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称心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杜荷他爹

类别: 历史 | 两晋隋唐 | 大唐称心 | 苦瓜炒蛋花   作者:苦瓜炒蛋花  书名:大唐称心  更新时间:2021-05-25
 
好不容易来一趟长安,罗逸倒是被杜荷给请去了家中。

尤其是杜荷与城阳公主是一对恩爱夫妻,这驸马府都感觉二人是不分彼此。

而城阳公主也是问起姐姐长乐的事,罗逸也是说起好着呢。也是让城阳公主笑得是有些暧昧。显然姐妹二人里平素也没少说些体己话。

至于杜荷,罗逸觉得这与他年纪相当的家伙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

原因很简单,除了即将到来的战事,还有就是对于李承乾最近的改变有些忧心。

不过如今罗逸在这里,显然杜荷也暂时抛弃了一些自己的负面情绪。

而二人聊着的时候,罗逸先是说起了杜荷的哥哥杜构,再说起了他的父亲,一代名相杜如晦。

罗逸可以看得出杜荷对于自己的父亲言语间都是崇拜之情。

这点罗逸也觉得合理,房谋杜断的水平,大家都晓得的。

但是说起杜如晦,其实在罗逸看来,他的早死对于大唐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哪怕四十六岁的年龄在古代不算英年早逝了。

杜如晦和房玄龄的经历比较相似,两个人都出身于官宦世家,在隋朝都曾经担任过低级官职。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经非常看好两个人的才能和前途。

高孝基给予杜如晦的评价是:“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你很有应变事务的才能,应当是栋梁之才,希望你能保持美好的德行。

可是即使深得当时吏部侍郎的赏识,杜如晦在隋朝仍然没有得到重用。在经过13年的预备官员经历之后,他才得到一个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县尉的官职。

不知道受到这样的任命,当时已经33岁的杜如晦是什么样的心情。他的祖上世代为官,祖父杜徽曾经官至怀州长史,父亲杜吒曾经担任昌州长史,到了他这儿,虽然有着被人称道的才能和品行,却只是得到这样低微的一个官职。

尽管史书上并没有关于杜如晦此时心情的记载,但是“弃官而回”四个字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在长达十余年的预备官员生涯中,想必杜如晦对当时朝政、上下官员作风已经有了极其清醒的认识,所以担任滏阳县尉职务不久,他就弃官不做,又回到了长安城中。

很快,秦王李世民平定长安,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杜如晦来到秦王府,李世民任命他为法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对他的才能和见识非常欣赏。

他和房玄龄一样,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

但是其声望在罗逸看来同样给他带来了危险。

李世民早在当秦王的时候就以爱惜人才著称,他在秦王府设立了弘文馆,以吸引和培养天下名士英才。这些文人可以和李世民共商国策,赋诗作文,为当时的政坛和文坛都带来了新气象,其中尤以“十八学士”最为著名。在这十八个人中,杜如晦虽然年轻,却因为才高学广居于十八学士之首,房玄龄也排在他后面,位居第二。

随着李世民平定叛乱的战功越来越大,唐高祖李渊给他的官职也越来越高,包括三公之一的司徒、相当于宰相的尚书令和中书令。当他的军功实在太高而无可再封的时候,李渊索性自创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授予了他,待遇远远超过当时其他诸位王子,地位仅次于皇帝自己和太子李建成。

官高权重,幕府之中又有多位谋臣为他出谋划策,李世民自然而然就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防范之心。

既然有了防范之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削弱李世民的支持力量。于是李建成上书李渊,请求将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派到外地去做官,没有朝廷的命令不得回京。

李渊身为开国皇帝,一点儿都不缺少对各方势力的思虑与权衡,他马上准奏,不仅勒令房玄龄和杜如晦离开秦王府,没有朝廷诏令不得回京,同时还下令将秦王府里李世民的其他得力干将调离京城。

之前李世民有诸多谋士武将,如同猛虎添翼,现在皇帝和太子的这一番举动,就好比去掉他的左膀右臂一般。

才能和功勋已经到达天策上将之位的李世民,又怎么会甘心屈居于他人之下呢?哪怕这个人是他的亲哥哥。

一场更大的谋划正在酝酿之中。

这场谋划想来不必多说,正是那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六月,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傍晚时分天气仍然酷热难当,空气中一丝风都没有。

长安城中的一座府邸之前,连同大红灯笼都笼罩在神秘的沉静之中。门口的卫兵身板挺得笔直,如同雕塑一般,就连他们紧紧握住武器的手,在夏日的酷热里也好像没有多少热度,有的只是钢铁般的力量与冷峻。

两乘小轿的轿帘紧闭,像飞一般地来到府门前。卫兵刚要上前盘问,只见府里的管家已经小跑着来到门前:“秦王请的道长来了没有,如果来了赶紧请他们进去,秦王正等得着急!”

他的话音刚落,只见府前的轿子轿帘一挑,两个道士模样的人分别从轿中走了出来,卫兵一见,连忙摆摆手,让管家带着两位道士进去了。

这两位道士正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在此次进府之前,他们已经收到长孙无忌传达的秦王诏请,两个人经过一番考虑,最终还是以性命之忧拒绝了秦王的邀约。

此时秦王身边剩下的得力人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不过遇到事情,这两个人常常你一言我一语,始终不能让李世民拿定主意。李世民正是迫切需要心腹帮他决策的时候,偏偏自己最器重的两位谋士却迟迟不能前来。

秦王思量再三,最终无奈地拔下自己的佩刀递给尉迟敬德:“你再去请他们,如果他们还是不来,杀!”

