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诸位同僚,近三天来,户部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调查样本以京官、顺天府各级官员、大兴县各级官员、胥吏、差役等为主。共计走访、调查600人。其中二品一人、三品五人......不入流一百三十六人,应役者一百五十五人......
总体而言,经过走访和户部粗略的测算。户部认为,如果要给全国官吏涨薪俸。大致建议是:其一,各差役不予考虑。其二,各吏员,按照在衙门做事的年限不同,分别予以每月3到4元的薪俸。其三,各级官员的薪俸,户部做了一个表格,请殿下和各位同僚审阅。”
接过许弘纲递交的方案,朱由栋直接翻到最后,大致的扫了一下户部对各级官员新俸的意见:
正一品,月俸300元。从一品,270元......正七品,20元......从九品5元。
穿越过来这么多年了,朱由栋对两个时代的物价都相当的了解。所以,他心里其实是有换算比的。大致来说,大明实行币制改革后,现在发行的一块银元,其购买力约莫和后世的250块人民币相当。
如果按照这个比值换算过来,那么,大明的一品大员的月薪,就相当于7.5万元人民币。一个县太爷则有5000块人民币的收入。最低级的九品芝麻官是1000块,而不入流的吏员其收入在750800元之间。
“嗯”朱由栋长考了一阵后开口道:“众卿,你们觉得如何啊?”
但是这个问题问出去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参会的官员们都没有开口。
朱由栋稍微愣了一下后,马上就反应过来了。
制作这个方案的是许弘纲,他身为高级官员,其屁股本来就是歪的。所以,他这个方案,把三品以上大员的月俸定得极高——从三品都是180元。然而,从正四品开始,这月俸一下子就掉到了100元——近乎腰斩。
而今天能够坐在这里的,基本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
他们怎么好开口说话?
深吸了一口气,朱由栋道:“大司徒。”
“臣在。”
“这个方案孤微调一下,从正四品开始,每个官员的月俸增加五元。不入流的吏员每人每月增加一元。然后你用这个微调过的方案计算一下,如果如此执行,我大明每月给官吏发薪俸,会花掉多少钱。”
“是,请殿下稍等片刻,臣去去就来。”
大明朝现在的官员大约是八万人,其中文官约莫两万三千余人。武官五万六千多人。之所以在崇文抑武的大环境里还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当然是因为卫所制度——卫所的各级小旗、总旗啥的都是要算为武官的——武官也是官。
在两万三千多文官里,一二品大员当然极少,更多的是七八九品的低级官员。不入流的吏员呢,这个估计吏部尚书都不清楚。但大概估算下来,至少不下五万的。
“殿下,臣按照您的要求重新计算了一遍。如此算来,不算武官,只算文官的话,按照这套新方案,朝廷每月要发放五十七万五千元,一年就是六百九十万元。而吏员,按五万人计算,每月是十七万五千元,一年是二百一十万元。两者合计,九百万元。”
“嗯......”起身,背着手在会场里绕了几圈。朱由栋在众臣希冀的眼光中开了口:“这是涉及到国家根本的大事,孤要向皇爷爷禀报。不过诸位且放心,这个方案,孤原则上同意了。”
“臣等多谢殿下体恤。”
“殿下?”
“嗯?大司马有什么要说的?”
“殿下,这薪俸调整,臣是极为赞同的。只是调了文臣和吏员的,那武将们呢?就算卫所兵按照祖制不发放俸禄,这军镇兵的将领、士兵们的薪俸是不是也要调整一下?”
“嗯,大司马提醒的是。这样,兵部要提前发文下去,军镇兵这边的薪俸肯定是要调整的。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慢慢做过来嘛,让他们稍安勿躁。”
太孙殿下深得军心,所以他敢说这样的话。再说了,抛开那些已经逃亡得只剩下一个架子的卫所们不提。便是现在大明的军镇兵,他们的月俸已经不低了:一个招募来的士兵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1.5块银元,将领们自然拿的更多。而且就算是军镇兵,也是有自己的驻地的,多少也有些产出。所以,部队的薪俸提升,可以稍微缓一缓。
“大司徒。”
“臣在。”
“这个方案里,除了文官和吏员,孤没有看到服役的胥民其月俸是多少啊。”
“啊?殿下,百姓为国家服役,乃是祖制。是没有任何酬劳的,这个,臣实在不知殿下还有给这些人发俸的打算。”
我怎么会不想给这些家伙发放俸禄呢?这些才是最接近百姓的人。百姓对政府的观感,正是从他们身上才会有最直观的感受啊。
文官二万三,吏员五万。毫无疑问,以中古时代低级缓慢的行政效率,这不到八万的文职公务人员,是无法对一亿多人进行有效管理的。哪怕明代政府机构和现代政府比起来,少了很多工作。但即便如此,这点公务人员,还是太少了。
所以,整个大明各级政府里,还有更多的差役。
比如说各级县衙的衙役,他们就既不是官,也不是吏,而是民。只不过是到县衙服徭役的民。
按照大明律法,服徭役,是十年一次,一次一年。而且这一年里,你非但不能照顾家人和自己的田地,还得自带干粮去给国家当差。
所以,服徭役,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那就是涉及到家庭能否维持,自身能否活下去的大关碍。但如果能够到县衙里去服役,那就非但不会有什么危险,反而是生发的好机会了。事实上,二百多年下来,县衙里的衙役,很多都已经是子承父业,出现世袭了。
总之,这一部分的役民,才是大明各级政府公务执行力的主要执行者。而这部分的役民,是绝对没有任何薪俸的。
而这一块有多少呢?至少也不下十万。
他们没有任何薪俸不说,还得抛弃家里的土地来应差。你说,若是他们进了县衙应差,手里有了那么一丁点微末的权力,会不会拿来搞权力寻租?
绝对、一定,以及肯定。
所以,这一部分人员的钱得算到预算里去——不是直接给这部分人发工资,而是国家造一笔这样的预算,用这笔预算雇佣无业年轻男子——这样的人在大明这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简直不要太多——这就是临时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