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我的意思不是你们搞,液体导弹交给别的同志顺带着搞。”
高振东的消息,隔着电话都能听出来,但是同志们听见就更笑不出来。
诶哟卧槽,这更过分,还要另外成立一个机构来搞液体弹,那特么更花钱了。
“这投入是不是太大了一点?”防工委领导皱着眉头。
“不大啊,请搞运载火箭的同志搞一搞嘛,他们运载火箭现在肯定是液体嘛,这东西和洲际导弹,实际上区别就在导航和制导上面。不论固体液体,导航和制导其实是一套东西,你们搞固体本来就是要搞的。”
“搞运载火箭的同志负责解决液体导弹的射程问题,这个事情本来就是他们要搞的,只要他们想打上高轨道,这个就跑不掉,剩下的你们用固体弹的制导系统往上面一装,也差不多能搞一个洲际导弹出来。”
高振东这话,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
实际上,我们最早的运载火箭,就是用导弹改的,高振东只是把这个过程给反过来了而已。
“嗯,有点道理啊。运载火箭那边现在本来就在搞系列化发动机和大运力火箭,在设计过程中,顺带着考虑一下导弹的要求,预留一些冗余度,应该也不是不行。”
他们这时候才想起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标准化、系列化,也是这位同志上次在电话里提出来的。
“的确,这样可能会让火箭的结构复杂一些,造价可能会高点,但是总比没有强。”有些东西,造价已经不是第一优先考虑的事情。
“如果固体的顺利,那就取消掉运改弹的设计,也没多大损失。”
“这个想法有意思,哈哈哈,的确可行。”
实际上高振东还有一层意思没说出来,装备要几条腿走路,但是研究单位同样要有多个备份。
“那你对于11500公里射程这个弹的参数指标,你怎么看?”防工委领导对此很是有兴趣,高振东脑瓜子灵,掌握的技术多,常常能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涉及到未来的重大节点,听听他的意见总是有好处的。
这货虽然经常有惊人之语,但是他不是只提问题和要求,常常会在现装达不到他的要求的时候,自己拿个方案出来解决问题。
“11500的射程我倒是觉得挺好的……”高振东在电话那一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11500,能从东北基本覆盖花旗佬全境,这个效费比很好,比起8000的聊胜于无,14500的步子太大,算是一个很均衡的选择。
防工委领导马上把注意力提到了最高级别,觉得高振东这小子好像话里有话。
“倒是?那你的‘但是’准备说点什么?呵呵呵。”
“嗯,那我直说了哈,搞固体的话,尺寸肯定会变,这个没得说,长度原来那个长了,我估计18米左右长,直径不超3米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寸。”
搞导弹的同志有点懵,我还没算过呢,你倒是先算出来了?不过想想人家搞推进剂的,顺手算个导弹理论尺寸好像也没啥大不了的。
其实高振东也没怎么算,就拿前世的类似导弹套一套,再把条件放宽个1015就行了,应该大差不差。
不过高振东这个回答明显算不上是“但是”,别人不清楚,但是防工委的人明白的很,高振东肯定还有话要说。
“尺寸倒是好说,我就是觉得那个单弹头,值得商榷,当然,现在弹头小型化没搞,估计弹头重量不会轻,但是无论怎么说,至少在搞单弹头的同时,规划预研集束3弹头,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一个考虑。”
“集束3弹头?什么意思?”说实话,高振东这话听得同志们是一头雾水,这是个什么东西?
“就是把一个弹头分成3个,但是这3个弹头和单弹头一样,是打同一个目标的。”
“这样威力不是变小了嘛?”