见到尉迟敬德后,房杜二人才确定了秦王此次的决心,于是装扮成道士模样来到秦王府。

两个人在秦王府刚刚坐定,从另一道府门进来的尉迟敬德也赶到了。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这些秦王的重要幕僚此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更清楚当前的局势,于是由长孙无忌率先把情况讲述了一遍。

当前他们面临的局势就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意图在为李世民饯行时动手,彻底除掉他们的心腹大患。

尉迟敬德直人快语,听长孙无忌讲完这些之后,就把太子李建成如何派人给他送重礼、想要拉拢他的事说了一遍。

“现在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咱们如果不先发制人,恐怕会遭了别人的毒手!”尉迟恭的语气极为迫切,他之前和齐王多有龃龉,如果李世民遭人毒手,他势必也不能逃脱。

长孙无忌支持尉迟敬德,可是最重要的人物李世民却不置可否,他只是把问询的目光看向了房玄龄和杜如晦。

这个时候站出来的还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越是到紧急的事情上,房玄龄却偏偏越稳重。此刻他紧锁双眉,过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声音仍然是以往的不慌不忙,慢条斯理。

像以往一样,房玄龄把李世民对兄弟情分的顾虑、率先采取行动将会产生的后果,以及如果不采取行动将面临的局面、秦王将面临的命运、将会受波及的秦王府幕僚等形势分析了个透彻,无一遗漏。

李世民、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听得连连点头。但是,一直说到最后,房玄龄仍然没有说出到底采用什么具体解决办法。

李世民深知房玄龄在这种场合下的特点,于是把目光投向杜如晦。

他一直最为倚重的“房谋杜断”,在房玄龄充分分析形势、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之后,最后做出决断、一锤定音的常常是杜如晦。

缺一不可。

这也是在需要做重大决策时,他必须要两个人同时到场的原因。

“秦王,此时已是大家的生死关头,只能进不能退!”杜如晦目光坚定地看着李世民,又向在场的人一一看去。

“我们先发制人?”李世民沉思半晌,终于说道。

杜如晦神情凝重地点点头:“玄武门是最为紧要的位置,王爷已经联络好的人,现在可以启用了!”

杜如晦的几句话刚说完,尉迟敬德已经开始摩拳擦掌。

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他所期待的胜利,跟随他起事的谋臣武将都各自得到了升职和封赏:长孙无忌与杜如晦擢升为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升为右庶子,尉迟恭晋升为左卫率。

李世民即位之后,杜如晦担任兵部尚书,封蔡国公。628年,杜如晦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629年升任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当时的典章制度都出自他们二人之手。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的命运如此相似:同样出身于官宦世家,同样得到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的赏识,在隋朝却又都没有得到重用;都是来到李世民府中才有了用武之地,不断建功立业,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霸业,李世民时代的“贞观之治”,两个人功不可没。

甚至两个人的儿子命运都近乎一致,这点罗逸也说过,历史上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娶了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娶了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阳公主。两个人都当了驸马,最后又都因为谋反罪被诛。

唯一不同的是,房玄龄一直活到70岁高龄,杜如晦则于630年病逝,终年46岁。

可以说老杜比起小杜实在是厉害太多了,就是如今的杜荷,在罗逸看来其实是差了些水准。

至少他历史上确实出了昏招,怂恿李承乾造李二的反。

让罗逸很不爽的自然是有历史发明家称,“房谋杜断”主要指房杜两个人出主意帮李世民夺嫡。

房谋杜断,所谋、所断的,不排除有夺嫡内容,但主要应该指军事谋略。

第一点,李世民说了,房玄龄自谦把功劳让归于他:“譬如玄龄等功臣,虽有益于国,能自谦让归之于朕。”

开国才叫功臣。所以这里明显指开国时期,房玄龄作为总参谋长的功劳。

难道历史发明家认为,这个“功劳”指算计李建成的“阴谋诡计”么?如果是“阴谋诡计”内容,李世民会把这个叫作“归功于朕”吗?

第二点李世民还盖章“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共取天下”,难道这也是指玄武门吗?

按照他们的说法,难道是李建成害得他们“出百死,得一生”的?难道他们想说,李建成是勾结外敌的奸细?

而且李二说过:

“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已经说了是“平定天下”之事。

第三点,李世民与房玄龄商议事情,房玄龄说杜如晦善于决断,杜如晦来了,剖断如流,用了房玄龄其中一个主意: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应该也是军谋为主。

至于杜如晦,杜如晦传里说,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剖断如流”,应该是就是指“杜断”;“军国多事”,已经点明了是军谋。

而且李世民的“夺嫡圈”心腹共有三个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如果是商量“夺嫡”内容,那么应该也有长孙无忌参与。这里看起来好像没有长孙无忌的参与,应该是商议军谋。

而且这件事应该发生在李世民与杜如晦还不太熟的时候,应该是刚刚征伐天下的时期。

李世民与房玄龄初见之时,李家刚刚起兵两三个月,李世民与房玄龄一见如故,把他引为谋主。

隰城尉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署记室参军,引为谋主。

按照正常逻辑,李家刚开始征战天下,李世民给自己找“谋主”时,看重的肯定是军事谋略,而不是要专门雇佣一个“阴谋家”。

且史书盖章房玄龄征伐未尝不从,一直陪着李世民南征北战。

如果房玄龄是专门出主意夺嫡的阴谋家,专门呆在长安对付李建成不是更好?用得着“征伐未尝不从”,一直随军?

所以罗逸觉得这就纯属荒谬罢了。

况且罗逸也觉得房谋杜断是真实有本事之人,不管是未曾谋面的杜如晦,以及与他忘年交的房玄龄,那都是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请:m.xyqxs.cc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