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第50章 急转直下的印度局势

类别: 历史 | 清史民国 | 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作者:听风煮雨夜  书名: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更新时间:2025-02-10
 
桑贾伊闻言,忍不住蹙眉道。

“那怎么可以?”

“如果我们不管殿后的事情,直接撤离,那大军岂不是要惨?”

副将闻言,满脸不忿的继续开口说道。

“将军您管那么多干嘛?”

“那些人安排我们殿后的时候,可没有想过我们一但落入英军包围会怎么样!”

“他们都不在乎我们,我们何必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

桑贾伊闻言,张了张嘴,脸上满是难色。

但最终他还是咬牙做出了决定。

“好吧,传令下去,命我军各部做好撤离的准备……”

副将闻言,当即满脸喜色的应下,然后转身便去安排起了撤退事宜。

夜深了,星月高悬。

一阵阵夜风吹来,使得空气中隐隐有些凉意。

巴哈杜尔沙二世趁着夜色,在几名护卫的簇拥下,从帐篷中走出。

夜风一吹,他忍不住紧了紧身上的披风。

虽然德里地处亚热带,但冬天入夜之后,还是有那么几分凉意的。

大帐内外,一片漆黑。

几名亲卫簇拥着巴哈杜尔沙,往大营中唐军教官团所驻扎的方向行去。

在和向雨全等人汇合之后,一行人摸黑向着印军大营外撤去。

虽然在议事中,大家已经商定了明天早上撤离的方略。

甚至还安排了部队准备殿后,准备各部有序撤退。

但是,这种事情只能说谁信谁傻逼。

为了防止被人丢弃在战场上,巴哈杜尔沙二世果断决定要先走一步。

并且,还要让唐军护送他!

嗯,比起军营中的印军来,巴哈杜尔沙二世对唐军明显更加信任。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唐军的战斗力更强,更为精锐。

一但撤离路上遇到危险,唐军比印军更有把握护着巴哈杜尔沙二世突围。

二则是因为唐军更可靠!

如今的印度起义军别看规模浩大,但却是人心不齐。

其中,甚至有不少人和英国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巴哈杜尔沙二世对这些人并不信任。

生怕自己让这些人护送撤离的话,会被他们出卖给英国人,当成是向英国投降的投名状。

而唐军就不用担心这一点了!

印军中的这些唐军教官团,都是从大唐本土派来的,他们所执行的命令是大唐皇帝的命令。

只要大唐皇帝要保他,那这些唐军士兵就绝对不会把他出卖给英国。

甚至是会为了他的安全而奋战到底!

所以,巴哈杜尔沙二世才会在撤离时,要求唐军的护送。

而非调印军来护送!

马蹄声踏踏,一群人顺利离开了印军大营。

与此同时,桑贾伊那边也是有了动作。

桑贾伊点齐兵马,带兵趁夜准备撤离大营。

只是,他这边才刚有动作,便被巡营的哨兵给发现了。

“站住!”

“你们是什么人?”

“大半夜的你们要做什么?!”

哨兵们上前来拦住去路,然后开口询问。

其实,巴哈杜尔沙二世从大营离开时,也曾遇到了哨兵巡逻。

不过,巴哈杜尔沙二世并没有出面,而是由向雨全出面给应付过去了。

向雨全直接以大唐特使的身份对哨兵说,他奉大汗的命令,调兵出营有秘密任务,那些哨兵别说不敢拦了,甚至连多问几句都不敢。

嗯,手续当然是齐全的。

巴哈杜尔沙二世也确实是给了向雨全一封手令。

打死这些哨兵也想象不到,巴哈杜尔沙二世这个大汗给唐军的秘密任务是让唐军护送他跑路。

还有就是,其实就算是哨兵想拦也没用。

印度的军法可管不住唐军!

嗯,巴哈杜尔沙二世让唐军护送自己离开大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其中。

可是,桑贾伊这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面对哨兵的询问,他们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于是,桑贾伊直接选择了开枪。

在击毙几名哨兵之后,他带兵直接冲卡。

枪声响起的瞬间,整个印军大营便陷入了混乱之中。

巴哈杜尔沙二世一行人刚离开德里城外的印军大营。

才走出去没多远,巴哈杜尔沙二世便听到后方大营中传出一阵枪声,以及喧哗。

他下意识回头望去,只见此时的印军大营方向已经乱做一团。

好些个营盘内,都开始燃起了熊熊火光。

影影绰绰间,随处可见乱兵在印军大营内四处乱跑,狂奔。

骚乱,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

看着身后的骚乱,巴哈杜尔沙二世不由得呆愣在了原地,心中满是庆幸。

庆幸自己逃的及时,否则的话,此时的自己只怕也已经陷在了大营之中,逃脱不得了。

一旁的向雨全见此,拽了拽巴哈杜尔沙二世的马缰,开口说道。

“大汗,我军大营已乱,英军只怕不会坐视不理,估计很快就要有动作。”

“我们快撤吧!”

巴哈杜尔沙二世闻言回过神来,当即用力点头道。

“好!好!好!”

“快撤!快撤!”

