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坐在一个简易的篷子下面,因为物资的短缺朱瞻基把他的帐篷都送给了中原子民当着临盆妇女的休息场所。毕竟这些母亲,才是当下最需要保护的人。
朱瞻基一边吃着水煮野菜与粗粮面饼,一边看着泉山镇的残垣断壁发出一阵阵叹息声来。
陈天术、崔洛晴等人见朱瞻基如此的随性,不由得感到惊讶。
“洛晴兄你看这位太孙殿下,怎么感觉跟想象当中的贵人不太一样呢?”
“当时我见过几个国朝宗室的子弟,一个个不说每天吃山珍海味却也是有荤有素。每个人身上穿的,也都是绫罗绸缎、锦衣玉袍。怎么这位太孙殿下,反倒是跟咱们同吃一样的吃食呢?”
“你俩嘀咕什么呢,赶紧过来吃饭。吃完饭之后立刻出发,一日之内必须扫荡完这片平原。”
朱瞻基没有听见陈天术与崔洛晴之间的对话,不过旁边正在啃酱菜团子的朱瞻壑却是听见了。
“你俩也不用惊奇,我大哥这人本身就不是那种讲究排场的性子。每顿饭只要能吃饱就行,根本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
朱瞻壑一边说一边看了朱瞻基一眼,眼神中都是骄傲的神色。
“老二你把嘴给我闭上,赶紧吃你的菜团子不许多说话!”
朱瞻基横了朱瞻壑一眼,然后往朱瞻壑手中塞了一块肉干说道“这是风干牛肉条,看你这几天也没怎么吃好的就给你吃吧。”
“别别别,这不是蕙玉姐儿之前给大哥你做的么。臣弟吃了这不像话,还是大哥你自己留着吧。
对了,臣弟看大哥每次出来打仗都带着蕙玉姐儿。怎地此番却把人家留在了岷里府,是怕蕙玉姐儿有危险吗?”
“当然不是,蕙玉她大风大浪都见过了害怕这种小浪小花的?
蒙古铁骑和乌斯藏叛军她都能镇定自若的面对,区区南洋土著叛军在她眼里什么也不是。
而且我也没把她留在岷里府,这小丫头自己带着一千人往背面追击吕宋国逃走的王室成员去了。”
朱瞻壑:?
“一个女子,带着一千个南洋中原子民去追吕宋国王室了?”
朱瞻壑显然是被惊讶到了,他无法想象李蕙玉一个女子居然能够号令一群男子听她的话。
“不是,蕙玉带的是水师的正规军。”
朱瞻壑:!?
要是南洋中原子民们组成的民兵听从李蕙玉的调遣,朱瞻壑还是稍微可以接受的。不过李蕙玉带的是大明帝国的正规军,这就让朱瞻壑无法接受了。
那帮子正规军都是眼高于顶的角色,骄兵悍将们连不认识的将军都不一定能服从。更别说一个女子,一个内宫的女子去统率他们了。
现在的明军还不是正统朝以后的明军,现在的明军从上到下还是很有傲气的。
别说文官、宦官要是作为监军不能指挥他们,就连空降来的勋贵武将也不一定能被他们信服。
“嘿嘿,蕙玉还是很有手段的。就连我的亲军,都对她佩服的不得了。区区一帮子水师,还能在蕙玉面前反了天不成?”
朱瞻基美美的喝了口野菜汤,一副酒足饭饱的模样拍了拍圆溜溜的肚子。
“吃好喝好,咱们该干活了!
老二你亲自率军去清扫这片平原与旁边的山丘,一定要确保没有一支叛军能威胁泉山镇的安全。”
“那大哥你要干什么去?”
朱瞻壑不解,他认为打仗这种头等大事应该由朱瞻基亲自统领。
“我?我就留在泉山镇组织重建工作,这件事情要比打仗还重要呢。”
“大哥您可别跟臣弟开玩笑了,这善后怎么可能要比平叛还重要?”
朱瞻壑的脸上写满了不信,甚至说朱瞻壑怀疑朱瞻基有什么阴谋没告诉他。
“等叛乱平定之后,南洋大都司一建立你就知道善后要比平叛本身重要的多了。”
“南洋大都司?”
