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
还有新一代通用3D打印模块,这是参考了当初诺斯特文明恒星发动机自律系统的修复功能全新设计的。可以实现3纳米精度的百万种工业零件和工业成品的打印,支持数万种从金属到化合物的各类原材料,是原来3D打印模块的百倍性能。如果说原来的设备可以叫通用型3D打印模块,那么现在的设备完全可以称呼为万能工厂了。可以这样说就算人类失去全部的现代化设备只要拥有这一个万能工厂,人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有可能重新打造出一整套自己的工业体系出来。
像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新一代基因改造计划和新一代母舰飞船方案。
新一代基因改造计划,这是一个基因优化方案,人类新发现了两组提升智力的基因组合,这两个组合都具有可遗传性和稳定性。这是基因优化必备方案的必备条件,如果一组基因虽然可以达到提升人类身体某些素质的作用,但是却无法遗传给下一代,那么这样的基因是无法在人类群体中形成优势的,它会在时间长河中丢失。很多人类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天才人物就有可能拥有这样的基因,他们自身聪明无比,但是他们的后代却往往平庸无奇。
还有就是稳定性,如果一个基因组不够稳定,那么它就很容易发生突变,在遗传给下一代时甚至就在改造这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它就会出现突变,导致它的作用减弱或者失效,甚至发生反效果。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贸然使用这样的基因组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某一代基因改造人都十分聪明,但是他们的下一代或者往后的某一代人集体都是白痴傻子,这对于人类这样需要依靠繁殖来进行文明延续的种族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
这样的基因优化几乎在过去太阳系时代就进行过好几次,而这一次的基因优化计划主要针对于人类智商这一块。很明显,在昆仑舰队遭遇到的这3个外星种族中,有2个种族都在某些科技方面远超人类。这为人类带来了压迫感,如果遇到的是超越人类文明的科技实力,又不友好的外星文明呢?在战争中一点点的技术优势可能带来的就是颠覆性的战争结果。所以人类需要变得更聪明以便在科技研发中获得更多的突破。
而新一代母舰飞船方案则是人类自己在150年星际航行中重新总结经验全新设计的。
新一代母舰飞船方案不同于现在昆仑山舰队的龙骨舱相互组合再连接二三级单元这种搭积木方式的可拆解组合式飞船。它就是一整艘超巨型飞船不可拆解。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人类原来的飞船设计思路,之所以设计成可拆解组合这种模式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这种各个模块相对独立的组合式飞船相对来说建造难度低,容易批量化生产,这对于当时着急将全人类打包带走逃离太阳系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第二这种模式在日后的航行中,某个模块出现故障甚至损坏,可以快速的将上面的人员撤离并抛弃掉这个模块,并且一个模块的损坏并不会影响到整个飞船集合。第三就是受限于但是人类的材料技术和推进器技术,过于巨大的飞行器十分考验一个文明的材料技术和推进器技术,我们都知道宇宙中一切物体也包括飞船都受到引力的影响,巨大质量的飞船在靠近星球时受到的影响更,洛希极限更远,这对当时急需要快速采集资源建造飞船的人类来说无疑增加了工程难度,更何况超大型飞船还要受到自身引力的影响如果材料技术不过关甚至有可能自己的重力就会让这个飞船自己损坏。
而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人类在长期的星际航行中发现,虽然之前的可拆解组合式飞船结构拥有诸多优点,但是也面临许多缺点。首先就是整个飞船空间太小。哪怕是几十万吨级的龙骨舱单元听起来很大,实际上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太小了。要想长期维持一个物种的健康状态,一定要模拟其在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哪怕现代人类经历过很多次基因调整让自身肉体比地球时代更适合在各种环境下生存。但是长期压抑的空间和低重力环境都还是会对人类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类会变得更加脆弱,骨密度会降低,身体会在低重力下变得纤细而高挑,这是物种适应环境的一种身体变化。过小的空间很难模拟出与地球相似的环境,哪怕是用飞船自身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来模拟重力也很难达到理想的重力效果,特别是组合类飞船的模拟重力还要考虑到各级单元接口的受力问题,这让飞船的维护变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
其次就是小型的飞船其实抗风险能力也很有限,在空旷的星际航行间还好,毕竟物质非常稀少。但是一旦进入恒星系问题就出现了,恒星系中特别是外围空间中存在着大量原始星云残骸聚合而成的碎冰和小型陨石。比如原来太阳系的奥尔特星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着太阳系。像这样的星云中算上比较大的彗星组织都能有上千亿颗的数量。当飞船进入恒星系的时候必须要穿越这样的星云,很容易与这里的各种碎冰和小型陨石发生撞击,要知道飞船在宇宙中航行的速度最高能达到10的光速。这种高速下与陨石和碎冰发生撞击所产生的动能有多大那简直不敢想象,小型飞船在这种时候因为装甲太薄就十分危险,一不小心撞击到了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