“我们快撤,千万别被英国人给追上!”

说话间,他用力一挥舞马鞭,催促胯下的战马加速。

一群人在黑夜中纵马飞奔,向着东方坎普尔的防线逃去。

马蹄声阵阵作响,打破了夜的寂静。

印军大营中!

夏尔玛被深夜营中爆发的骚乱所惊醒。

他披衣起身,走出营帐,开口询问一旁的卫兵道。

“这……这是出什么事了?”

卫兵闻言,只是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夏尔玛脸色阴沉的站在原地,脸上满是沉着。

片刻之后,他当即说道。

“去将我军各部召集起来,做好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的准备。”

卫兵闻言,点头表示明白,然后转身离去。

夏尔玛则是继续站在原地,眺望大营中骚乱产生的方向,心中满是凝重。

就在这时候,一名传令兵飞奔而来,至夏尔玛面前,然后下拜。

“报,启禀将军!”

“出大事了!”

“桑贾伊趁夜带兵冲卡离营,已经往东边逃去了……”

夏尔玛闻言,顿时反应了过来。

不好,桑贾伊这是不愿给大军殿后,要抢跑!

“快,传令全军,撤退,立即撤退!”

夏尔玛知道,桑贾伊这一抢跑,估计整个印军都得炸。

如此一来,可就是谁跑的慢谁殿后了!

他夏尔玛可不能做这个殿后的人。

很快,随着夏尔玛的军令下达,其部兵马也开始准备撤退。

在撤离之前,夏尔玛带人前往了巴哈杜尔沙二世的军帐,准备要带上巴哈杜尔沙二世一起跑。

但当他抵达巴哈杜尔沙二世的军帐之后,这才发现,巴哈杜尔沙二世的军帐已是人去楼空。

巴哈杜尔沙二世,早就不知道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夏尔玛忍不住暗骂。

“大汗逃的可真快……”

只是,骂归骂,可巴哈杜尔沙二世既然已经逃了,他也没办法,只得收拾心情,带人麻溜撤退。

随着印军争相撤退,德里城外的印军大营顿时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之中。

再没有人维持秩序!

夜深了。

英国驻印度总督坎宁正在熟睡。

睡前他喝了一杯白兰地,如今睡的正香。

忽然,门外响起一阵敲门声。

咚咚!咚咚咚!

坎宁被从睡梦中惊醒,起床气相当明显。

脸上是肉眼可见的不愉,但他并没有直接发作出来,而是沉着脸询问道。

“是谁?谁在外边喧哗?”

坎宁的话音刚落,便听到外边响起一声回应。

“总督阁下,是我!”

说话的正是柯夫曼中将。

柯夫曼的话音落下,坎宁揉了揉眉心,然后说道。

“进来吧!”

坎宁话音落下,旋即柯夫曼推门而入。

坎宁忍不住询问道。

“说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为何慌慌张张的半夜前来打扰我!”

柯夫曼闻言,深吸一口气,表情中满是振奋的说道。

“总督阁下,好消息!”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城外的叛军大营乱了!”

“各路叛军正在争相逃跑,我认为,这便是我军发兵出城,一举歼灭来犯叛军的最佳时机。”

听罢柯夫曼的汇报,坎宁先是一愣神,旋即拍着桌子说道。

“快!快!快!”

“快去传我军令,命我军各部立即出城,对叛军展开追击!”

“哈哈哈,上帝保佑,让印军自乱了阵脚。”

“平定印度叛乱,就在今日了!”

柯夫曼闻言,当即用力点头。

“总督大人放心,我明白!”

语罢,他便转身离去,安排军队出城,对城外自己崩溃了的印军展开追击。

唐军在攻占达卡之后,并没有继续冒然发动攻势,而是开始着重营造达卡城的防御工事。

唐军在达卡城外,修建了五道防线。

每道防线都是以几座地堡工事为核心进行构建的。

地堡与地堡之间,有战壕可做连通。

而在地堡和战壕前方的空地上,则还埋设有铁丝网,用于配合阵地上的机枪,进行阻敌。

方海洋和张国梁迈步走在达卡城外的阵地上视察工作,两人迈步走进一座地堡,负责营建工事的施工人员向他们开口介绍道。

“司令官,师座,达卡防线上的地堡都是统一规格的。”

“整座地堡一共分为上下三层,地面建筑只有半层,不到一米高,剩下的全部都是地下建筑。”

“第一层为火力点,用于布置机枪和火炮。”

“每个地堡中,都可布置3挺机枪,以及两门小口径直射火炮。”

“第二层为生活区,这里有桌椅,床铺,餐桌等生活设施,可以让士兵们在其中休息,恢复体力。”

“第三层为弹药库,用于储存各种口径的子弹炮弹,手榴弹等。”

“地堡最顶层,墙壁和屋顶的平均厚度达到了2米,关键部位的墙壁,甚至有3.5米厚。”

“再加上用于卸力的沙袋,我们的地堡工事完全可以承受270毫米口径的舰炮直射轰击,而不会坍塌。”

“拥有着相当不错的防御能力!”

