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是两京制,应天府便是留都。
但两京制度不是大明首创,它是集大成者。
最开始搞这套的是商朝,商人在偃师建立陪都,用于监视夏朝,后来迁都郑州,形成东西两京的格局。
之后便是东汉时期,分别是东汉首都·东京洛阳、西汉旧都·西京长安。
隋朝时期,隋文帝定都长安并且营建大兴城,那会儿还没有明确建立两京制。
但好大儿隋炀帝即位后,便营建迁都洛阳,自此有了洛阳东都、长安西都。
北宋把位于大运河枢纽的开封府当作首都,并称其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合为两京。
而大明能把首都定在顺天府,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却是被嘲讽为大明战神的明英宗朱祁镇。
太宗皇帝在迁都顺天府之后的第三年病逝于北征的路上,之后上位的仁宗皇帝是准备重新把首都迁回应天府的,然后将顺天府改为‘行在’。
因为当时的顺天府各种配套设施都没有,漕运不堪重负,民力维系更是艰难,因此条件很是艰苦。
可惜仁宗仅在位十个月便驾崩了,迁回应天府的计划也就这么搁置下来。
随后上位的宣宗即位后不赞成迁都,但维持了仁宗的一些做法,仍然将顺天府称为“行在”,而将应天府称为“京师”。
宣宗没有继承老爹的遗志,恐怕与他在应天府的遭遇有一定关系。
当时的太子基被仁宗派往应天府监国,也就是这段时间,应天频繁的地震给太子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通过史料统计,从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应天府地震三十五次,顺天府地震五次。
这特么跟坐在有什么区别?
六边形战士也是人啊!
等到英宗皇帝即位时,顺天府的各种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他便在制度上明确了两京关系,再次将顺天府设定为首都,应天府作为留都。
从那时起,两京制成为了固定的制度,并延续至大明灭亡。
由于皇帝不在应天府,所以这边也没有内阁,而是以应天府守备、协同守备、守备太监和参赞机务等四个官职,组成了一个领导集团,名叫“应天府守备厅会议”,负责管理应天府以及南直隶的各类事务。
渐渐的,应天府也就成了大明朝有名的敬老院。
就比如现在:
兵部尚书陶琰,七十岁。
吏部尚书林瀚,八十五岁。
工部尚书陈清,八十一岁。
刑部尚书孙需,六十来岁。
户部尚书乔宇倒是年轻,五十五岁。
属于是一个人拉低了大明敬老院平均年龄,真是大不敬啊!
至于礼部尚书?
提名者为八十三岁的章懋,只不过老爷子拒不上任,目前空缺。
也幸得应天府还有乔宇这么一个‘青壮年’,关键时刻有精力抗事儿。
所以在收到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之后,乔宇就准备好了战守器具,加强了城内巡逻,并安排士兵驻防,接着又率领九卿台谏向上天发誓要死守应天府,以此来稳定城内民心。
宁王在决定起兵之前,就先安排三百名死士入城,到预定好的时间便出动,在城里搞破坏,引发骚乱。
而宁王的内应,正是守备太监刘琅。
乔宇正是在察觉到刘琅的异常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控制了起来,直接质问道:“刘琅,你的谋划我全部知晓,速速交代,我可留你一条命!”
刘琅脸色大变,扭过头去说道:“杂家不知道乔大人这话是何意”
“冥顽不灵,自寻死路!”乔宇大手一挥,吼道:“给我搜!”
“乔宇你怎敢如此?!”
刘琅大惊失色,急忙想要上前阻止,但他只是一个从不习武的太监,又如何能挡得住这群气势汹汹、如狼似虎的侍卫呢?
