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家军事学院的建立,终于让吕布等一众顶尖武将们有了用武之地,不再因为没有仗可打而整日无所事事。
学院采用和国子监一样的制度,分别有:兵法韬略、武艺器械、阵型协同、后勤调度等四大科目。
这四大科目是诸位将领和谋士们共同确立的。
每一项都是一名出色将领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其中,兵法韬略主要学习的是战略与战术理论,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全局视野与战略决策能力。
学员首先要研习《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吴子》等典籍精读,掌握“攻心为上”“知己知彼”等核心思想。
其次还要对经典战例进行推演,复盘历史战役,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分析胜负关键,学习灵活应变。
第三则要学习谋略设计,掌握火攻、水战、伏击、围城等战术的策划与破解,心理战与舆论操控技巧。
实践形式有沙盘模拟、辩论攻防、军情急报分析等。
至于武艺与器械,这其实是个人战力与装备运用,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提升单兵作战能力与武器精通度。
主要是学习弓马骑射、长矛、刀剑、戈戟等兵器的使用与对抗技巧,以及对攻城器械,如云梯、投石机的装配与实战应用。
还有一系列的体能强化训练。
如负重行军、近身搏斗、耐力训练,适应战场高强度消耗。
阵型协同的科目,主要是学习军队调度与协同作战,掌握军队组织与战场控制力。
不但要研习方阵、圆阵、锥形阵、雁行阵等经典阵法的布设与变阵时机,还要精通各种信号。
即旗语、鼓角、烽火传令的标准化操作,确保指令精准传达。
除此之外还有步骑配合、水陆联动、前锋与后勤的衔接策略也统统都要学习。
而后勤调度,就是资源管理与军队治理,保障战争持续力与军队稳定性,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科。
毕竟一场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拼后勤。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屯田制度、粮道保护、应急补给方案,以及筑城修寨、架桥开道、水源勘探与防御工事设计。
此外就是制定军律,如“十七禁五十四斩”、战功核算、士气激励手段。
还包括间谍渗透、密信传递、敌情侦察与反侦察技巧,全都属于这一科目的学习内容。
这四大科目文武兼备,既强调“上兵伐谋”的智慧,亦重视“一夫当关”的勇武。
而且层级递进,从单兵技能到万人指挥,逐步培养复合型将领,是有史以来第一套对武将的系统化的培养制度。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能在任何一门科目上取得优秀的成绩,那就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而若是三门以上的科目成绩都优异,那就是无可否认的帅才!是能够单独指挥一军的统帅!
在教材方面,主要是兵家典籍,以及古往今来有名将领的著作、战争记录、手札等。
张辽、吕布、赵云等将领,也纷纷把自己从军的经验和作战技巧都整理成册,供学员们进行学习。
同时也在学院中担任不同科目的老师。
司马懿、诸葛亮、陈宫等人也是如此。
因为他们都是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们更加适合当老师了。
国子监与军事学院一文一武。
大汉江山的根基,由此奠定。
时间一晃,九年时间匆匆而过。
对于普通人来说,九年时间或许十分漫长,但对于一个帝国来说,九年不过是弹指一瞬。
不过这九年时间内,大汉上下的变化却极大。
战事结束,在朝廷修生养息的方略以及政策扶持下,百姓得以安稳生活。
而人口也从原来的不足三百万户涨到了将近四百万户。
这个增长是十分夸张的,大部分功劳在于人口普查,因为通过人口普查,让地方士族隐瞒的人口都暴露了出来。
此外许许多多因为战乱而躲避起来的流民百姓们,也纷纷回归原籍,这进一步增加了统计在册的人口数量。
人口一多,赋税自然也就增多了。
配合上五年前颁布的摊丁入亩的政策,大汉如今的赋税收入,比九年前要翻了一倍不止!
这还是刘协下令轻徭薄赋、并采用文帝时期“三十税一”政策的结果!
若是依然沿用“十五税一”的话,赋税收入只会比现在更高,当然百姓会过得稍微苦点罢了。
不过在短短九年内做到这一地步,也足以说明新政的改革极为成功,这是连文景二帝都做不到的事情。
整个大汉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长安,未央宫。
今日天气大好,刘协于御花园内宴请群臣,席间还有高句丽进献上来的美婢在翩翩起舞。
参加这场宴会的基本上都是内阁成员,刘协端坐主位,正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席间美人的动人舞姿。
九年时间过去,刘协如今也过了而立之年。
但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
如今的他和九年前比起来要更加成熟沉稳了许多,如果说那时候他是锋芒毕露、雄姿英发,那如今便是光华内敛。
就像是一方玉玺,只是静静地摆在那里,却散发着令人不可忽视的威严与庄重。
“诸位爱卿——”
刘协举起筷子在酒樽上轻轻一敲,将席间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舞女们也随之停下了舞蹈、躬身退下。
只见刘协笑着说道:“既然今天诸位都在场,那朕便宣布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大、中、小学,如今已在我大汉各大郡县全面铺设完毕!”
“我大汉的万世之基,成了!”
刘协的语气里充满了畅快和喜悦之意。
九年,整整九年了。
耗费了这么长时间,大、中、小三大阶段性的学塾,方才在大汉境内全面铺设完毕。
这比当初预计的五年时间要多了四年。
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在教育上的投资是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效益。
大汉需要建设,百姓需要安置,哪里都要用钱,不可能把钱都投入到教育上,所以学塾的全面铺设才拖到现在才完成。
但不管怎样终究是完成了。
刘协话音落下后,席间顿时响起一阵欢呼声,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大中小三大学塾全面铺设,代表大汉人才培养体系彻底建立,从此以后天下间所有英才都将源源不断地涌入朝廷!
