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桓节为首的凉州军突然出现,完全是在楚世煦预料之外的事情。
这是彻头彻尾的叛逆!
在没有朝廷调度的情况下,凉州军有什么理由来到长安,这是脱离了朝堂控制的所作所为。
就算是老四想到了他楚世煦想要逼宫,他晋王有这个胆子提前预判,让凉州军的人随时准备策应长安吗?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么楚世昭也有谋夺天下的想法,提前让凉州军入主长安,可这很不符合逻辑。
因为楚世昭在南方,就算是凉州军帮他谋夺了天下,他人也过不来,也没办法来到长安。
所以,这一桩事情对于东宫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毕竟这是最最最不可能的情况出现了,在楚世昭身在南方的情况下,他既没办法调度边军,也没有任何理由调度边军的情况下,凉州军的人脱离了他们自身驻扎的地区,在没有朝廷的调度,这样来到长安的范围。
哪怕这支凉州军是来救驾的,也是一道死罪。
无论谁赢了,凉州军这样的行为,就是在僭越皇权,这是公然挑衅皇室,他们大周的江山社稷。
现在一来,长安的局势彻底乱掉了。
以他自身为首的东宫班子,其实在长安有影响力的人,尚且不足三分之一,只是在楚世煦引导起来的混乱下,短期内取得了声势,他料想的就是范阳的边军入长安,快刀斩乱麻,将局势给定下来。
要是楚世煦继续这样下去,不能彻底控制长安,让自己的父皇有了反应的空间,那就是真正的死局,真正没有机会的死局。
而在皇城之中永晋帝,身旁已经布满了武德司的卫士,以窦戾为首的官兵,正在把守整个皇城的要道。
郭谦率领着长安内为数不多的武德司卫士策应三军主账中的皇甫坚,打算让老将军号令旧部,组织起讨伐叛军的队伍。
皇甫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搞清楚外头的情况,他第一手收到的消息是东宫那边的人带来的消息。
说是天子驾崩了,楚世煦要接天子的位置。
楚世煦命他整理军队,随时听候差遣,等到长安风波平定,就册封他为上将军。
皇甫坚在凉州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可不少,这样欲盖弥彰的手法可瞒不了他,他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此事存有的蹊跷,完全不敢接过楚世煦的命令。
开什么玩笑。
永晋帝驾崩了。
没有传位的诏令?
他哪怕是一个武夫,那也知道天子宾天是要走很多手程序的,群臣都没有任何迹象,而永晋帝好好的,突然就死掉了,让他东宫接位,那么仓促的表露,只让皇甫坚认定其中必有问题。
他谢绝走出营帐,让亲卫把守要道,就是看出了其中的凶险和诡谲之处,不愿意踩入陷阱之中。
直到郭谦带着永晋帝的圣旨过来,皇甫坚方才知道这是东宫干了一件捅破天的事情。
他在逼宫,带着士族的刀向着他父皇的脑袋砍。
皇甫坚更清楚的是,他现在随时的一举一动对朝堂的影响有多大,他要是跟着楚世煦干了,现在朝堂就应当是易主的时候。
但是,这事儿,皇甫坚办不了。
他凉州出身的豪强,世世代代都遭到关中大族的冷眼,不知道多少年来,关中士族都视凉州人为蛮夷,觉得他们的忠诚和操守并不可靠。
如今真的跟楚世煦干了,纵使得了荣华富贵又如何?
皇甫坚要的是改善凉州人在长安等地的地位,他不想再看到凉州的士人和将士们再受到关中人的鄙夷。
这种委屈,他吃过。
所以皇甫坚不想再让他之后的凉州儿郎们再去吃这样的苦头,吃这样的委屈。
“忠君之事,乃是为臣本分。”皇甫坚在确认了这道圣旨上的公文。
也知道郭谦是永晋帝的亲信。
确保了这道圣旨没有丝毫的问题后,他大抵是清楚了长安的局势,立刻是令亲卫去调度在三府军内随时听候命令的凉州军。
然而楚世煦身后的士族已经做到了这一步,显然不会蠢到让皇甫坚形成有效的指挥,真的把东宫的声势给压回去。
在没有办法获得皇甫坚的担保和效忠后,士族们早就让那些可以动用的人手,提前包围三府军之中正在休整,不知道情况的凉州军。
他们告知凉州军的将士,东宫和皇甫将军有一场宴会,要宴请诸位将士,让他们放下武器,在营帐集合。
同时暗中置办了人手,在凉州军这些将士还有些晕晕乎乎,不知道外界动向的时候,直接在营帐外的高台放箭射杀这些凉州将士。
真要让这些凉州军拿起武器,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他们的确不是对手。
但是施些计谋,骗这些人放下武器,再利用优势地形坑杀他们,还是极容易的。
楚世煦是很需要这股力量,可假设这股力量拦住了他的前行之路,必要的时候,该消除的还是要消除。
前脚皇甫坚没有回音,后脚东宫党的人就直接将皇甫坚可以调度的旧部大数坑杀。
局势乱到这种情况。
胜负真的很重要。
输家是要夷九族的。
跟着楚世煦干的那些大族,那些东宫党明显知道自己的事情已经做过火了,现在想要回头很困难,那就彻底做绝。
这些凉州军的将士怎么都没有想到,他们千里迢迢援助长安,没有死在匈奴人的手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
当皇甫坚得知消息的时候,整个人的脸色都变得血红起来,要知道这些凉州军,是皇甫坚正儿八经自己带出来的队伍。
为了向朝廷献上忠诚,他告诉了手下的将士,如果朝廷的上官对他们有什么吩咐,就尽量当成他的命令去做。
结果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句话,葬送了他手下的数千精兵,只剩下五百不到的亲卫还在皇甫坚的左右。
皇甫坚咬牙切齿,他牵着自己的战马,高喝一声道:“诸位将士,东宫谋逆,杀我手足,如今陛下有令,命我除叛。”
“所行之处,凡有所挡,格杀勿论。”
他管你什么东宫不东宫,他现在只想为自己那些儿郎复仇。
既然陛下要他除叛,那他直接杀了这谋权篡位的东宫太子不就好了!
而在长安之外。
桓奕仅仅带着一百多余的骑兵朝着长安奔袭而来。
对于这次贸然的出动,桓节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桓节非常质疑桓奕是从何而知东宫要谋反这件事情。
这样脱离管辖区,在没有长安调度的情况下前往长安,这不就是要和长安对着干吗?
要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仅凭这个行为,就会定下谋反的死罪。
但是桓奕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拼了。
无论怎么样,这都事关晋王的大业,要是让东宫得逞,那么局势对于楚世昭而言,那就极其不利了。
桓奕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去说服她的二兄桓节,但是,她竭尽全力还是借到了一百多位桓家的精锐骑兵。
到时候,长安倘若真的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桓奕就能借口说是百余骑兵追杀羌人的贼寇土匪,一路深追,迷路到了长安。
随时可以折返。
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大事,这百余骑兵还是能干些事情的,比如说,桓奕直接进长安宰了东宫的楚世煦,甚至顺手宰了楚世昭的那几个兄长,只留下楚世昭一人那都行。
而且桓奕相信,假设真的发生了什么局势之外的情况,楚世昭也一定能保她。
这种信任,是在模拟推演里铸造的。
绝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