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年。
拜占庭国的皇帝朱允炆看着眼前的局势图,心中正在盘算着如何对付那些蒙古人。
“跟这些蒙古人做交易,还真是不容易啊。
居然敢跟朕要八百里的牧场,还要朕给他们提供军械。还真是穷疯了,简直就是明抢!”
朱允炆的拜占庭国现在控制了大半个小亚细亚半岛以及整个希腊,而他下一步就是消灭了盘踞在小亚细亚半岛另一半土地上的蒙古诸部与希腊北方的保加尔人。
朱允炆战略当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收服少数派的马扎尔人去消灭蒙古人占领波斯以西、高加索山脉以南的地区。
第二部分则是与巴格达联手对付西亚的几个骑士团,朱允炆获得北方摩苏尔一带的统治权。
第三部分则是着手控制保加尔人,以保卫欧洲部分的领土。
不过朱允炆头痛的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治国方针来让他统治这个国家。
这个他构想中的国家民族杂乱,不像是中原一样有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与主体文化去连结所有的民族。而他本人也是个中原人,在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根基。
朱允炆这些年一直在打听大明帝国的改革,他也效仿朱棣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鼓励技术、科学、贸易的政策。朱允炆甚至省下钱来,为拜占庭国建立了一支说得过去的海军部队。
但是朱允炆知道,这些都是不稳定的。
一旦朱允炆打了败仗,或者他的政策稍微没照顾到某一个民族、阶层。那么全国性的叛乱,将会让拜占庭国风雨飘摇。
就在朱允炆考虑要不要建立“锦衣卫”的时候,一封信送到了他的面前。
“皇帝陛下,这是东方那个强大帝国的舰队指挥官王将军(王景弘)通过巴格达方面给您送来的信件。”
“哦?王景弘给朕送信是什么道理?”
朱允炆挥挥手示意来人出去,拿起信封拆开了便读道“允炆叔父,小侄瞻基参上:
小侄闻叔父苦恼于拜占庭国志治国体制,特书信一封送叔父妙计一条不知叔父可听否?”
“朱瞻基?这小子怎地会给朕写信?”
朱允炆来了兴趣,便继续往下都道“拜占庭国乃古之罗马帝国后裔,其称我中华之大汉帝国为赛里斯国。其意为丝绸之国,不知叔父可曾闻也?
允炆叔父何不就此说法,以赛里斯皇室之名号收拢当地之人心。
如蒙古人、倾慕中华之拜占庭人、与我中华有渊源之人,皆可上其户籍为赛里斯族。
允炆叔父亦可寻治下之少数族裔,其族无完备之文化、无统一之文字亦纳入赛里斯族籍。
此赛里斯族者,编为八旗统领之。
八旗分正、镶黄、白、红、蓝,每旗设旗主统御。而旗主者,乃允炆叔父之亲信也。小侄建议,择两旗由允炆叔父亲领之。八旗者,乃战士也。不种地、不从商,为大明帝国之军户看齐。而八旗户籍者,亦由国家之供养。政治以特权,军功以从优。
而八旗者,终归乃少数族也。允炆叔父必需帮手,可择一善战、文化底蕴颇深、忠于允炆叔父之族裔另设八旗。如西化之蒙古或马扎尔人,设八旗蒙古或八旗马扎尔。
封其于边境之草原,为允炆叔父戍守边关之地。
如封马扎尔人于小罗斯(乌克兰),分马扎尔人为十部每部首领由允炆叔父册封为公。十部马扎尔人皆编马扎尔八旗,享赛里斯八旗之一切权力。而亦尽赛里斯八旗之一切义务,允炆叔父更要明确立规矩赛里斯八旗与马扎尔八旗通婚平等。
国土内剩余之各民族,分别上户籍为罗马、希腊、突厥等大民族户籍。化零为整,更便允炆叔父管理。
诚然,具体之划分允炆叔父当虑国情而定。不过必规整之允炆叔父国内数十之小民族为数个之大民族,此乃民族政策之重要也。
另说西方之宗教,更复杂于中原。
允炆叔父需立孔圣之学为赛里斯八旗之文化信仰,而其余之民族则以基督教(拜占庭国的东正教)为唯一信仰。以东正教为国教,孔圣之学为国法。此国内民心大治也,允炆叔父当重视之。
而其余之宗教,允炆叔父不可扶之亦不可禁之。禁之,则国乱矣。允炆叔父可效仿小侄之策,以科举等升官发财之手段引导国民主动向国教、国学靠拢。
允炆叔父更要注意,若允炆叔父培植如小侄建议之马扎尔八旗。则要特许其保留传统之信仰,至于其宗教之盛会允炆叔父亦要参与之。
至于文字,允炆叔父可定汉语为官方之文字。而另取诸族文字中最易学或使用最广泛之文字为第二官方文字,国内选官之考试、政令之公布、学堂之教授皆以此为准。
而赛里斯八旗,或马扎尔八旗则必学汉语汉文。
国家之诏书、国书,皆以双文而告也。
其余之民族军队,编另一军事制度。小侄取名为绿营,分骑绿营、步绿营、海绿营。
当然,允炆叔父有更好之名号亦可。
绿营者,为八旗之外民族军士编制也。
如保加尔人善骑术,则其全民参军者只可入骑绿营。与其余善骑术之民族军士混编,不可入步绿营或海绿营。
小侄之策,为防止其军种全面而反也。此策略一出,纵保加尔人反之其仅有骑兵军士而无步兵、弓弩兵等作战单位。允炆叔父欲平叛之,便也简单许多。
小侄特此提醒允炆叔父,火器之部队必须掌握于八旗之手。非八旗者,一颗火药都不许存之。
允炆叔父制度成后,可告国内之民族于国有功者可入八旗也。不过入八旗之门槛,允炆叔父需把控其尺度。不可轻易使人入八旗,亦不可无人能完成入八旗之功劳。
入八旗后,清除其原民族户籍。赐汉姓、取汉名、学汉话、书汉文、习汉俗,亦享特权!
