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是要去崇政殿开会的,但他懒得再把上午和吕夷简他们说的话再跟赵祯重复一遍,就让吕夷简他们去和赵祯说。
反正这种东西和赵祯说不说无所谓,因为即便是吕夷简他们,也认为赵骏的改革措施,是可以推动的。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他选择的方式除了皇城司以外,都算是温和与保守的改良。
至于预备的一些激进措施,他其实没有提。
因为这些激进措施有些是他下基层自己琢磨出来,有些则是参考了后世我军在建立根据地时,采取的保守方式。
像对于家庭,依然承认半封建制度下的家长管理地位,但必须按照朝廷的法律进行,不允许私自设立公堂,不得限制宗族人身自由,妾生子享受同样的地权、继承权以及教育权。
这个策略是典型地打破古代封建制度家长制的办法,属于后世我军长征前在根据地用的保守主义策略。
他们的激进方式是摧毁封建家长制,铲除一切封建思想,生产生活完全个人化,从事什么劳动政府根据能力分配或者自己竞聘,鼓励人脱离封建血缘束缚等等。
但在晚晴民国的保守策略,放在宋代,显然是有些激进。因此赵骏并没有提及,而是打算等到范仲淹回来之后,与他进行商议。
不过打破封建家长制还是势在必行,只是赵骏研究之后认为不能在南方施行,而应该在北方推广。
因为北方宗族观念其实已经算是比较薄弱了,村子之间由于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两次大规模北方战乱,那种一村一姓的情况几乎已经很少,族老很难再起到干预作用。
而南方的宗族势力极为强大,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区,越封闭,封建家长制度就越厉害,所以先改革北方,再慢慢辐射南方是必然趋势。
反正将来南方海洋贸易更发达起来,官府只要鼓励年轻人出海,那么这种封建制度也会被强行打破,官府可以起推动作用,一切顺其自然。
除了家庭方面以外,赵骏在军事、官场制度、经济、治安、农业、基层管理上,同样有一些后世保守办法,现在的激进方式。
但暂时还没打算和吕夷简他们提,到时候和范仲淹仔细商榷之后,再进行大规模整治。
这几年赵骏和吕夷简他们做的,只是对未来大改革的预备工作。他们自己已经成立了一个官僚利益集团,将来自然也要好好利用这个集团,争取完成自己的庆历新政。
从皇宫里出来之后,马车缓缓驶向了外城的洪桥子大街,现在宋彩在那里与大保健三郎合伙开了个店铺,专门售卖日本的一些工艺品。
但其实由于宋朝对于国外进口的工艺品需求量不大,在本身手工制造业冠绝全球的情况下,除非有钱烧得慌,买点国外的新鲜玩意儿来当观赏玩具,否则实在没必要高价买这种舶来品。
所以宋彩的店铺可以说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赵骏的马车停在了店铺门口,自从他回来之后,还是跟以前一样,想来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但他一直秉承着不见客的原则,从来都不允许别人上门找他。
包括他门口附近,全都是皇城司的士兵严防死守,那些想上门送礼,攀关系走后门的人,几乎就不可能跟他见上面。
不过他主动要见的人肯定能见着,李迪之前想求见,也给他递了话,宋彩去年就通过皇城司的渠道给赵骏送了信,得知赵骏回来,今天早上又通过皇城司来询问,现在自然还是要亲自见一面。
此时店铺门口宋彩和大保健三郎一直在等着,赵骏上午就派人跟他说了,下午会过来一趟,所以一刻都不敢离开,等到马车缓缓走近之后,忙不迭上来见礼。
“知院!”
