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身为太子舍人,以往常常陪着太子读书,如今经常陪着当今陛下钓鱼。
皇帝总说很忙,可在上官仪眼中,陛下很忙也只是忙着钓鱼。
当然陛下也不会只顾钓鱼,也会看看朝章政事,可这些朝章政事到了陛下手中,多数都不会超过半刻时辰,就被陛下批复好了。
而后陛下又开始继续钓鱼,对陛下来说好似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国事,只是在奏章上写了三两句话。
见陛下刚批复完的奏章,还没有内侍带下去,奏章就打开放在石桌上,上官仪悄悄看了一眼,其实陛下批复得鞭辟入里,崇文馆递交奏章,有很多学业优异的学子,却负担不起在长安城居住的用度。
如今在长安城的生活成本其实并不低,粮食也要八钱一斗,就算是住长安周边的村县,一天怎么也要二十钱,一个月就需要六百钱,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陛下给的批复是让这些贫寒学子去偏远地方支教两年,两年之后,完成支教的贫寒学子就能免去他们将来在长安城的三年房租。
用支教来代替住房年限,只要完成两年的支教,就能够让他们再回长安城读书三年无忧。
一边推动在支教,朝中也没有直接给钱,而是用支教交换长安城住房。
上官仪想起了现在的安邑坊,那里的房子绝大多数都在皇帝的手中。
而只要有人能够为社稷发光发热,皇帝给他们房子住,不过是举手之劳。
正在钓鱼的李承乾注意到上官仪的目光,道:“怎么,觉得朕写得不好吗?”
闻言,上官仪扭回头,有些窘迫。
内侍便脚步匆匆而来,带走了陛下批复完的奏章。
人与人是不能比的,上官仪暗自叹息,有些看起来十分麻烦的问题,陛下总是能从一些别的地方找到解决的办法。
而这些办法都是以前没有想到的,或者说陛下对资源的利用与使用已到了一种境界。
为了帮扶贫寒学子,原本以为陛下会让朝中出钱,因为陛下从来不会放弃学业优异的学子,陛下更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够加入社稷的建设当中。
为此,陛下大力开展支教,数十年如一日。
其实在很早以前,陛下还是太子,处理朝中事宜,那时候朝中就有传言,陛下能够将一文钱掰开用。
“於菟与你孙女相差几岁?”
闻言上官仪忙回过神,道:“回陛下,婉儿今年十二岁与太子相差四岁。”
李承乾颔首道:“差四岁……”
听到陛下的话语,上官仪端坐着,神色十分严峻。
李承乾又道:“近来朝中时常有人议论许敬宗,今天送来的奏章上有人又劝谏朕。”
上官仪依旧端坐,目光看着远处,在陛下还未开口发问之前,不敢言语,保持沉默。
“他们说即便许敬宗是朕的东宫旧臣,朕也不该容他太过放肆,也不该给他太大的权力,他们觉得南诏的事交给礼部去办,许敬宗此人会将此事办得太过火了。”
朝野皆知,礼部对南诏图谋不轨,礼部尚书许敬宗一心想让南诏并入大唐,其野心都快写在脸上,可谓是人尽皆知。
如果许敬宗手中有兵权,他多半会亲自带着兵马前往南诏。
为了得到南诏,许敬宗派去了礼部的得力人手郭待举,李敬玄,岑长倩三人。
如今的许敬宗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现在的许敬宗任礼部尚书,在他的手中有郭正一,卢照邻,郭待举,李敬玄,岑长倩五人。
这五人中有郭正一任职礼部侍郎身兼鸿胪寺卿。
卢照邻任职礼部侍郎,还身兼崇文馆的编撰。
往下数三位郎中便是郭待举,李敬玄,岑长倩三人。
此五人就是许敬宗手中最得力的五个人手,还有人说许敬宗还是晋王的老师,只是少一句老师的称呼。
许敬宗在京兆府时,就与晋王,纪王,还有狄仁杰走得很近。
上官仪想起了当初他来到长安城,窘迫得只能住在弘文馆,还是许敬宗接济了自己。
再看如今,许敬宗位列六部尚书,却已年事已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
从贞观年间至今,大唐的朝堂包括六部尚书都已换了一批人,贞观年间的老臣能走也都走了,现在留下来的也只有这几个了,许敬宗就是其中之一。
上官仪低声道:“是否任用许敬宗全凭陛下心意,即是陛下任命,臣不敢多言。”
李承乾收起了鱼竿,笑道:“今天的收获不多,你也早些回去吧。”
“喏。”
上官仪缓缓站起身,先是向陛下行礼,而后提着他自己的鱼篓,转过身时脚步也很慢,一直将心提到了嗓子眼,每走一步都在等着陛下的话语,若是这个时候陛下一句话,他随时停下脚步站在原地。
只是走了十余步也没见陛下召见,回头看去又见到陛下早已不在钓鱼的水榭内,也不在太夜池的岸边,目光再一搜寻,原来陛下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已经走远了。
内侍询问道:“可是还有话,未告知陛下?”
上官仪回过神,摇了摇头又加快了脚步。
乾庆十五年的六月,在夏季的休沐之前。
今天的早朝上,李承乾还在想着今年去哪里避暑。
直到各部禀报完,李承乾才宣布退朝,让朝中各部的大臣们也都回去休沐,关中的酷暑时节到了。
下了早朝,刚离开太极殿,李承乾感受着烈日照在身上的感觉,走在阳光下感觉皮肤都在被炙烤,就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热的。
来到太液池边,这才感觉到些许的凉爽。
李承乾接过宁儿递来的酸梅汤,又看了看正在教着孟极写字的苏婉。
偶尔有一两阵风吹来,能感受到片刻的凉意。
酷暑之下,就连太液池的水位也下降了不少。
宁儿坐在一旁,低声道:“听闻长安城都快成一座空城了,好多人都出去避暑。”
李承乾笑道:“兕子说今年的酷暑来得反常,朕让各县调整作坊运作,不得在酷暑时让村民劳作。”
“陛下爱惜民生,臣妾为万民贺。”
李承乾提笔开始书写,入眼的便是庆贺。
庆贺西域,突厥,吐蕃与中原大唐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苏婉见陛下落笔,看着陛下的笔迹,行书字迹说不上漂亮,但极为工整,这与陛下平日里的生活起居一样。
苏婉询问道:“陛下,大唐是要多一个节日了吗?”
李承乾只写了这几个字,随后搁下笔,道:“若大唐能有这么一个节日,以后代代相传,也算是一桩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