“对,可是我们都知道,对于它将要使用的弹头来说,单弹头对于爆心一定范围内,实际上威力是严重超杀的,对吧?不如分成几个,把打击区域摊得开一点,能比较好的打击大城市。”
以我们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量和奉行的政策来说,去考虑打击敌人的核发射井无疑是一个不合算的事情,弹头数量还不如人家发射井多呢,而且反击政策预示着打发射井极大可能打到的是一个空壳子。
谁都不傻,第一波肯定是先用这种固定阵地的弹。
所以高振东一口说出要打大城市,大家倒是并不奇怪。
“嗯,这倒是一个考虑。你说集束多弹头,那是不是还有别的多弹头?”防工委领导总觉得这小子的货还没挖干净,既然“多弹头”前面有一个定语,那也许就意味着有很多定语可选。
而这每一个定语,也许就是一条技术路线。
主要是多弹头这个事情,在现在还是一个未来概念,大家都没有,我们才起步,自然也不会去考虑这个事情。
果然,高振东没有让他失望:“嗯,对,我觉得多弹头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集束式,所有弹头都打一个目标。一类是分导式,每个弹头打击各自的目标,但是其运载具的轨道是不能随意机动的。一类是机动式,在分导式多弹头的基础上,运载具或者弹头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这三类多弹头打击效率层层提升,但是技术难度也同样层层递增。”
“总结得好!”搞导弹的同志没忍住,叫起好来,这位同志不但技术高超,思维超前,而且条理分明,逐步递进,把多弹头的技术、难度和效率分类划分得非常好。
防工委领导也被高振东的话给吸引住了,这三种东西,那是肉眼可见的一个比一个好啊。
“那分导式……”防工委领导问道。
机动式可能太难,但是分导式是不是可以……
“有难度,再说我觉得对我们现在来说好像意义不大,集束式多弹头算是最容易搞的,理论上来说,在运载器和制导系统上,它和单弹头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要解决弹头小型化的问题,算是效费比最高的。当然,个人看法,个人看法。”
呵呵,你的个人看法多了去了。
“嗯,记下来,记下来,具体怎么搞,后面再看。”
防工委这边乐呵呵的,诶,就高振东这几句话,未来几十年,战略弹道导弹的弹头这一块该怎么搞,可以说是一下子就说清楚了,都不用再搞什么规划论证。
因为高振东是从打击原理出发来描述问题,几乎不涉及任何技术,这种归纳描述方式可以说是在玩赖,你怎么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去。
“另外,诱饵弹头也可以作为未来要考虑的技术之一,放到未来去,当然,现在倒是不用,现在也没谁能拦这个东西。”高振东意犹未尽,不过这东西的确是太过超前,现在弄出来就成了妥妥的屠龙之术,没用,还不如拿这些资源去搞别的。
“诱饵弹头?有这运力不如直接扔一个下去吧?”防工委领导笑道,其他同志也深以为然。
“诱饵弹头可以比实际弹头轻很多,不需要占用太大的投掷重量,说得难听点,就算是搞个充气的也能用,根本不需要多少重量,一枚导弹能带一堆!”高振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充气的?那岂不是飞得比真弹头慢很多?一下子就被认出来了吧。”有同志有些疑惑。
“外太空没空气阻力的,充不充气一样的速度,呵呵呵,等到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时候,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得,现在算是知道那头的那位特别顾问同志在笑什么了,他应该是估计到这种情况——有人一时之间转不过这个弯来,外太空和大气层完全是两码事,特别不是搞导弹的同志。
防工委领导:好险好险。
“嗯,这个倒是的确可以作为远期的技术来考虑,记下来记下来。”
“但是,上面这些都是小事,我觉得里面最值得商榷的,是精度。”
合着你扯了半天,还没说到你最想吐槽的地方?
“精度?从理论的角度来说,1万公里以上2.5公里的误差,已经是很高的精度了。超高精度陀螺仪个头太大,想装到导弹上面,非常困难,惯性导航的误差就小不了,就算有星光制导,这也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搞导弹的同志沉吟道。
“我知道,不过星光制导其实是有能力不断修正误差的,虽然它自身也有误差,但是它能把累积误差控制在一个限度范围内,对吧?”
“对。”
有的同志不知道这位顾问怎么能一口说出星光制导的细节来,但是有的同志却是很清楚的,星光制导就来自这里,这也就是高振东的张师兄他们这些人没来,否则早就听出高振东的声音来。
“所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有一套足够好、足够小的陀螺仪就行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