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漫长的沉默过后,彭觉先把手中资料放回桌上,语气谨慎地反问道:
“在给出任何结论之前,我首先需要对这个方案中的磁流体发电机有所了解……您知道,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核装置,对于发电设备这块不算非常专业……”
听到这句话,常浩南瞄了一眼面前的显示器,暗自撇了撇嘴——
电脑上正打开着一份对方所著的内参资料,题目是《下一代核电装置概述及展望》。
虽说内参这东西的质量突出一个良莠不齐,从预言学派到满篇胡诌都有,但考虑到眼前这份是直接写给决策层并被原文抄送给了工建委,显然还是有亿点影响力的。
而现在,作者说自己不懂发电设备?
那按照这个标准,我常某人可能也不太懂航空发动机。
好在,彭觉先的问题正好问到了点子上。
如果是方案中的其它部分,那常浩南还真就不好多说什么。
但磁流体发电机……
“彭院士不必担心。”
他直接转过身,向办公室窗外示意:
“磁流体发电确实是个过去比较冷门的概念,不过我们手头刚好有一部原理样机,就在科学城另外一边……如果您想要参观的话,请随我来……”
“啊?”
彭觉先整个人直接僵在了椅子上。
正如常浩南所猜测的那样,他的主要专长在核装置设计不假,但自打1996年华夏完成最后一次核试验之后,重点研究内容就转移到了核能发电和同位素制造领域。
这个转变完全是因为核政策调整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外部原因而导致,实际那年他才55岁,还算当打之年。
如今差不多十一年过去,要说在新方向一点精进没有,显然绝无可能。
所以刚刚的那番说辞,就是纯粹的找个理由作为缓冲。
面对这种完全出乎预料的局面,出于稳妥考虑,肯定不能贸然给出结论。
于是才挑了个图上看着最陌生的模块作为挡箭牌,准备回去仔细斟酌一番。
结果却被告知,这东西不仅不是概念,甚至连样机都不声不响给整出来了?
有那么一瞬间,彭觉先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太懂发电设备……
回过神来之后,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然后只吐出了一个字:
“走。”
韩陈峰这会儿并不在实验室里,并且整个设备也正处在停工检修,准备进行升级的状态。
所以只好由常浩南自己来为彭觉先做介绍。
“这就是我们目前研究所用的原理验证设备了……”
几乎和昨天的情节如出一辙。
只不过,这次换成常浩南一边拍着爆轰段尽头的法兰盘,一边指出面前每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
整个发电系统说起来复杂,但表面看上去其实只由一根曲折蜿蜒的管子所构成。
跟彭觉先平常面对的、堪比蒸汽朋克的核电装置大相径庭。
他斟酌词句许久,才给出了一个情商极高的评价:
“还真是……精炼。”
常浩南自己倒是看得开,当即换成了个更直白的说法:
“目前确实是简陋了一些,主要是出于研发周期考虑,爆轰段直接在大型风洞的基础上做了缩比设计,否则不需要这么夸张的长度。”
对于风洞,彭觉先是真的不懂,只能是常浩南说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他很快略过了中间的部分,来到那部作为负载的发电通道旁边。
能够看出,虽然彭觉先表面上控制得非常好,一副“我就随便看看”的样子,但心里却是极为感兴趣的。
以至于他丝毫没在意十五分钟之前才做出过“我不懂发电机”之类的表态。
盯着瞅了一会之后,开口第一句话便是:
“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分段法拉第构型的发电机?”
常浩南一边在心里吐槽您也是演都不演了,一边点点头回答道:
“没错,同样是为了简化结构……并且法拉第原理的发电通道结构比较简单,也容易和附面层抽吸技术结合。”
实际上,这应该算是两件分别独立的事情。
发电结构是韩陈峰做出的设计,而抽吸电极则是常浩南后来才想出的思路。
只是个中细节,就没必要和彭觉先介绍太多了。
后者的注意力则已经完全集中在了眼前的设备上:
“设计图方便给我看看么?”
