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1013章 手签的意见

类别: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打小就清澈  书名: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更新时间:2025-03-27
 
不顾娄晓娥嗔怪着在自己背上拍的几巴掌,高振东乐呵呵的在心里愉快的决定了,这小子,长大点儿得好好练练!!

吃过早饭告别家人,高振东坐上车,赶到京城工大,今天是星期二,有课。

刚进办公室,桌上的一迭新期刊就映入他的眼帘,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翻译稿,只是国外的一般要比出版时间晚那么一两个月。

高振东拿在手上的,也是一本《激光》,他看见了和自己有关的那篇激光陀螺仪的文章。但是他没有去看,这文章早在发表前他就看过了,而且说实话,没什么营养,这是我们的同志故意的。

他继续随手翻了一下,“咦”了一声。

——《关于利用全反射光纤介质传输数据可能性的研究》。

作者单位甚至高振东还很熟悉,来自东北光学所的同志。

此时的光纤,纤芯包层的结构已经确定,但是距离应用于通信,依然遥遥无期,原因很简单,衰耗太大。

能高达1米1dB的衰耗,让光纤用于远距通信无异于痴人说梦。

东北光学所的同志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只是讨论了光纤传输数据的可能性研究,利用手上的激光器,和根据国外光纤技术制成的光纤,进行了数据传输的测试。

结论是——能传,但是距离有限,带宽暂时也体现不出优势来,属于未来技术。

但是他们在论文结尾,非常明确的提出,建议在这个方向上多投入,毕竟光传输的优点很多,带宽大,不易干扰,窃取信息困难,原材料可能会很便宜等等。

这论文看起来像是在水论文,但实际上不是,现在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的研究,这就是最高水平,东北光学所在这方面是走在最前面的。

高振东想了想,这件事情既然有同志愿意做,也建议做,那就好办了。

他拿起杂志,在这篇文章的抬头处写下了两行字。

“该论文在通信、激光应用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技术应用前景广泛,建议增加资源,深入研究。”

“高振东.1963.2.6”

高振东叫来京城工大给他配备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将这本杂志送到主管科技的部委去。

“对了,这一期的《激光》再给我弄一份过来。”高振东叮嘱道,一是要看,二是媳妇儿要收藏,娄晓娥对高振东发表的所有的成果,看得可重了。

现在镓即将从黔山获得稳定供应,那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就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加上光纤,这信息高速公路的事情,可以提上来了。不说大面积铺开,至少骨干网、军网是能用一用的,这东西相比其他网络,优势明显。

“光缆无铜,盗窃无用”

“国防光缆,严禁开挖”

“老板,我挖到军用光缆了,你赶紧拿护照订机票吧。”

想起上辈子看到的各种光缆梗,高振东乐得笑出了声。

高振东这本手签期刊送到科技院的时候,科技院的同志收到就乐了。

一位同志笑道:“我们这边的惊喜还没来得及找他发过去,他的工作倒是先做过来了。”

高振东的名额好说,板上钉钉,但是其他的还要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沟通。

另外一位看看高振东写在期刊上的话,还有期刊的名称,以及论文的内容,也笑了起来:“他在这方面有这个地位,我们的惊喜到不到他那里,在这两个领域他都是有发言权的。”

激光、通信,这两个加到一起,现在国内比他更有发言权的还真找不出一个来。

“他在激光的应用、通信技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这方面下的判断,应该是科学的,值得重视的。”

“我也这么认为,这样,把他这个手签意见拍个照,影印一份,发给东北光学所那边,由东北光学所这位同志自己去找他,开展进一步工作。”

手签的东西就是管用,签名一定要亲手签。

东北光学所的同志,收到科技院这头转发的意见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

也就是工作之余,顺便搞搞研究,写个论文,怎么就被国内顶级的激光领域大佬给看上了?