不光是朱瞻壑懵圈了,就连陈天术与崔洛晴二人也都是不可置信的看着朱瞻基。
“诶呀,好像说漏嘴了!”朱瞻基不好意思的呵呵一笑,却又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继续说道“不过也不用瞒着你们,到时候你们也都要在南洋大都司担任要职呢。”
朱瞻基掏出一张地图,摆在地上叫陈天术与崔洛晴前来观看。
陈天术凑近一瞧,之间上面花花绿绿的与现在南洋地区的局势大不一样。
除了梁道明的苏门答腊国、苏禄国、渤泥国、爪哇国、彭亨国、暹罗国、真腊国、占城国、缅甸国、安南国之外,剩下的地方全都被标上了都司的字样。
而且安南国还少了河内的领土,只剩下了南边的一半国土而已。
陈天术再仔细一看,剩下的地方还分成了六块。
安南都司(辖区为越南北部),治所河内府。
淡溪都司(辖区为马来西亚的半岛地区与苏门答腊岛北部),治所狮城府(新加坡)。
兰芳都司(辖区为加里曼丹岛南部与苏拉威西岛),治所辰州府(马辰)。
吕宋都司(辖区为菲律宾北部),治所岷里府(马尼拉)。
苏兰都司(辖区为菲律宾南部),治所沃州府(达沃)。
新岛都司(辖区为新几内亚岛),治所查亚府(查亚普拉)。
六个都司,全部归属于南洋大都司管辖(治所辰州府)。
而剩下的十个国家,要么是因为当地中原子民的占比不够直接管辖要么就是因为当地有着统一且顺从于大明帝国的政权。大明帝国不方便在这些地方设置府县,也就形成了这个十国六都司的南洋计划。
“也就是说国朝准备直接统治南洋地区,我们这些中原子民也不再是海外游子了?”
“当然,你们马上就都是大明帝国真正的臣民了。
以后不需要再面对着异乡而惦念故土了,因为你们脚下的土地将会成为你们新的故乡。你们也不必再为战争所困扰,因为你们将会生活在大明帝国的庇佑之下!”
朱瞻基面带微笑,用最温暖的语气对陈天术等人说出了这番话。
“当然了,你们也将要缴纳大明帝国法律中所规定的赋税。也要按照大明帝国的规矩参军服役,或者进行科举考试在大明帝国的任何地方当官呢。”
朱瞻壑又补充了一句,他要给这些中原子民们打好提前量。
“这是自然没问题的,身为国朝子民为国戍守边疆本就是分内之事。
只要能够回归于大明帝国的怀抱之中、只要能够享受到故乡的温暖,我们当尽力而为!”
陈天术眼中噙着泪花,言语间都是难以抑制的慷慨之情。
“现在咱们在南洋地区也投入了五万多军士了,这些人足够平叛但是冲见你南洋地区的秩序却是少了点。”
朱瞻壑打断了陈天术抒发情感的发言,抛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这个完全不用担心,过两天下西洋船队的主力就要从波斯归国了。还有山东那边的预备舰队也随时准备出发,这两支舰队足足有三百二十条大小船只、两万一千名精锐水手、五百四十门各式火炮肯定能够打击一切反抗势力了。
再者说了,府军后卫与崇明卫等的第二批赴南洋军队也已经在路上了。这可是足足十二个军卫,六万人的大军怎地不能收服南洋地区呢?”
朱瞻基给陈天术等人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了大明帝国全力支持还怕不能完成南洋计划?
只要南洋计划顺利的实施了,那他们这些身处于南洋的中原子民们就真的翻身做主了。
不得不说朱棣的大手笔让人感到心服口服,这样的战略眼光与魄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朱瞻基也只是因为穿越占了思想上与技术上的便宜,这才能在朱棣面前蹦跶两下。而如果是一个纯粹的大明帝国臣子,根本不能入了朱棣的法眼。
尤其是朱瞻基穿越之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让朱棣有钱、有粮、有人、有技术、有野心了。
朱棣这种不安分的皇帝,怎么可能看着府库里的白银就静静的呆在那里呢?
当然是要花出去招募军士......准备打仗了。
朱棣也怎么可能看着新研制的火药技术去制造烟花呢?
当然是要去铸造火枪、火炮......准备打仗了。
朱棣更怎么可能看着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扔掉呢?
当然是要充作军粮......准备打仗了。
既然都已经打仗了,那不搞两块土地来是不是也说不过去了?
