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四月过半,头几天陶玉书心情不太好。
原因是美国林氏那边出品的《终极标靶》拍完了,但在提交MPAA评级时,这部影片被评为NC17级。
MPAA即美国美国电影协会,这个组织制定了美国如今的电影分级制度。
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按受众范围分为G级、PG级、PG13级、R级、NC17
级5个等级。
NC17级意味看17岁及以下观众不得观看,也就是人们经常会听到的限制级电影。
《终极标靶》是犯罪动作片,动作场面火爆,跟G级、PG级、PG13级肯定不沾边儿,但陶玉书觉得NC17这个评级也看实令陶玉书有些恼火,这一下子至少少了上千万的潜在观众。
这部电影美国林氏投资了1800万美元,以港元计算打到了1.4亿,陶玉书自然看重,已经计划好了要在春季档后半程上映。
美国电影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档期,分别是冬季档期、春季档期、夏季档期、秋季档期和岁末假日档期。
其中夏季和岁末假日档期最为火热,从来都是好莱坞六大的必争之地,
各家的大投资、大制作都会在这两个档期集中亮相,竞争惨烈。
《终极标靶》属于中小成本的动作片,没那个实力竞争热门档期,春季档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历年的票房占比中,略高于秋冬两个档期。
被分级的事这么一搞,陶玉书很怕《终极标靶》赶不上春季档,到时候又不能进夏季档当炮灰,只能多等几个月,无形中增加了美国林氏的资金压力。
因而她安排吴宇森赶紧重新对影片进行剪辑,争取尽快通过审核。
好在吴宇森习惯了香江电影业的快节奏,熬了几个大夜,再次剪好片子送审,顺利将影片评级调整为R级,电影也正式确定将在5月2日上映。
这天晚上,陶玉书回到家里,看起来心情愉悦,林朝阳问她有什么好事,她便把这件事讲了一下。
这部电影就是正常的犯罪动作片,票房恐怕不会太理想,你别高兴的太早。」林朝阳告诫道。
「我知道,可这毕竟是林氏在北美市场第一次独立出品的影片,哪怕票房票房小亏一点,我也可以接受。」
票房小亏,不代表电影不赚钱。
事实上,大多数上映票房能够与投资打平,甚至是小亏的电影到最后都是赚钱的,因为电影的收益不仅有票房,还各种版权收益和衍生版权。
陶玉书的认知很清晰,尽管林氏之前拿到了《忍者神龟》的版权,成功制作了两部《忍者神龟》,收益巨大,但任何一家成功的电影公司都不可能靠着一部作品的版权发展。
她跟公司的高管们集思广益,最后将林氏影业进军美国的重点放在了中小成本的动作片上。
大家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决定有几个原因,原因之一是在动作电影领域香江电影业独步全球,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第二个原因是相较于那些投资巨大的大片而言,动作片投资相对较低场面精彩度却丝毫不逊色,性价比高。
第三个原因是动作电影重动作,轻剧情,可以在最大限度的扩展观众群,不需要太过顾虑观众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当然了,除了中小成本的动作片,其他类型的电影美国林氏也不是不做,只是会侧重一些。
在陶玉书的想法中,,《终极标靶》只需要票房保本,就可以有不错的收益,那么中小成本动作片这条路就可以继续走下去,然后美国林氏才更有精力去拓展更多的方向。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无人可用,有些人是安于现状,不想去美国发展,
有些人是我不放心他们。
挑来挑去,有个叫于仁泰的导演还不错,也愿意闯荡美国。
等《终极标靶》上映之后,票房如果理想的话,我打算给他开部片子试试,这次换个演员。
老外的毛病太多,捧他们拍电影,一个个都拿自己当大爷。」
陶玉书的怨念来自于《终极标靶》男主角尚格云顿吴宇森拍的《终极标靶》投资不算大,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最后综合性价比,选择了此时已经在美国电影界小有名气的动作明星尚格云顿。
结果尚格云顿在拍摄期间各种不配合,多次篡改吴宇森已经订好的拍摄计划。