宋彩和汉人名字叫粟健的大保健三郎上前拱手行礼。
赵骏下了马车,笑着说道:“宋兄,近三年未见了,别来无恙,我看你倒是春风得意不少。”
他的目光向店铺里面扫了一眼,几个穿着有些像和服但样式又略有不同的东瀛美貌女子站在里面,恭恭敬敬地向门外的方向鞠躬。
这样的衣服赵骏在江浙时期看到过,跟当地女子穿的吴服有点类似。
事实上和服本来就是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多次来中国,加上江浙地区与日本联系紧密,以江东吴服为原型改良而成。
不过宋朝平安时代的和服也跟后世他看的和服款式也不一样,至少后面没有那个枕头。
“知院说笑了”
宋彩讪笑了一声,然后连忙躬着腰,向屋内伸出右手道:“快,里面请。”
赵骏笑了笑,步入了屋中。
店铺里几名和服女子纷纷向他欠身弯腰。
赵骏微微点头,随后跟着宋彩和粟健一路进了后院。
后院颇为宽敞,院中好像是那种后世日本的回字形院落,里面种着树和一些花草,地上铺满了鹅卵石。
但实际上这种院落依旧是汉人传过去的,大概是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南方的庭院风格。
到了宋代南方倒还有这种,不过少了许多,基本上都是园林水榭风,北方则是大花园大庭院,抛去了这种小巧精致的设计。
三个人来到正对着进入后院大门的里屋,里屋也不是汉人常见的形势,而是屋子下面用木头和砖头垒砌起来,离地面大概一尺高,依旧是魏晋传到日本的建筑模样。
屋子里头也没有准备桌椅,而是席子,席子铺在木地板上,中间有个垫子,上面放着个大火炉。旁边有三个侍女跪坐着,身边还有三个小火炉,见到人进来,就开始用火炉温水准备煮茶。
这整得花里胡哨的。
赵骏哭笑不得地说道:“这就是你从日本带回来的特色是吧。”
其它还好,关键那三个侍女长得美艳,里穿抹胸,外批纱衣,纯纯的大宋青楼女子装扮,还不时向他抛个媚眼,暗送秋波。
宋彩挤眉弄眼,低声说道:“这都是石见国的国司、郡司和地方豪族孝敬给知院的,别看她们是日本女子,其实都是地方权贵子女,学的也都是汉话,而且都是处子”
“咳咳咳咳咳”
赵骏翻了个白眼道:“本知院是正经人,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凭空污了本知院的清白吗?”
“是是是。”
宋彩连忙说道:“知院自然是正经人,只是家中连个侍女都没有,平日里也无人服侍,总归是床前冷清。若是能有几个贴已人在身边陪着,照顾一下起居,也是件极好的事情。”
“唉,罢了罢了,既是尔等一番心意,那本知院也就只能勉为其难了。”
赵骏叹道:“待会派马车送到我府上便是,家中的确只有我一人,倒也确实需要那么几个丫鬟侍女。”
随后又看向宋彩,指着他笑道:“你呀,总能给我玩点新花样出来。”
“嘿嘿嘿嘿嘿嘿。”
宋彩和粟健都露出一副大家都懂的迷之笑容。
“好了,还是先谈正事吧。”
赵骏正色道:“这次去日本的行程怎么样?”
宋彩其实在给他的书信当中有说过,但书信毕竟不详细,只是谈了一下当地一点形势和他们找到了石见银矿。
可具体情况自然还是要面谈才行。
“前年年初,在知院离开汴梁后没多久,我就与三郎正式启程,回了日本。”
宋彩说道:“三郎的家人热情地招待了我,我们在当地四处看了看,雇佣了一些农夫,在当地山里搜寻了大概四个多月,找到了那座位于深山里的银矿。”
“嗯,那看来事情还算顺利。”
赵骏点点头道:“那对于这座银矿,日本当地是如何安排的呢?”
宋彩看向粟健。
粟健就连忙说道:“回知院,我的父亲联合了本地国司、郡司以及地方望族权贵,封锁了这个消息,现在正在招募人手开采,想必已经开采出了大量的银矿石。”
“没有通知日本天皇吗?”
“没有。”
“这样不妥。”
赵骏皱眉道:“这毕竟是日本的矿石,若是没有日本朝廷的承认,恐怕会失了大义名分。这样到时候日本天皇派兵来围剿,对于伱们地方上也是个大麻烦。”
粟健苦笑道:“可是天皇已经多年没有给大宋递交国书,反而在前些年向辽国称臣纳贡,所以我们也不敢向天皇上报此事。”
日本一直是个慕强的国家,唐末时期,由于唐朝式微,所以在公元895年正式废止遣唐使。
自此之后,即便宋朝建立,日本也完全是闭关锁国,未与宋国建交。
大宋这边对于贫瘠的日本也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两个国家之间虽然只隔着东海海峡,但几乎整个南北宋时期,除了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以外,官方几乎没有任何互动。
反倒是由于辽国强盛,辽国皇帝也重视海权和路权,与周围国家交流极为频繁,陆地上把高丽纳为属国,海洋上向日本递交国书,虽然日本的回应不像唐朝时期,那么频繁的派遣唐使,但也表示向强大的辽国臣服。
“无妨,该上报还是要上报。”
赵骏说道:“到时候宋彩也无需以大宋朝廷的名义,就说是宋朝商人的名义即可。想来石见也需要大宋的冶炼锻造技术,将矿石冶炼成银两。”
“这倒是,日本虽然锻造技术也还可以,但在冶炼技术上自是比不得大宋。”
粟健连连点头。
赵骏想了想,说道:“这样,我认为这次你们回去之后,可以把银矿的出产比例重新进行划分,向日本天皇进贡部分,换取日本朝廷的支持,掌握大义名分,然后再招募武士,组建军队,防备周边各国的觊觎者。”
虽然最好的方式是把那个银矿据为己有,直接将大量银矿石海运到国内来。但从实际角度出发,还是难以做到。
霉帝可以在中东偷石油,那是人家实力到位。
宋朝别看与日本离得不远,问题是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呼啸,连蒙古几次想入侵日本,都被飓风吹得人仰马翻,想完美安全地通过海峡到达对岸还是不容易。
如果大宋想强制占领的话,要付出的成本非常大,而且辽国始终是个隐患。
日本国内也可能会掀起对抗,为了争抢他们本土的银矿,说不准日本天皇会号召全国出兵,那个时候陷入永无止境的斗争,从成本和开采上,都不划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宋朝以私人商贩贸易的名义出冶炼锻造技术,以及一定价格购买矿石的股份。
日本天皇得了好处,允许宋朝商人跟他们合作一起开采,甚至大部分银矿收益都可以留在日本国内,宋朝只需要保证一条贸易路线,能够把商品运输到石见国,换他们的银两就行。
这样就属于民间正常贸易,辽国那边也不会察觉,日本也不会有太多的抵抗情绪。
“我明白了。”
宋彩听到赵骏的话,认真说道:“明年年初,我就会带上大量的货物再次启程前往日本,到时候就按照知院说的办。”
“你们现在去日本是走什么路线?”