其实照理来说,这种要求就已经有点敏感了。
大家毕竟分属不同的研究机构,你又是本领域的专家,看完之后要是给借鉴走了,那可没处说理去。
因此在问过之后,彭觉先又赶紧补充了一句:
“不需要特别细节的,整体结构完善就可以了……”
常浩南则表示无所谓,直接示意工作人员打开了发电通道的设计方案,甚至还附带着全部计算过程。
实在不是警惕性不够,而是以他如今的江湖地位而言,如果有人敢搞这种偷成果的事情,那恐怕是不想在国内混了。
彭觉先又找人要了杯水,然后在电脑前面坐定。
一看就是大半天。
连午饭都没吃。
而当他再次抬起头的时候,早已经把原本仔细斟酌的想法扔到了脑后:
“常院士,按照您之前的说法,应该是想要在太空探索领域应用这项技术?”
常浩南一听这话,就知道对方是准备说干货了,当即点头:
“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的标准组合虽然技术成熟,但在供电能力和使用寿命上都存在缺陷,而且太空环境中也并不是总有足够的光照……长远来看,聚变能当然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此之前,仍然需要更加可行的技术,来帮助我们等到可控核聚变实现的那一天。”
“而在太空中烧开水显然是不现实的,同位素电源的发电能力又太弱,驱动一个机器人或许还可行,但不可能给一个太空设施或者基地供能,所以在确定磁流体发电的设想可行之后,我马上就想到了将其跟核能结合,设计一种直接实现热电转换的能量源……”
听到常浩南也把可控核聚变视作真正的未来,彭觉先顿时露出了找到知己的惊喜表情。
但还是忍住了进一步探讨的欲望,没有过度发散话题:
“如果是这样,那氦/氙混合工质所带来的高温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
他重新拿出常浩南给出的那张原理示意图,指着反应堆的部分解释道:
“一方面,外星球环境的温度本身就低,相对利于散热……当然如果没有大气的话情况会复杂一点,不过总归比地球上需要考虑的问题少;另一方面,反正在太空也不可能考虑更换核燃料的问题,那不如干脆把堆体和堆芯做成一体化设计,这样就可以用耐高温的金属陶瓷基体……具体来说就是以二氧化铀和三氧化二钆改性过的钨合金作为核燃料的包覆材料,在25003000K左右维持正常工作问题不大。”
“目前我能想到的主要障碍有这么几个,一是你这个核电池的运作机理和目前所有反应堆都不一样,所以堆芯的物理计算和热工计算都需要从头开始,相当于重新走一遍核电的发展历程……我在这个领域算是有一定经验,但最好是还能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进行,否则很难拿到足够多的资源,当然更主要的还是需要时间……”
“二是既然要搞空间能源,那体积必须足够紧凑,保证能作为组合式航天器,或者您刚才提到的外星基地的一个部分,并且在预计810年的运行周期结束后快速进行更换,像现在这样布满一个屋子恐怕不行……”
“三是……”
尽管被指出了一系列问题,但情况仍然比常浩南此前的预估乐观很多。
毕竟其中最主要的两个,一个可以被彭觉先解决,而另一个,则可以被他自己解决……
“体积肯定还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
常浩南非常笃定地回答道:
“验证设备之所以是这样,主要是氢氧爆轰段本身没办法做得特别小,加上需要足够长的发电通道,而核电池上是用反应堆代替爆轰段产生等离子体,至于发电机……”
他指了指图上被绘制成一个圆盘的磁流体发电机:
“这里虽然是简化过后的示意图,但我也不是乱画的。”
说完又从电脑上打开了另外一个工程文件。
上面是一个形似陀螺的东西:
“具体到应用层面,我们会把法拉第型发电机更换成霍尔原理的盘式发电机……虽然纸面体积可能没什么变化,但是单个方向的尺寸要小得多,更方便被集成在一个圆筒或者球状的空间里面……”(,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xs52”,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