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嘉树的别院设计图,画得颇为仔细。
从图上看来,他向吴珂买的那块地,不是很规则,但胜在地形平整,离大路不远,附近还有活水,算是个交通方便又闹中取静的位置。
地块的一角挨着吴府的后花园,正巧是吴府从前荷花池的位置,虽说如今水池已经近乎干涸,但旧时的水道尚在,工程质量很不错,只需要略作清理修葺,就能重新使用起来。哪怕吴家一时半会儿不打算重修后花园,金嘉树也能自行将自家地盘上的水道修好,让它们形成独立的小循环,给自家的私人花园添上一处有干净活水的景观。
海棠对这一点挺满意的。虽说后花园有水池,可能会引来蚊虫,但夏季炎热的时候,有活水就能降低室外温度,能让自家日子过得凉快一点。
由于地块是不规则形状的,金嘉树请人帮忙设计的时候,显然也没照着时下常见的四合院格局来。除了靠近大门处的前院是规整的三路两进四合院,其他院子几乎都是照着地形设计的,零散分布在各处,相互间用游廊、拱桥连接,又点缀着许多亭台楼阁与花木湖石。以海棠的经验,倘若别院最终真的能照着图纸建成,必定是一处景色优美的精致住宅。
海棠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心里还挺期盼着住进去的那一天的。
不过,图纸设计得挺好,不代表就没有别的毛病了。海棠自问也算是见过不少世面,上一世见过皇宫内院的几处花园,还有多家王府、公府的后花园,再上一世,也曾参观游览过不少名园、名胜,对于园林设计还是有一点心得的。金嘉树送过来的这份图纸,虽然看着挺好,有些地方却略嫌呆板无趣了些,还有好几处亭台楼阁与假山湖石的设计,恐怕成本花费都有些虚高。其实想要达成差不多的效果,还可以有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海棠自个儿研究了一下,照着自己的想法,画出了两三份草稿,是她认为可以考虑的修改方案。过后,她又把图纸拿给陆栢年看,请他老人家帮着参详,哪一个方案更好呢?
陆栢年负责了他与谢文载、曹耕云合开的学堂设计工作,这些年在长安也曾参观过不少士绅人家的花园,对园林建筑设计确实有些心得,还很精通控制预算的诀窍。他很快就从金嘉树的设计稿里挑出了几个毛病,又挑中了海棠拿出来的其中一个修改方案,十分欣赏:“这个做法很好,不必花大价钱去采买什么珍奇湖石,却照样能做出曲径通幽的效果来。只需要自家多用点心,多费点功夫,能省多少银子?!”
还有那些游廊、水阁,也不需要弄什么华丽的雕花彩绘。京城建园林的人习惯了富贵作派,可金嘉树并不是身家丰厚的高门子弟,要建的也不是常住的府第,而是闭门读书时用的别院。作为读书人的住处,别院多保留一点清新朴实的气息,对主人家的名声与前程都利大于弊。
陆栢年唯一有些犹豫的,是海棠希望能将别院中几处主要住宅的窗户,都改成玻璃窗,而不是依照传统的方式,在花格窗上糊白纸窗纱了事。如今虽然有玻璃作坊,可在京城,玻璃的产量还十分有限,要在别院如此大量地装上玻璃窗户,花销可低不到哪里去。
但海棠认为,这笔支出是不能省的:“玻璃窗比纸窗更亮堂,冬天也更能挡风保暖。金大哥去别院是为了方便学业,自然要让他坐在光线明亮的房间里读书写字才好。若是陆爷爷觉得玻璃太贵,花销太大了,那就只在主院上房与书房里装玻璃窗,其他地方先用老式的窗户应付着,等将来有需要了,再换上玻璃也不迟。”
陆栢年其实也体会过玻璃窗的好处,想想就不再反对了。他笑道:“长安就有玻璃作坊,若是能找到人将长安的玻璃平安送到京城,嘉树在别院用玻璃窗的花费就能削减不少。只是如今上哪儿找合适的商队去?就算有商队愿意承运,途中损失又不大,那玻璃的价钱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人家商队也是要赚钱的!”
海棠眨了眨眼,想起了刚刚找到靠山,很可能有意要扩大经营的吉园……
吉园不是还给吴珂送了分红吗?吴珂在长安住了几年,又是周家亲戚,想来他也是愿意帮忙牵线的吧?虽说玻璃器长途运输不易,但如果连着棉花、棉布等其他西北特产一块儿运送,做好防护工作,也不是不能减少因为道路颠簸给玻璃造成的损耗……
海棠将这件事暗暗记在心底,便与陆栢年讨论了别院的设计修改稿,打算等明后天金嘉树上门时,再将图纸拿给他看,征求他的意见。
别院的设计稿讨论完了,陆栢年又拿出了学堂的设计稿来。他觉得海棠跟他学了几年书画,临摹的古画多了,似乎对园林设计也有不错的见解,便想让她也帮着参详一下学堂的设计,看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
原本他设计图纸的时候,觉得他与谢文载、陆栢年三人积蓄有限,哪怕有海西崖愿意出钱资助,他们也不想花费太大,给海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设计学堂时尽可能省钱省事,打算先建起一个中等规模的学堂,空出余地,等日后学生多了,再考虑增建屋舍。可后来,他们三人要开学堂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曾一同流放西北的吴门故生老朋友们都纷纷慷慨解囊,要资助他们建这个学堂。
大家返京回朝数年,对于家中儿孙的学业都十分关注,只盼着后代中能再出几个好苗子,日后科举顺利,高中出仕,也好弥补他们这些长辈仕途折戟、事业被耽误多年的遗憾。可他们平日里忙于公务,无暇亲自教导儿孙,不是只能请西席到家中指点孩子功课,就是要将人送去别人家的学塾中附馆,能进陶家家学的就已经十分幸运了,大多数的人只能接受水平参差不齐的西席教导。大家心里都十分发愁,不知道儿孙们几时才有望接受更好的教育。
如今谢、曹、陆三人要开学堂,正好解决了他们的烦恼。这三位是出了名的擅长教学,教导出来的学生都不是泛泛之辈。从前他们客居西北,还要帮着边军参赞军事,不能全心全意教书,尚能在短短几年内教出几个秀才来,如今回京定居了,还怕他们不能更用心地教导学生么?!
这三位可都是自己人,与吴门故生们的政见相同,立场一致,人品性情都十分靠得住。自家儿孙拜在他们门下,还怕会被老师带上歪路,不能理解家中父祖长辈的政治主张么?
于是,众人都十分热心地资助谢、曹、陆三人的学堂,更主动表示,愿意贡献出家中藏书,就连学堂里的笔墨纸砚、家具用品,他们也都能包了。这就让谢、曹、陆三人轻松了许多,手中的预算也更加宽裕起来。陆栢年正寻思着,要修改设计,好多建几间学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