演员和剧组在还未签约前,剧组往往都是强势的一方,但在签约后,尤其是戏份已经拍摄了一段时间之后,双方的地位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原因也很简单,为了大局。
一部电影动辄投资上千万,如果因为演员闹情绪或者出了问题导致拍摄中断又或者是换演员重拍。
演员损失的不过是自己的那点片酬,可剧组损失的却可能是演员片酬的几倍、几十倍。
如果是在香江,陶玉书可以一句话就封杀这种演员,可在美国却不行。
美国林氏尽管已经制作了两部《忍者神龟》,但在好莱坞依旧只是不起眼的小角色。
吴宇森第一次在美国拍戏,一切都小心翼翼,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尽量协调,才得以让电影顺利拍完。
你们选择动作片这个领域,方向是对的。但在好莱坞好的动作片演员不好找,还是要培养自己人。」林朝阳说。
「我也明白。之前是因为还没站稳脚跟,下部戏我打算用阿杰。」
「其实,除了动作片,恐怖片或者悬疑片也是个不错的方向,可以做小成本电影。」
「我们也有考虑,不过港式恐怖片和美式恐怖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找个能适应好莱坞风格的导演,还要写一些有针对性的剧本。」
「正巧我最近看电影有些心得,回头跟你们公司的编剧、导演们聊聊。」
陶玉书闻言感到心中温暖,她一路走来,林朝阳经常以这种方式提供帮助,而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林氏影业现在是上市公司了,你不收点策划费,咱们太吃亏了。」
林朝阳潇洒的挥挥手,「家大业大,不差这仁瓜俩枣的!」
陶玉书被他逗得哈哈笑了起来。
林朝阳又问道:「《终极标靶》要上映的话,你去美国吗?」
「怎么了?」
「也没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在美国卖的好,《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也刚刚上市,朱迪斯和芦安最近联系我,希望我去美国多做几场活动。」
《舌尖上的中国》自元旦在美国上市,当周便空降《纽约时报》畅销榜冠车位置,并保持了连续12周的榜首,直到4月份排名才有所下降。
连续3个日的电邮1了小方,
在读者群体广受欢迎,也在美国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热议。
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在美国很少有大范围流行的机会,但不代表没流行过。
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和林语堂的作品都曾在美国掀起过轰动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从饮食文化入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接受程度更高自然更容易受到欢迎。
最近虽然书的销量有所下降,但舆论影响力反而更强了,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出版物传播的滞后性。
朱迪斯·琼斯乐观的估计,《舌尖上的中国》年内卖出200万销量应该不成问题,至于以后的销量,没人说的准。
但以她多年推广美食图书的经验来看,这部书的后劲恐怕要比一般的美食图书更强。
一般的美食图书工具属性很强,很容易热闹一时,但随着饮食方式的不断传播,它的功能性也会逐渐降低,直至无人问津。
《舌尖上的中国》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带有更强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给这本书带来了更经久不衰的可能。
《舌尖上的中国》劲销3个月,最近销量下滑,朱迪斯·琼斯立刻想到邀请林朝阳到美国参加些活动,增加点热度。
芦安·瓦尔特跟她的想法差不多,林朝阳的新作《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其实早在1个多月前就已经具备了出版条件,但兰登书屋却认为应该再等等。