这位同志没和高振东打太多交道,不是负责光刻机光学系统的,但是对高振东有所耳闻,远远也看见过。

他拿着这份影印件,带着高兴和懵逼,赶紧去找所长汇报工作。

所长听见他说的话,一下子伸出手来,带着几分激动。

“哟,老柴,可以啊!运气、技术、眼光都不错。拿来拿来,我看看!”所长和高振东是打过交道的,自家这边的熔石英光学玻璃还是人家给的技术呢。

“嚯,高总工这字儿,苍劲有力!”所长看了转发的影印件和科技院、科技主管部门的意见之后,兴奋不已。

“嗨,我就说要多研究,多发文章嘛,你看,课题这不就来了!而且我看啊,这件事情不简单,应用前景广泛得很。”

高振东虽然以前过来,是请东光所帮忙制作光刻机光学系统,但是人家手上技术那是一等一的硬,而且在激光这个领域上的地位,无需多说。

有他亲自背书,专门要求深入研究的技术,那还差得了?

“你手上有没有什么重要项目?就算有,都先交给别的同志,你赶紧收拾收拾,用最快的速度上京城去拜访一下高振东同志。”

“这……”柴工有些犹豫。

“放心,不坑你,你手上不管有什么项目,绝对没有这个前景来得大,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你就别犹豫了。你要不去,我换人去了啊,哈哈哈。”所长笑道,一副给你机会你不中用我就找别人的表情。

柴工这才反应过来,对啊,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跟着别人干有什么意思,有自己的课题,那不是美滋滋?

再说了,能让高振东同志、还有科技院和主管部门都这么看重的课题,那能是小鸡仔?必定是大凤凰!

“别别别,我马上就去交接、准备。”

就在柴工交接收拾的这点时间里,高振东接到了来自防工委的邀请,对于在对脏三作战中,情报分发乃至指挥系统的经验和期望,部队那边已经统计、整理完毕,希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和部队的同志一起探讨一下这个事情。

高振东欣然赴会,这个事情其实他也好,防工委也好,都考虑和酝酿很久了,但是前期条件一直不成熟。

通讯手段是一方面,还有部队那边的想法也是一方面。

对于部队来说,没有相关经验,没有真正感受过在网络和信息条件下的指挥作战,对于自身的很多要求根本就是不清晰的,他们提不出自己到底想要一个怎么样的指挥系统。

通过对脏三这一战,在综合指挥上初步尝到了甜头的他们,自然而然生出了更多的想法和期望,加上军用数字通讯系统在军通所、邮通委、高振东等各方的努力下,也有了初步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这件事情就有了讨论的基础。

坐在会场里,几乎都是熟人,随着高振东在这方面持续的发力,部队系统认识他的人也多了起来。特别是军通所的同志,看见他都先叫一声高老师,然后才去坐下。

会议一开始,部队的同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军通所的同志现在比较抠脑袋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通信网的问题。

“……从当前的经验来看,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能够有效自组织、自管理的通信网络,这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防工委的领导有些不太明白:“通信网?你们现在的通信设备是能够相互通信的吧?中间难道有什么阻碍?”

军通所的同志点点头:“是的,点对点通信,当通信双方能够直接连通的时候,这时候问题还不突出,只需要处理信道冲突和阻塞问题,但是这也有隐患,当大量的通信终端在同一个信道中通信的时候,这种冲突和阻塞几乎会恶化到无法通信的程度。大量的通信终端可能陷入无休止的重连和等待之中。”

简单举例子就是,当两个人同时呼叫同一个人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通过默契、惯例、随机延迟、信道占用侦听等方式完成等待和呼叫,最终完成通信。

但是当十个人乃至一百个人同时呼叫同一个人的时候,情况就恶化起来,可能所有发起呼叫的终端仅仅是呼叫过程,就会塞满被叫终端的通信资源。

这还没考虑所有人都在同一频道上,直接阻塞频道的情况。

“振东同志,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防工委总工直接点名高振东。

高振东从自己的笔记本上抬起头来:“有想法,不过牵扯有点广,现在说起来零零散散的,意义不大。而且我估计,信道阻塞其实不是他们碰到的最大问题,我还是一会儿再说吧。”

军通所的同志对高振东的猜测很是佩服:“高总工说得对,最大的问题,还是信息的寻路转发。”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