国家都将会因此而兴旺!
刘协抬手往下压了压,将众人的欢呼声压下,接着感慨道:“这些年以来,我大汉从战后的千疮百孔走到如今的繁荣,在座的诸位爱卿都功不可没。”
“这一杯,朕敬诸位爱卿!”
刘协说着举起酒樽,把酒水一饮而尽。
“陛下圣明——!”
群臣也纷纷举杯回敬。
刘协抬手擦了擦嘴角的酒水,接着笑道:“不过,单单就学塾铺设一事而言,有一人的功劳最大。”
“这个人朕就不点名了,诸位爱卿应该都清楚。”
群臣哄笑一声,目光全都看向了郭嘉。
郭嘉这些年在教育改革上的付出,所有人都有目共睹,说是拼命都不为过,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陛下谬赞了,臣愧不敢当。”
郭嘉站起身来深深一礼,苦笑一声后说道,如今的他看起来有些消瘦和憔悴,鬓边更是出现了些许白发。
这都是这些年来殚精竭虑的结果。
如今的郭嘉身为大汉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已然成为了士林的泰山北斗,受到无数文人士子敬仰。
刘协笑道:“在座的都是熟人,你就别谦虚了,反正这杯酒你是逃不掉的,快喝!”
贾诩也笑着说道:“陛下赐酒,奉孝可不能推脱,你什么时候变得连酒都不爱喝了?”
郭嘉无奈道:“最近身体有恙,张太医叮嘱过要多休息,清淡饮食,少喝酒。”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上前从刘协手中接过酒杯,爽朗笑道:“不过既是陛下赐酒,那自是不能推辞的。”
说完,举杯一饮而尽。
群臣纷纷喝彩叫好。
许久没喝酒,郭嘉被呛了一下,脸色微微有些发红,缓了一会儿后对刘协拱手道:“陛下,如今公共学塾也已全面铺设完毕,您看科举是不是该开始了?”
科举至今都没有正式施行。
因为缺乏条件。
铺设公共学塾、开创新学、大量培养底层百姓读书,就是为了给科举做准备。
现在公共学塾也都铺设完了,而且经过九年时间,民间也全面接受了新学,科举也是该提上日程。
“嗯……”
刘协放下酒樽,微微陷入沉思,而后看向诸葛亮,“孔明,你觉得呢?”
用科举制取代察举制虽然是必行之事,但需要一个时机,在这一点上他有些难以决断。
毕竟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情。
“回禀陛下,臣以为此刻推行科举,正当其时。”
诸葛亮目光坚定,条理清晰地阐述道:“公共学塾的全面铺设,使得无数寒门子弟得以接受新学教育,民间对新学的接纳,更为科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以往察举制下,举荐多受世家把控,不少有才之士因出身卑微而被埋没。科举则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
“此时推行科举,能为朝廷选拔出更多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乃是顺应民心的举措。”
“这不仅能激发百姓向学之心,更能让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中,广纳贤才,蒸蒸日上。且如今战事已息,国家处于休养生息、蓬勃发展之际,推行科举,时机绝佳,望陛下勿要犹豫。”
诸葛亮侃侃而谈,显然是支持郭嘉的。
他也参与到了教育改革里去,知道如今民间对于新学的接受度已经很高,所有人都在期待一个新的选才方式取代察举制。
听完诸葛亮的话,刘协微微点头,说道:“既如此,那便依奉孝和孔明之言行事吧。”
“等到明日朝会,朕便会正式昭告天下,从此以后以科举制选贤,并且开办我大汉有史以来的第一场春闱!”
现在大、中、小公共学塾的晋升制度,其实就是科举制的体系,因为小升中、中升大、大升国子监或者军事学院,都需要层层考试,与科举制一般无二。
只不过朝廷从未真正废除察举制,还有不少顽固派的士子儒生们依旧坚持这条路。
现在,是时候该正式破旧立新了。
郭嘉闻言神色一阵激动,深深行礼道:“陛下圣明!”
群臣也纷纷起身道:“陛下圣明——!”
刘协收敛思绪,说道:“好了好了,今日只饮酒做乐,不谈国事。”
“接着奏乐,接着舞!”
随着刘协的话落下,乐声再度响起,舞女们也再度走入席间起舞。
刘协抬手将郭嘉招到身边,笑问道:“科举制取代察举制就在眼前了……奉孝,你的心情如何啊?”
他清楚,这是郭嘉一直以来的梦想。
郭嘉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听闻此言,郭嘉眼神略显复杂,说道:“臣等这天已经等得太久了,多谢陛下成全。”
天子当初对他的承诺,如今终于要实现。
刘协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叹说道:“等此事结束后,奉孝你就可以好好歇息了,看看你现在憔悴得……唉。”
郭嘉这些年来劳心劳力,张仲景也与他说过,郭嘉的身体情况不太好,不能继续这般辛劳。
虽然他也劝说过,但郭嘉的性子太过执拗,所以他只能让诸葛亮、法正多多帮郭嘉分担一些事情。
但这样下去终究是不行的。
听到天子言语中的真挚,郭嘉心中也不免感动,含笑点头道:“等科举制改革结束,臣便退出内阁,”
“不过,臣虽然无法继续在内阁中效力,但仍可教导太子,此事应当没那么劳累。”
他现在也四十有二了,虽然换做其他人还正值当年,不过他早年身子亏空得实在是厉害,如今越发觉得精力不足。
“那可不一定。”
刘协哈哈一笑,说道:“太子顽劣,奉孝你去教导,说不定会更加费神。”
郭嘉也不禁莞尔,正准备说些什么,脸色却忽得一阵涨红,下意识得捂住了嘴。
但是,仍有一抹猩红从他指缝间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