等《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力彻底爆发出来,林朝阳在美国文化界和读者群体的名气也必定会更上层楼,他们再顺势推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可以轻轻松松的蹭到热度。
因而直到上周,兰登书屋才正式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推向市场,芦安·瓦尔特联系林朝阳时,首周销量统计还没出炉。
「这样啊!那正好,我也去美国视察视察他们的工作。」陶玉书说。
夫妻俩商量好了之后,将这个消息告诉陶玉墨。
「你们走了,孩子怎么办?」
「这不是有你在嘛。」
「还让不让人活了?地主家的长工还有歇着的时候呢。」陶玉墨满心怨气的发牢骚。
林朝阳悄悄说:「你好好看孩子,回头我让你姐给你个大奖励!」
「什么奖励?」陶玉墨来了精神。
「让你负责玉郎机构的工作怎么样?」
陶玉墨的表情不满,「这算什么奖励?又是给你们两口子打工,我不干!」
「你糊涂!什么叫打工,让你负责公司,还能不给你股份嘛!」
「真哒?」
陶玉墨半信半疑,有些心动,玉郎机构现在市值42亿港元。
「当然是真的,我骗你干嘛?你照顾孩子这么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陶玉墨想了想,又有些狐疑的看着林朝阳,「你能说服我姐?」
林朝阳哼了一声,「你还是不了解你姐夫我的实力。」
「我就是太了解你!」陶玉墨幽幽说了一句。
「咳咳!」林朝阳以轻咳掩饰尴尬,「放心吧,我说出去的话落在地上就是个钉!」
晚上回到房间,陶玉书问:「你刚才跟玉墨在那密谋什么?」
「也没什么。我告诉她,以后让她负责玉郎机构。」
陶玉书好奇的问:(「她怎么说的?」
「挺兴奋的。」
「看来还真是转性子了。」陶玉书感叹了一句。
「可能是年纪到了,身体里隐性的卷王基因被激活了。」
陶玉书白了他一眼,「她啊,就是财迷。」
「财迷又不是罪,她勤快点,你不也能轻松点吗?」
夫妻俩之前私下就商量过,陶玉书如今一个人管着三家上市公司还有一家电视台,她又是事必躬亲的性子,这么干太累了。
以前是创业阶段,辛苦一点也正常,但现在几家公司都走上了正轨,她也应该适当的调整一下工作和生活的比重。
玉郎机构的业务成熟度高,跟陶玉墨经营的游戏公司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让她来管理再合适不过。
甚至夫妻俩连策略都想好了。
等过段时间,让玉郎机构以股票收购砂糖游戏,陶玉墨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玉郎机构的股东,他们一家对玉郎机构的控制力也会增强,一举两得。
「我就怕她太跳脱。」
林朝阳笑了起来,「你啊,别想着什么事都尽在掌握。你看玉墨整天嘻嘻哈哈的,游戏公司不一样经营的有声有色?」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这也是事实,陶玉书道:「你不也给她出了不少主意嘛。」
「那倒是。这个家啊,我劳苦功高。」
「说你胖,你就喘。」陶玉书嗔怪道。
过了几天,林朝阳夫妻俩出发飞往美国前,河出书房的北村美裕联系到林朝阳,说是《舌尖上的中国》日文版已经翻译完成,要来给林朝阳送样书。
送个样书还要编辑飞越几千公里,这个待遇看实高了点,但林朝阳大概能理解河出书房此举的用意。
二战后,日本成了美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崇美情绪是国家性的。
《舌尖上的中国》早在《纽约客》连载发表时,就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美国出版之后受到的欢迎更甚,这自然让河出书房更加重视。
去年八九月份,他们便积极联系林朝阳打算引进这部作品,当时林朝阳给河出书房的稿件是英文版的。
河出书房拿到稿件之后也很重视,花了大半年才完成了翻译工作。
林朝阳跟出版社、编辑打了十几年交道,很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没事联络联络感情,方便以后更好的组稿嘛,
两天后的下午,林朝阳来到启德机场,北村美裕下午3点的航班到香江在通道口等了快20分钟,林朝阳便见着北村美裕从通道出来,身后还跟着个个头不高的中年男人。
北村美裕地春地自后的男人亦步亦趋。
「林桑,辛苦您了!」
还没走到跟前,隔着几步远,北村美裕便主动鞠躬问好,态度殷勤而谦卑。
「北村女士,好久不见了!