另告知,八旗必各旗通婚或与马扎尔八旗通婚。最次者,亦要与外邦之同等贵族通婚。八旗与国内其余之民族,万万不可通婚。一旦通婚,允炆叔父赐予之特权将毫无价值。
一八旗男子娶一罗马女子,此还好说。若一八旗女子,嫁一罗马男子。其孩子是算罗马籍还是八旗籍,允炆叔父不可断也。其罗马家人,可否享八旗之特权允炆叔父亦不可断也。
不过纳妾通婚,则不限制也。
如罗马人可纳一妾,则八旗人可纳两妾。反正八旗之待遇,比高于其他之民族也。然八旗男子可纳罗马女子为妾,罗马男子切不可纳八旗女子为妾。
此乃小侄之想法,允炆叔父可自行考虑。
另,附小侄设计之八旗旗帜与八旗衣甲允炆叔父可观之。”
朱允炆还没从朱瞻基的政策中出来,便翻开朱瞻基的设计图看了起来。
八旗的旗帜基本是照后世的满洲八旗旗帜模样画的,而八旗的衣甲却不是那套熟悉的样子。
八旗帽子乃是晚清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向上翻的帽子,后面插着十厘米长的羽毛。官职越大,羽毛就越长。最长的正一品旗主,羽毛达到了二十五厘米。
而八旗的衣甲,也是西亚风格与东亚风格的杂糅。西亚的紧身衣裤与东亚圆领外衬结合,衣甲的正反面画了一些东亚风格的图案。镶旗的衣甲,便是多了一排铜钉。铜钉直径一厘米,一共十个扣在前甲上面。正旗的衣甲虽然没有铜钉,但是用同样大小的两颗金钉装饰了领口。
“朱瞻基!真是好侄子!”
朱允炆看着区区两张纸,像是看到了至宝一样的兴奋。朱允炆已经想好了,朱瞻基的这套制度他要推广出去。
如果说朱瞻基也在这里,一定会说一句话。
大清正统在西亚。
清朝的政治制度,落后归落后。但是就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与杂糅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方面来说可谓是天才般的制度。
朱瞻基是要借朱允炆的手,在拜占庭国这个东西方交界地以清朝的统治政策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
不管拜占庭国以后会如何,都会用这颗种子让中华文化生根发芽。
且拜占庭国绝佳的地理位置,也让中华文化向西的发展有了一个后盾。
“朱瞻基这小子虽说只是举例,但是对朕国内的民族分部还是颇为准确的。
赛里斯八旗的初步组成,还真得是蒙古人和朕的心腹。至于说朱瞻基提到的帮手,也必须是马扎尔人。这些马扎尔人善战,且是个人口不多但有完备文化的民族。朕若是想要寻一助力,非马扎尔人莫属了。
而其余的民族,大概也就是罗马族、希腊族、突厥族、保加尔族、格鲁吉亚族五种了。若是再细分,这国内的民族就乱了套了。
信真主的统一划成突厥族,信耶稣的除希腊地区以外统一划分罗马族。高加索地区的诸民族,统一划分成势力最大的格鲁吉亚族。
不过关于语言问题,一种第二官方语言肯定是不够用的。除了拉丁语以外,至少还要加一个突厥语才行。罗马族、希腊族、保加尔族都学拉丁语,突厥族、格鲁吉亚族都学突厥语这才是国内实情。”
朱允炆本想着以朱瞻基的提议为蓝本,他自己规划一下民族的分配问题。但是朱允炆怎么想、怎么看,朱瞻基关于民族分配的举例都是唯一解决方案。
而且不用担心这些少数民族杂糅会不顺利,在宗教与文化的引导之下杂糅政策不是问题。朱允炆选择让其余少数民族杂糅进去的五个主体民族,其文化风俗都是当地最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的。
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杂糅的时间。
朱瞻基的“八旗制度”与“民族杂糅”,必须要在一个强权政府以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期间政策不许更改,手段也不能有偏差。政策更改会造成杂糅中断,手段的不准会造成杂糅不完全或者叛乱。
所以说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朱允炆未来的国策必须要以稳重为主。
不能对外爆发过多的战争而造成国内不稳或者邦交问题,也不能一场仗都不打会让八旗或想要进入八旗的人失去上升空间。
而且打仗,不说一定要赢但也绝不可以败的太惨。
清朝的八旗制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只需要笼络好国内的唯一主体民族——汉族就可以依靠汉人为他们摆平一切国内问题。
而朱允炆,显然没有这个优势。
但朱允炆光靠自己很难完成这样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不代表他没有办法。
有一个绝对靠谱的方案,出现在了朱允炆的脑海当中。
求援。
向大明帝国求援。
