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新明  第465章 有人被电死了

类别: 历史 | 两宋元明 | 振奋新明 | 小波不停   作者:小波不停  书名:振奋新明  更新时间:2021-06-15
 
为期二十天的天津商贸博览会总算落下了帷幕,效果是空前的好。作为这次博览会的主办方天津官府,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惹得其它府州嫉妒的要死,尤其是登州府。本以为通了火车后,能将天津的生意抢来不少。没成想,人家居然搞了这么一手。

办商品博览会,李振新的目的并不是只为了卖货,现在这个时代,只要有好货就不愁卖。他主要是想着通过这样的聚集效应,加强货品和技术的信息交流,促进生产者更好的提升产品和生产效率。

在古代技术进步为什么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交流太少了。很多革命性的技术产生后,往往数十年甚至是百年才得到普及推广。这还算好的,更严重的是,有些先进的技术,因为没有找到市场和推广就消亡了。古代的很多技术失传,就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一部分绝技失传是因为统治者搞垄断,禁止民间制作。比如唐代的秘色瓷,还有中国顶级琉璃产品的制作工艺。

这些技术的失传,十分令人痛心,搞博览会就是让好的产品找到市场,让各地的商家充分交流,了解不同的技术路径的产品工艺。

在没有电子传媒的时代,搞展会是最有效打破信息壁垒的方式。王文强来信说天津万商博览大会大获成功,有这次成功的大会做底,以后还可以多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比如长安就可以定期举办工业机械博览大会,促进工业产品信息的交流。

除了收到王文强的信以外,还收到了一封宋应星从北京发过来的信。

老头的蝇头小楷写在信纸上,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到了这个时代,李振新越来越不敢写字,自己写的像狗爬体一样的字,拿出去太丢人了。

宋老头在信中说了一个奇怪的事,准确的说,是一个奇怪的事故。工学院的人在做硫酸实验的时候,无意中在泡有硫酸的大池子里,两端分别放了一块锌板和铜板,然后放板子的两个实验员手里正好拿着一段金属丝碰在了一起,结果发生了悲剧,两人当场死亡。

出现的这种怪事,宋应星百思不得其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给武昌的李振新写了封信,问问他是否知道原因。

这两人应该是被电死了,上学的时候李振新记得电池就是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在酸性电解液中产生压差,形成直流电。

也就是说工学院的人,无意中弄出了电池的雏形,摸到了电的门槛,只不过付出的代价有点大,两个生命消失了。李振新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借机把电弄出来,他太需要电了。有了电就能搞出有线电报,信息的传输会有质的飞跃。

以前他也想过把发电机弄出来,因为哪玩意的原理看着很简单。不就是转子和定子,弄在一起用动力带着转就行了吗?后来他才发现自己想的有点简单了,关键问题不在弄出电,关键问题是要把电压弄稳定。而这不光是技术的问题,还得摸清楚电学的规律,将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弄清楚,才能制造可用的东西。

这三者之间的公式李振新知道,但必须要有个标准的单位产生,公式才能用得上。相对来说用直流电池,才最符合目前的实际,也更容易实验摸索清楚电的规律。

用电做动力,目前来说不现实,当务之是尽快将稳定的电池做出来,然后赶紧搞出有线电报,以后再去摸索电的其它使用方式。

有线电报制作起来不难,最简单的电报机小学就做过,将大致原理讲清楚,让工学院的人去摸索应该可以搞出来。

想通这些之后,李振新给宋应星写了一封长信。尽自己所知知识的最大限度,给他讲了电的原理,以及电池和电报机的制作方向。例如用多层铜板和锌板中间用棉花将稀硫酸吸附,再用导线相连,导线最好用铜线,且需要使用橡胶做绝缘体包裹。

剩下的事就看老宋他们的本事了,快的话说不准三五年就能弄出合用的电报机,用三进制电码发报了。要求不高,能传输二三十公里就可以,反正电池的功率可能也只能支持这么长的距离。有这么长的距离,已经够用,把各个信号塔用双向导线相连通,再加些转接装置,全国的电报通联,勉强能做到。这就可以了,最起码重要信息能短时间内准确传达,比目前的烟花、旗语先进和快速的多,说不定信号塔的密度也能降低一些。

通过这件事,李振新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的大明技术跑的太快,可理论基础太薄弱。不管是物理学、力学、化学还是即将展开的电磁学,这些都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结构,甚至基础的原理都欠缺。

这种现象一定要解决,再不解决,目前的空中楼阁,必将倒塌,大明也不会再往前继续前进!可是怎么解决,李振新并没有思路。理论性的巨著,他自己都没读过,更不要说将其复制出来了。搞这玩意必须得有大神级的人物出现来推动,比如牛顿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现在见过的人里也就方以智似乎有点像大神。可他的能力,可能已经到头了,再想有所突破,希望不大。再说,繁重的政务工作,也极大的耗费了他的精力,由他带头的科学院,到现在为止,还停留在对西方二手知识的总结上。

要不就搞个理论科学奖吧,通过赞助的方式弄个顶级期刊出来,让全天下的人投稿。凡是被选中刊登的理论性文章,给予重奖,从而让一些天才脱颖而出,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期刊编委会的成员,由方以智、宋应星等大佬组成,李振新自己担任总编辑,进行最后的审稿。这个期刊,每半年出一期,文章的数量不定,凡是登文章的作者,直接给五百到两千量银元的现金奖励。同时授予工学院或者科学院院士的职衔,享受等同于三品官员的待遇,有直接向国政委员会提交议案的权利,亦能直接转为三品官员的实职。可以说从物质到待遇上都能一步升天,十分的优越。

天才一秒:2mcnn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