林朝阳笑呵呵的冲着她打了个招呼,然后眼神落在了北村美裕身后的男人身上。
「啊,忘了给您介绍。这位是村上老师,是我们日本国内很有名气的作家,也是负责《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家。」
「林桑,久闻您的大名!」
男人在北村美裕介绍后向林朝阳鞠躬问好。
林朝阳本来就看男人眼熟,经北村美裕这么一介绍,他更加确信了,问道:「是村上春树先生吗?」
村上春树抬起头,面色微微惊讶,「是,正是在下。」
北村美裕笑着说道:「没想到林桑也知道村上老师。」
「北村女士说笑了。村上先生如今名满日本文坛,声国际,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听看林朝阳的赞誉,村上春树有些受宠若惊,又鞠了一躬表示感谢。
「我们还是上车聊吧。」
林朝阳提议,北村美裕和村上春树从善如流,
车子开进启德隧道,林朝阳和北村美裕、村上春树一路闲聊,他很好奇村上春树这么大名气的作家是怎么会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的译者的。
后世在国内,村上春树拥众多,他的诸多作品也成为了许多文青的必读书目,名气大的离谱,几乎直追某些过世多年的文豪。
在国际文坛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可惜却年年陪跑,到最后已经成了热梗,每年诺奖前后便会被拉出来讨论一番。
而现在的村上春树,如林朝阳所说,在日本国内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了。
不过他的作品这两年才刚刚走向国际,在国际文坛的名气还远不如现在的林朝阳大。
村上春树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写作,初入文坛便获得了群像新人文学奖,
芥川奖等奖项,之后几年陆续创作了多部作品,在日本国内名气越来越大。
直到1987年,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当年销量达到了150万册,一举打破日本文坛多年的沉寂,创造出了「村上春树现象」。
《挪威的森林》的火爆,也让他成为了日本文坛80年代的领军人物。
像这样的作家,跑来给《舌尖上的中国》当翻译,看实令人感到好奇。
「村上老师少年时就开始接触欧美文学,步入文坛以后除了创作,
还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翻译英美文学上。
您可能不知道,他以前可是一边经营着酒吧,一边写,一边翻译英文作品,菲茨杰拉德的一些作品都是由他翻译的—.」
北村美裕说起了村上春树会翻译《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
村上春树在未成名之前,就从事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成名后仍没有放弃这项工作,因而村上春树的创作风格深受欧美文学的影响。
这也是后世他的作品会在欧美国家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1983年之后,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已经小有名气,便开始了多年的边创作、边旅行的海外旅居生涯。
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
一直到91年,他成为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研究员,才在美国定居下来。
村上春树有看杂志的习惯,各色杂志都不会放过,也因此让他发现了在《纽约客》上连载《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章风格独特,以饮食入手,谈地理、谈历史、谈风俗、谈人情,无所不包,海纳百川,对于许多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村上春树也不例外,他深刻的为那些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元素而吸引和着迷。
尤其是他本人从小对日本国内的中华料理过敏,看」《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类文章,反而更促生了内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
所以他在听说了河出书房正在为《舌尖上的中国》寻找译者的时候,便主动毛遂自荐。
他一个名满日本的作家主动要来翻译,河出书房自然求之不得,这是多好的宣传话题啊!
「.村上老师在欧美文学的翻译上造诣深厚,而且对您的作品甚为喜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这次来跟您见面,也是村上老师主动提出来的—」
北村美裕的情况介绍说到一半,车子已经到了半岛酒店楼下。
林朝阳将两人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了半个小时,到傍晚又要在酒店餐厅请两人吃饭。
「村上先生吃不惯中国菜是吧?」林朝阳问。
「是的。」
村上春树没想到林朝阳竟然知道他的饮食习惯,有些意外的应了一声,
又生怕林朝阳误会,解释道:
我并非是对中国饮食有偏见。只是从小有些偏食,长大后经过努力很多东西都能吃了,唯独中华料理还是不成——”
说到这里,村上春树鞠了一躬,「实在抱!」
林朝阳毫不在意的笑了笑,「村上先生不必在意,饮食由人,吾之蜜糖,彼之础霜,不能强求。正好,楼上的Feli餐厅是法餐,村上先生可以尝尝。」
后世中文互联网一直有个流传甚广的传言,说「村上春树因为父亲是侵华日军,所以拒绝生育,并且发誓一辈子不吃中国菜」,并且为村上春树的读者们所推崇。
这种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是典型的「意林体」,却有许多人信以为真。
村上春树确实跟父亲关系不好,确实无子,确实不吃中餐,确实反战但以上几者没有因果关系。
实际上这股传言的源头,主要是来自于村上春树作品英文版最重要的译者、美国学者杰·鲁宾。
他曾在其评论专着《倾听村上春树一一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里这样写「他(村上春树)之所以很不喜欢中国菜,应该跟他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特别难以释怀有关,不过在交谈中他强调对他而言唯一的问题出在调味料上。」
就这么一句话,被国内网媒拿来断章取义,只拿前半句说事,并加以推波助澜。
为了吸引眼球,愚弄民众,毫无底限,下贱!
用餐间隙,村上春树再次提起了在车上时北村美裕没说完的话。
「林桑的作品我读了不少,最喜欢的还是《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不能吃这些食物的原因,反而更有一种贪婪。
文字给人的无限遐想,有时候比实物本身更加强烈。」
林朝阳轻轻点头,1「说的不错。」
「我这次来,除了是因为神交已久,想见见林桑,还有一个目的。」
闻言,林朝阳不由得好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