强行去尝试根本无法施行的政治体制。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
宁太后至今仍然保持冷静的前提是陆沉很注意分寸,即便包揽了军政大权,亦从未有过对宫里母子不尊重的行为,这也是庙堂重臣甘于沉默的缘由。然而今天宁太后几乎将窗户纸捅破,陆沉又给出明确的否定答案,她还能维持冷静吗?
气氛渐趋沉肃之时,宁太后忽地说道:“哀家听闻宁云楼的席面堪为京城一绝,因此想借着今日的机会品尝一二,不知秦王有没有让人安排准备?”
这个话题转得略显生硬,不过可以看出来宁太后并未丧失理智,这让陆沉愈发敬佩,因而恭谨地说道:“陛下有旨,臣岂敢怠慢,昨日便特地将宁云楼的大厨请来卓园,这会已经在明轩堂布宴,还请陛下移驾。”
“好。”
明轩堂距离片云阁不远,宁太后坚持不用凤辇,一路步行而去。
这里窗明几净疏阔大气,各项陈设古朴典雅,譬如那幅前朝书法大家赵鼎留下的中堂,上联为“珠树好栖千年鹤”,下联为“玉阶先发一枝梅”,字体中正端方,极富古韵。
宁太后驻足看了片刻,赞道:“不成想能在这里见到得全居士的墨宝,真可谓不虚此行。”
陆沉对这些不太了解,干脆没有接话。
随着侍女们悄然无声地布好宴席,他才拱手道:“陛下,请。”
宁太后转身看着那一桌珍馐佳肴,微笑道:“秦王,请。”
君臣二人对面而坐,侍女们随即上前布菜斟酒。
宁太后没有像往常在宫里一样让若岚先行试菜,从这个细节便能看出她对陆沉的绝对信任。
尝过几味菜之后,她不禁微微颔首道:“宁云楼的大厨果然名不虚传,难怪京中那些老饕趋之若鹜。”
“确实不凡。”
陆沉倒也不客气,吃相虽然不粗鲁,但是和宁太后雍容淡雅的姿态相比,多了几分风卷残云的气势。
宁太后见状微生好奇,问道:“秦王也是第一次品尝?”
“是的,陛下。”
陆沉坦然回道:“陛下出宫不便,其实臣也不适合四处闲逛,尤其是在京城之内,无论到了何处都免不了兴师动众。臣不耐烦看到那一张张小心翼翼卑躬屈膝的脸,因此若无必要,臣要么待在总理新政衙门要么去城外军营检验将士们成果,如此还能清静几分。”
宁太后相信这是他真心实意的想法,而非在她面前故作姿态。
她缓缓举起酒盏,微笑道:“这第一杯酒,哀家敬你。”
陆沉双手捧着酒盏,道:“谢陛下。”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你的功劳无需赘述,如果不是你几度力挽狂澜,哀家和皇帝莫说继续享有这至尊之位,恐怕连保住性命都很困难。不论旁人怎么想怎么看,哀家从始至终都不曾忘记你为大齐、为天家立下的赫赫功劳。”
宁太后定定地看着陆沉,继而道:“哀家绝非忘恩负义之人,因此这杯酒敬你的扛鼎之功。”
陆沉默然,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宁太后亦显出几分豪气,随即亮出杯底。
侍女们添上酒,宁太后继续说道:“这第二杯酒,哀家要敬你胸怀苍生。”
陆沉安静地听着。
“古往今来那些惊才绝艳之人,卑微时大多拥有雄伟的抱负,登上高位之后却难保初心。秦王与很多人不同,你的所有作为都摆在那里,任何一个人只要眼睛不瞎就能看见。无论有多少风言风语指责你怀有不臣之心,你却能够始终不为所动,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政,这一点何其难得。”
宁太后的眼神愈发明亮光润,徐徐道:“倘若你只是为了收买人心,推行一二项仁政便足矣,无需像现在这样得罪那么多官绅权贵,只因你心里装着百姓,哀家自愧不如。”
陆沉摇摇头道:“陛下言重了。”
宁太后却笑道:“请。”
第二杯酒饮下,她的脸颊上微染红晕。
虽然陆沉不可能准备烈酒,但她平时应该很少饮酒,此刻不免带着几分酒色。
“这第三杯酒……”
宁太后微微一顿,恳切地说道:“哀家要敬你心怀仁德。”
这一次她没有过多解释,陆沉却明白她的言外之意。
实际上在他收复江北故土后,天家的命运便掌握在他手中,他并未做出任何逼迫之举,更没有让人接近年幼的天子,这件事便足够让宁太后心生感激。
三杯酒搭配三顶高帽,就在陆沉以为她会转入正题之时,宁太后却淡淡道:“你们都下去罢。”
“是,陛下。”
侍女和宫人们行礼退下。
宁太后又看向和先前一般主动留下来的若岚,语调轻缓却不容置疑地说道:“若岚,你也退下。”
若岚微微一怔,她神情复杂地看着宁太后,眼中有劝阻之意,也有伤感之色。
宁太后大气一笑,重复道:“退下罢,哀家要和秦王谈一些事情。”
若岚这才行礼,离去之时她鼓起勇气看向陆沉,略带几分祈求。
陆沉不语,目光深邃如寒潭。
让人看不清涟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