朱允炆知道高产作物在大明帝国推广培植的事情,他敏锐的察觉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明帝国的人口会爆发式的增长。如此一来大明帝国海外移民的政策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朱允炆如果抓住机遇从大明帝国获取一定数量的移民就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这些真正的中华子民,才是赛里斯八旗最佳的成员。什么蒙古人、什么亲信,他们毕竟都是西方人是不值得朱允炆信任的。
这些真正的中华子民,他们带着先进的中华文化、一颗勇于冒险的心来到拜占庭国后很快就可以进行一次“降维打击”。这样朱允炆的“东方化”计划,才有了最稳定的后盾。
不过让朱允炆去求朱棣,他是拉不下来脸的。
燕系可谓是朱允炆的仇敌,他是不可能去寻求燕系皇帝的帮助。
不过朱允炆忽然间想到,既然朱瞻基给他提出了这样的意见那想必朱瞻基也一定知道他面临的问题。
朱瞻基要通过他朱允炆完成中华文化西进的道路,就必须支持他朱允炆。
朱允炆想着,或许朱瞻基会给他通过各种方式送来足够的移民也说不定呢。
虽说朱允炆不想求朱瞻基,但若是朱瞻基上杆子来送移民给他的国家他可就笑纳了。
毕竟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他朱允炆才不是王八蛋呢。
或许这才是老朱家的性格吧。
“等一下,这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
朱允炆抖了抖信纸,发现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他没有看见。
“允炆叔父在八旗制度稳定后,不如更改国号。拜占庭之国号,乃西方化之国号不适合于叔父这种中华裔皇帝。
允炆叔父乃大明帝国之皇室,亦是大明帝国曾经之皇帝。可取明月有清风之意,取国号为清。明月在东照耀九州,清风在西送明月之光辉于西方之土地。
大清,合适也。”
谁说穿越不能用清朝的制度来着?
咱大明帝国自己不用,送去国外推广还不行吗?
清朝的不少制度,在中华文化当中或许落后。但是在这个时代的西方,那可是最先进的制度呢。
而且朱瞻基的改革,也借鉴了一些清朝的蒙古政策与军机处制度来完成民族统一和中央集权。
只要不在国内搞八旗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那就是没问题的。
清朝的其他制度不好说,毕竟时代不同看问题的眼光也不同。
但是八旗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绝对可以统一论调。这俩制度对于中华文明来说,一定是落后的。
还有文字狱,这也不是啥好政策。
其余的如蒙古划旗、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倒是可以有限度的根据国情来效仿。
总之一句话,清朝制度的落后绝对不能效仿。但是其在对于文官集团的手段和中央集权的套路上,可以有限度的学习一些。
“大清!大清!不错,大清这个名字真好!”
朱允炆心中已经选择了“大清”这个国号,他要把拜占庭国变成大清帝国。
“君士坦丁堡也要改名字,不过朕还没想好。
对了,看看朱瞻基写没写什么合适的名字?”
朱允炆将那张字条翻过来,之间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大字。
盛京。
漂亮。
拜占庭国在“大清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朱瞻在写完这封信后,李蕙玉问了一句让朱瞻基无语的话“郎君这种政治制度堪称天才,为何咱大明帝国不用呢?”
“蕙玉我跟你说,这套制度谁爱用谁用。但是大明帝国绝对不能用,用了就是个灭国。
八旗制度鼓励战争,看似能够让国家拥有一批职业战士是个不错的政治制度。
但是当八旗所在的国家进入平稳状态后,八旗制度的弊端便显现出来了。
八旗战士享受着特权,他们会非常厌恶打生打死的战争。创业时期还好,毕竟上战场博个封妻荫子是不亏的。但是守成时期,八旗战士绝对会避战、畏战!
这样一来一个战士集团,就将会变为国家的蛀虫!
而且八旗战士作为特权阶级,为了统治国家他们会尽可能的进行愚民政策。只有大多数的国民愚昧无知,才方便他们骑在头上作威作福。”
“那郎君为何还要给建文推荐这套制度?”
“我不都说了,这套制度在守成时期堪称反面教科书。但是在创业时期,绝对是正面教科书。
允炆叔父的国家地处四战之地,以战争为主的创业期短不了。他的国家使用八旗制度,会发挥出八旗制度最长的优势期。而我就是要用他们的优势期,在西方扎下中华文化的根。
如此来说,蕙玉你可明白了?”
“就是说谁敢在大明帝国用这套制度,当场就砍了他。
但是谁要在别国用这套制度,一定要支持他!”
“对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