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过国外其他互联网即时通讯服务商的新注册用户数量指标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注册用户增长过快,是对免费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见于此,腾讯才开始对注册用户的数量有所限制,把每天的放号量控制在10万左右……腾讯公司开辟诸如手机注册和拨打声讯台注册服务,是为了给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一个可行的渠道。”
腾讯的公开信发布两天后被《精品购物指南》全文刊出。
腾讯技术团队不是不清楚嘉盛qq的注册流程,但确实忽略了嘉盛qq隐藏在更“看上去有趣一点”的注册过程背后藏着的技术优势,只看腾讯oq会被大量的刷注册,就理所当然地以为嘉盛qq也会面临如此问题。
在不清楚嘉盛qq的反注册作弊的实际情况下,甚至有人乐观地认为限制免费注册渠道,把黄牛逼去消耗嘉盛qq的资源也不错。
没过多久,网上就出现了对腾讯限制免费注册渠道的解析贴,有理有据,分析得头头是道。
陆道升亲自攒的文章,还找了林筱笑帮他润色,相当于做了个换皮,让人没法看出是他的手笔。
紧接着,口诛笔伐的腾讯的帖子开始出现了。
在网络上,身在网线之后没有那么多限制,很多人的脾气一点都不小。
对腾讯来说,限制免费注册渠道不过是一天不用就能完成小事。
但对许许多多的网民来说,是连续试了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挫败与沮丧,难以抑制的怒火,还有对腾讯的亲切问候。
当一篇有理有据指责腾讯限制了oq号免费注册渠道的帖子出现后,罪魁祸首被找到了,积压的愤怒找到了泄洪口。
让陆道升没想到的是,居然还真有一篇《腾讯oq,你做得太绝了!》的帖子出现了,还被转载到各个网站和论坛,内容和前世的那篇《腾讯qq,你做得太绝了!》相差不大,间接给自己省了不少事。
帖子里愤怒地指责腾讯这么做是一种唯利是图欺骗用户的恶行,警告腾讯再不收手,大家就会转投嘉盛qq,号召大家一起抵制抗议腾讯这种变相收费的行为。
“这可能会使即时通讯软件在收费的路上走得更远,可能在将来你不论使用哪个即时通讯软件,登陆即要付一定的使用费,发送一条信息又要收费。
在腾讯的带动下,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资本都是逐利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资本怎么会放过从用户身上剥夺利润的机会。”
在2000年前后,社会主流媒体的媒介根本不是互联网,而是传统纸媒。
网上对腾讯的口诛笔伐虽然看着热烈,实际上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有限,腾讯并没有感到多少压力。
内部讨论中,小马哥还是强调:“我们的前景并不确定。腾讯不会被骂死,但是肯定会因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失血致死。”
变化发生在网上爆发对腾讯的密集指责后的几天。
《精品购物指南》以几乎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邮箱收费风波未平,腾讯上演火中取栗》一文。
“也许是现在的网站都太急于盈利了,腾讯公司竟然打起了注册的主意,对页面注册进行了限制,想把人们都推到用手机花钱注册的路上去。
但是腾讯太高估了自己,也太高估了他的用户。看电子信箱注册收费有了风声,结果却成了火中取栗。”
记者以亲身体验写道:“记者在早、午、晚、夜四个时段各花了20分钟从页面注册,但是全部失败。
因此,有理由怀疑,腾讯公司已经在服务器上对页面注册进行了全面的限制,要想申请新的qq号码,只能花钱用手机注册或者是打168声讯电话。”
“限制还不止如此,除了限制注册,还限制用户加入好友的数量。
以前,好友名单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但是最近好友名单里只能保留200人了。
所以,如果你的好友多,你就只能申请新号码,申请新号码就要再付费,名单满了,再申请、再付费,如此循环往复,腾讯公司的收入可真是源源不断了。
有人讥讽道,腾讯公司还真大方,每个名单给200个名额,如果变成20个,收入岂不是更多!”
前世,正是《精品购物指南》推出了一篇批评腾讯变相进行注册收费的文章,把腾讯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遭到了数不清的口诛笔伐。
只不过,前世的标题是《要学邮箱注册收费,腾讯上演东施效颦》。
2000年年中,263首都在线不声不响地发起了一项在线调查:“如果收取很低的费用,您是否愿意使用建立在更先进技术平台上的263收费邮件系统?”
虽然事先未经任何声张,却引起了互联网界地震般的反响。
大量网站群起响应发声,一股尝试收费的浪潮席卷而来。甚至有人认为所有互联网业务的赢利模式将从此发生改变。
放现在肯定是不会有人觉得邮箱收费是个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你只管收费,我保证不用。淡定得很。
可能是二十年前经验比较少,当时吹风邮箱收费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后,21,163邮箱、新浪邮箱等主流电子邮件服务商纷纷开始尝试收费。
前世《精品购物指南》批评腾讯变相收取注册费用时,时间已经是2001年8月,多数邮箱服务商都已经进行了收费尝试,腾讯的收费是后来者,所以有“东施效颦”一说。
这一世在陆道升的威胁之下,腾讯早早地祭出了注册变相收费这一招,但此时邮箱的收费实践大部分都还未发生,所以标题就用了风波未平火中取栗的字眼。
《精品购物指南》是当时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消费类周报,1999年即进入全国报业广告十强之列,其后更是发展成中国本土经营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时尚媒体品牌。
被《精品购物指南》大篇幅报道后,腾讯顿时陷入了公关危机。
借鉴前世报道中老员工的回忆讲就是:“从来没有那么多记者打电话来,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应付,电话铃声响了,谁也不愿去接。”
腾讯五虎之一,法律专业出身的陈一丹临危受命,撰写了之前提到的那篇内容和前世很接近,且和前世一样很快被《精品购物指南》全文刊出的公开信,为腾讯的举措进行辩护。
只是这封公开信并未对平息网友的怒火起到什么作用。
很多网友拿海外的即时通讯软件即使用户数量多了也没见收费来对比,表示公开信中的说法站不住脚。
也有网友表示已经容忍了腾讯弹出式广告条和窗口闪烁的广告,现在又用这种暗搓搓的做法来增加收入,实在是膈应人……
海外其他的即时通讯软件能不采取收费措施,其实不太好类比,背后还是有不同的,比如每日新增注册数没那么夸张,也没有什么资金紧,国外没什么人刷注册等等。
另外腾讯现有的广告也挣不到什么钱。参考前世很长一段时间里,腾讯qq用户被认为是“三低”群体,即低龄低学历低收入,广告商不仅不愿意投广告,给的价钱也很低,据说同样的广告在腾讯投放商只肯支付门户网站1/25的费用。
但不管理由有多少,不满情绪上来了是没多少人和你慢慢掰扯的,公开信的口吻也过于……算是公事公办吧,没起到什么平复作用。
还不擅长和媒体打交道的小马哥见都解释了还舆情汹涌,也不知所措,只得先沉默起来,拒绝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千里之外看戏的陆道升心情有些复杂,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