总之,大明帝国在朱棣的带领之下正式走向了开疆拓土之路。
“还好没着急组织改良占城稻与钢铁技术,这要不然现在都打到西洋去了!”
朱瞻基在心中后怕似的嘀咕了一句,他是真的担心朱棣有高产水稻与量产精钢之后敢不顾扩张规律的打到欧洲去。
新占领的土地不消化、老区的本土不改革,这样的疯狂扩张就只能自食其果。
元帝国的崩溃就证明了这一点。
朱瞻基也理解了朱高炽心中的担忧,他这个仁厚的父亲并不反对扩张但是反对违背规律的扩张。
朱高炽本身并不是一个迂腐之人,他反对战争是因为会消耗国力、让百姓的生命受到威胁。
而一旦战争会让空虚的国库充实过来、战死的子民会为子孙后代打下生存的土地,朱高炽就不再反对战争了。
不过朱棣现在是上头了,他已经不顾战争的基本规律的进行扩张了。
“老二你看南洋这边的战争,需要几年才能彻底结束?”
朱瞻基打发走了陈天术二人,而后用一副神秘兮兮的表情问了朱瞻壑一句。
“大概一年左右吧,相信以国朝军队的战斗力再辅以南洋中原子民们的配合会更快结束战争的。”
朱瞻壑不解的回答,他感觉朱瞻基这话是不明所以的。
“这你就天真了,信不信大哥的话这仗至少三年打底五年封顶?”
“不应该吧,如果说南洋诸国能够跟咱们大明帝国打这么长时间那他们也不至于一个多月就丢了吕宋岛啊!”
“不应该?你小子只是看到了表象而已。
大父的扩张计划太快了,现在打下南洋地区根本没有精力去管理。
辽东、草原、乌斯藏、西南、哈密地区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建设,没有多余的读书人来南洋做官、没有多余的军士来南洋戍守。
咱们只能靠下西洋船队与南洋地区的中原子民们统治这里,而一旦大明帝国的主要力量撤回国内之后肯定会引起新一轮的叛乱。”
“那这可如何是好?
若是南洋地区再度叛乱,大父肯定会进一步征兵筹粮出来打仗的。”
“所以说大父的扩张节奏不对,应该等到辽东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内地人口再增多一点有足够的移民之后再向南洋进军。
现在光打下来土地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与移民投入过来,还不如不打呢。
不过也好在南洋地区有一百多万的中原子民,他们足够大明帝国统治南洋地区了。”
“听大哥的意思,是有什么办法来避免接下来的二次叛乱了?”
“其一就是借助其他附属国来南洋维护统治了,其二就是进行少量的移民来充实南洋地区。”
朱瞻基想起朱棣利用东洋诸国提供原材料与民夫的办法,也准备用一下其他国家来帮助大明帝国维护南洋地区。
“比如西洋的锡兰国、东洋的朝鲜国、琉球国、日本国,雇佣这些国家出兵帮忙看管南洋地区。
只需要雇佣他们三年,大明帝国就可以从国内建设当中抽出精力来建设南洋地区了。
至于说这三年之内的军费,就从南洋地区的税赋来出就行。
而移民也不是说简单的将汉人移民过来,而是要以利益引诱西南、乌斯藏、辽东等地的民族向南洋移民。
比如说可以让一个乌斯藏奴隶在南洋分十亩的土地、全套的生产工具与房屋,用利益引诱他自愿报名来南洋。而这乌斯藏奴隶一旦到达南洋,立刻让他学汉话、入汉籍、着汉服。
这个乌斯藏奴隶在乌斯藏可能不愿意与汉人多交流,但是来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洋绝对会主动向汉人靠拢的。
而要让那个乌斯藏奴隶的领主放人,也可以用南洋地区的特产回报引诱之。
估计辽东、乌斯藏、西南这些地方,足够提供十万多诸民族的移民进入南洋。
这些本就骁勇善战的移民一旦跟汉人融合之后,绝对是稳定南洋统治的最佳选择。
而且迁移这些人,也可以削弱当地诸族领主的实力。日后大明帝国肯定是要在本土全面实行府县制的,现在就暗中削弱他们很合适。”
朱瞻基这哪里是担心南洋地区的叛乱与朱棣的扩张节奏之问题,这分明就是借口要对本土的领主们出手了嘛。
怕朱瞻壑不认同他的想法,就提前灌输一下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