赵骏问。
“走的南路。”
“南路可不平静啊。”
“那也没办法。”
当时日本来唐的路线有三条:北路是经朝鲜半岛西渡黄海,至登州上岸,再由青、济、汴州达于洛阳、长安。
南路是由日本直接跨海西行,至长江口岸及苏北沿海一带登陆,入扬州、楚州,通过邗沟和通济渠继续行船,经汴州、洛阳西达长安。
还有一条南岛路,是从日本横越东海,南下明州及浙江沿海登陆,溯钱塘江或浙东运河经越州至杭州,由此经江南运河至扬州,再循邗沟、通济渠西去长安。
南岛路和南路两条线路都要经过大运河,而唐中期后,日本人来中国都是走南岛路或南路,沿大运河进入中国内地和京城。
只是这毕竟是跨海横渡,中间没有任何补给站,一旦遇到台风就非常危险。
所以据统计,从唐初到唐末,日本二百多年派的十九次遣唐使,能平安往返的几乎没有,前后沉船次数达到十二次,死难的使者数以千计。
连著名的阿倍仲麻吕都在一次归国途中遭遇海难,全船一百七十余人,只有他幸运的活下来,导致李白以为好朋友死了,作《哭晁卿衡》一诗纪念,可见当时日本与中国的渡海有多危险。
“为什么不走耽罗呢?”
赵骏又问。
“耽罗现在是高丽的属臣,他们与日本之间素来不合,自然不愿意让日本人靠近。”
宋彩回答道:“不过我们宋人倒是还好,耽罗星主也不敢得罪大宋。”
“嗯。”
赵骏沉吟之后,说道:“此次你去江浙,准备好船只,雇佣大量工匠,我允许你购置一批武器装备,包括战甲,招募一批青壮前往日本,这次我只给你两个任务。”
“请知院明示。”
宋彩忙道。
“第一,前往耽罗建立据点,招募一批人手常驻于此,建成码头、船坞。”
赵骏说道:“第二,去对马岛建立据点,跟耽罗岛一样,同样要有码头和船坞,你可以雇佣当地人帮你干活,对外就宣称是宋朝商人为了与高丽和日本通商,前来友好协作。你可以给耽罗星主还有对马岛当地权贵送一些礼物,与他们好好聊,争取买下一片土地。”
宋彩挠挠头道:“这有什么用?其实大宋与日本之间并不远,虽然危险了一些,但那是因为日本的船只不太行,我大宋的船只比日本船强得太多,除了遇到特别情况以外,大部分风雨并不能对我大宋船只造成什么威胁。”
事实上就是这样,古代日本遣唐使到唐朝来那么危险,还真就是日本船只技术不行。唐宋明时期的中国船只质量绝对是世界第一,去哪里都没什么问题,不然也不会有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这段时期没跟日本有什么贸易往来,完全就是直到明朝中后期,日本发现石见银矿和佐渡金山之前,唐宋明时期的中国统治阶级对日本一个贫瘠的小岛国不感兴趣而已。否则的话,如果早点发现这两个好地方,中日之间贸易也不会到晚明才开始。
但现在不行。
赵骏笑道:“那是因为你低估了以后的贸易量,大宋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希望与高丽日本建立起良好的商贸关系,在耽罗和对马岛通商口岸,只会对三方之间有好处,没有坏处。”
说完之后,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粟健道:“这也是为了让日本发展得更好,毕竟现在的日本,国力并不算强大,如果能够与大宋长久贸易的话,想必对于日本来说,也能改变如今积贫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