“我们的防线以地堡为核心,以战壕进行勾连,每座地堡,每座防线都可互为犄角,互相增援……”

“理论上来讲,只要我们在这里储备上足够的枪炮弹药,敌人就算是死再多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攻破我们的防线。”

张国梁走进地堡,目光环顾四周,不住的点头。

“不错!不错!”

“有此防线在,达卡的城防便当无虞!”

一旁的方海洋也是捋着胡须说道。

“很好,你们做的很不错!”

“我军在这里有达卡要塞为屏障,有南洋舰队为依托,即便有朝一日,加尔各答方向的英军倾巢来犯,达卡的安全也是有保障的。”

如今,英军在加尔各答也是布置有重兵的。

虽然在后世,在印度的那些个城市中,加尔各答的份量比不上孟买和德里。

但是,在这个时代,加尔各答的份量却是丝毫不比孟买和德里差。

因为,自从英国开始侵略印度以来,加尔各答就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

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便当年英国在克里米亚人脑子都快打成狗脑子了,可英军在加尔各答依旧保留了一支重兵驻防。

后续,即便印度大起义进行的如火如荼,可加尔各答这边却依旧稳如泰山。

而在唐军攻克达卡之后,加尔各答方面的英军便有些跃跃欲试的意思。

虽然如今还未来犯,但也只是他们没做好准备而已。

一但英军做好准备,是定然会发兵达卡的。

方海洋和张国梁两人继续在阵地上巡视。

只是,就在这时候,一名唐军传令兵慌慌张张的跑到了两人面前来。

“启禀司令官,师座!”

“德里方向有噩耗传来。”

“印军纠集大军主力反扑德里,但却在德里城下被英军打的大败。”

“三十万印度起义军一战折损殆尽,印军将领夏尔玛,桑贾伊等人均被英军所俘获,巴哈杜尔沙二世侥幸得脱……”

“如今的印度起义军,仅剩少量残兵退守至坎普尔!”

方海洋闻言,整个人都不由自主的愣在原地,忍不住蹙眉询问道。

“什么?!”

张国梁也是表情凝重的询问道。

“然后呢?”

传令兵闻言,深吸一口气,脸色凝重的说道。

“随后,英军便向着坎普尔和勒克瑙方向发动攻势。”

“如今,坎普尔和勒克瑙均已经易手。”

“我们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巴哈杜尔沙二世正带着少量残兵,向达卡方向撤来!”

此言一出,方海洋和张国梁两人的脸色均是忍不住垮了下来。

“玛德,麻烦了!”

方海洋忍不住咬牙道。

一旁的张国梁也是脸色难看。

“这些印度人还真是不成器,我大唐支援了他们那么多先进军火,他们竟这么轻易的战败,把军火全送给了英国人,还真是,还真是……”

张国梁心中憋闷,甚至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司令,你以为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张国梁开口询问道。

方海洋脸上的表情一抽,然后说道。

“嗯……”

“先将事情上报,请朝廷方面决断。”

“然后,派兵去接应一下正在向达卡撤来的巴哈杜尔沙二世,除此之外,也要做好在达卡御敌的准备……”

现在方海洋是真的有点麻。

玛德,印度人,是真踏马坑啊!

张国梁闻言,也只能点头表示明白。

京城!

马蹄声响起,一辆马车沿着官道前进,来到了京师城外。

然后从城门处行驶进了京城。

马车一路穿过京城繁华的街道,李鸿章掀开车帘,观察外边的街景。

眼前的场景和他印象中的那个京城完全不同。

以往低矮破旧的平房窝棚,变成了一栋栋六七层的小高楼。

街道上成群结队的乞丐全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穿着体面的商贾旅人。

坑洼不平的石板路,黄土路,都变成了平坦笔直的柏油马路。

街道上变得一尘不染,几乎不见任何的垃圾杂物。

他的心中满是惊叹。

这才几年功夫,京城的改变可真大!

大唐和满清,果然不是一回事。

马车一路行到圆明园外,这才停了下来。

车门打开,穿着一身官服的李鸿章从车厢内走出,迈步来到圆明园正门外。

在经过检查之后,李鸿章被放行,得以进入圆明园。

沿着园内的通幽小道前行,走了有半刻钟,李鸿章终于抵达了九州清晏。

王忠上前来招呼道。

“李大人请这边来。”

“陛下已经在殿内等着您了。”

李鸿章闻言,开口说道。

“有劳王总管带路!”

说话间,两人一同走进了九州清晏,来到了李奕面前。

李奕端坐在一张书桌后,眼见李鸿章被带进来,笑呵呵的说道。

“渐甫来了?”

“算算日子,你我也有几年未见了吧?”

李鸿章在李奕面前下拜,行礼,然后说道。

“回陛下的话,自昭武四年在山东一别,微臣确实已经有三年余未曾见过陛下了。”

李奕笑呵呵的说道。

“卿家这段时间在山东那边做的不错,朕准备要给卿家加加担子。”

“不知卿家意下如何?”

自从黄河决口之后,李鸿章便被李奕安排在了山东,一路从曹州知府提拔成了山东巡抚。

主要负责山东方面的赈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

请:m.badaoge.org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