瞬间,他就被两名侍卫牢牢地按在地上,丝毫动弹不得。
“乔宇,杂家一定会参你一本,让你革去功名、世世代代永不录用!”刘琅狼狈的半跪在地,尖叫着喊道。
“哼,本官一片忠心,天地可鉴!陛下乃是仁德之君,怎会继续受你们这群阉党的蒙蔽与欺骗?!”乔宇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丝毫不带怕的。
就算是刘瑾最猖狂的时候,乔宇都能不受影响,更莫说区区一个刘琅。
片刻后,一名侍卫快步跑了出来,将一个小小的账本递给了乔宇。
乔宇打开一看,发现这本小册子上面的字是用老鼠胡子做成的笔写得,都是宁王在应天府内各个内应的代号与聚会点。
“将刘公公押入大牢,听候陛下发落!”乔宇瞪了一眼宛如死狗的刘琅,转身快步离去。
随后一队队人马迅速出动,根据小册子上的代号与地址开始抓人,凡是逃跑者、反抗者,皆可先斩后奏。
在乔宇那雷厉风行的手段之下,应天府内潜藏的三百名死士很快便如网中之鱼,被悉数捉拿归案。为了震慑余孽,乔宇下令将那些逃跑者与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宽阔的江面之上,任由风吹日晒。
这一举措立竿见影,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在这一刻都陷入了沉寂之中,短时间内无人敢轻易挑战乔宇的威严。
谁也没想到,这位纯诚清慎、靖共明敏的户部尚书竟然有如此魄力。
宁王朱宸濠虽然失去了内应,却也知道应天府已经做好了准备,已经不适合搞奇袭。
“乔宇,乔希大.”宁王站在安庆的城楼之上,看着应天府的方向神情很是凝重。
王纶快步走了过来,神色凝重的拱手说道:“王爷,五军营总督欧藏华领军南下,今日已越过徐州地界!”
宁王闻言,微微一怔,旋即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说道:“行动倒是迅速,不过这也在本王的预料之中,毕竟领军之人乃是欧璟玉啊!”
一旁的刘养正拱手进言道:“王爷,我等务必在欧藏华抵达之前,攻克应天府。唯有如此,方能凭借应天府坚不可摧的城墙,抵御五军营!”
一名彪形大汉走了出来,抱拳行礼道:“王爷,我吴十三愿为王爷冲锋陷阵,三天之内,拿下应天府!”
“三天?王爷,我只需要两天!”闵廿四站了出来,很是高傲的说道。
眼看着两人就要吵起来,宁王伸手阻止了二人,微笑着开口道:“二位皆是本王的大将,实力本王是了解的。既如此,先登之功就交给十三吧!后面还有大战,廿四莫要着急。”
“吴十三多谢王爷信任!”
吴十三大喜,领命之后便下了城墙,把自己的那帮子弟兄集结起来,朝着应天府进发。
自南昌出发以来,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几乎未遭遇任何实质性的抵抗,这使得吴十三与闵廿四等人不禁飘飘然,自视为军事奇才,自信心膨胀至极,甚至开始轻视那些被誉为朝廷栋梁的大将们,认为他们也不过尔尔。
然而,当他们兵临应天府城下时,遭遇了由都指挥佥事杨锐、指挥使崔文、同知林有禄以及通判何景昜等人精心构筑的坚固防线。在这场耗时三天两夜的激战中,尽管他们倾尽四万大军之力,却仍未能逾越雷池一步,攻势彻底受阻。
期间吴十三想过走水路进攻,却不想户部右侍郎·李充嗣亲自率领精兵一万人,驻扎在采石矶,就是为了阻断叛军逆水而上的道路。
期间环绕城墙坚守,相机而动,迎敌果决,每日发兵数十次,硬是将吴十三给顶了出来。
一想到自己曾夸下的海口如今却成了泡影,吴十三怒不可遏,他猛地抽出长刀,刀光一闪,几个败退回来的将士便应声倒下,鲜血染红了战袍。他如同疯魔一般,声嘶力竭的吼道:“谁也不许后退!给我继续冲,今日若拿不下应天府,尔等皆休想活命!拿下应天府,先登部队每人赏银一百两!”
请:m.bada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