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午,许秋J2:IDIC4F体系,《自然·能源》的文章初稿诞生,一共有七大亮点:
首先,最亮眼的自然是器件效率,最高达到了13.33,第三方NIM检测结果为13.2,这标志着有机光伏领域从常年的“12时代”跨越到“超12时代”。
第二,制备了大面积器件,即1平方厘米遮挡板下的效率数据,达到了10.24,本来许秋设计的ITO图案是2平方厘米,可以不用遮挡板测1平方厘米的,但2平方厘米下的这个数据只有8.73,没有超过10,数据不太好看,许秋就选择了1平方厘米破10的数据。
第三,制备了厚膜器件,300纳米厚的器件,效率可达10.42,500纳米厚的器件,效率仍然可达6.35,大多数有机光伏体系做到500纳米厚,器件的效率直接清零了,表现出来的就是断路现象。
第四,提出了一套理论解释:相对于ITIC结构,IDIC4F体系发生了侧链改变(分子结构设计)→分子间位阻减小(DFT结果)→有效层中受体分子排布变得紧密(GIWAXS结果)→电子迁移率提高(CELIV、TOF、SCLC结果)→能量损失降低,开路电压提高(JV曲线结果)。
第五,提出了另一套理论解释:相对于IDIC结构,IDIC4F引入了氟原子(分子结构设计)→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增强(根据早期其他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受体材料的HOMO/LUMO能级变深、光吸收红移(CV、UVvis结果)→短路电流提高、开路电压提高(JV曲线结果)。
第六,类似学妹之前H43:IT4F体系,J2:IDIC4F体系给受体之间的HOMO能级差同样比较小,仅为0.16电子伏特(CV结果),也表现出优异的电荷输运性能(PL、TRPL、TAS结果),理论解释为IDIC4F材料具有低的激子结合能。
第七,针对大面积、厚膜器件效率均破10的现象,同样给出了可能的理论解释,即IDIC4F材料的激子扩散距离很高,RSoXS结果表明聚集相的尺度达到30纳米以上,比传统富勒烯体系更大,进一步提供了佐证。
一番盘点下来,十几种表征测试,大多都串联了起来,只有TEM和AFM这样的电子显微镜数据没什么用,因为确实拍出来的图像就是白花花的一片,啥也看不出来。
于是,这两项表征,许秋在文章中稍微提了一句通用的话术,大概意思差不多是“结果表明,有效层的形貌不错”,然后就把数据丢到了支持信息中。
下午,许秋带着经由课题组里的每个作者阅读、修改过后的文章草稿,前往218。
魏兴思笑容满面,接过许秋递来的U盘,说道:“来了啊,文章给其他人都看过了?”
“嗯,都改过一遍了。”许秋点点头。
“好,我来看看。”魏兴思光盯着电脑屏幕,大脑飞速运转,时而点评几句。
“嗯,标题没问题,突出了高效率、大面积、厚膜这三个亮点。”
虽然一篇文章的亮点可能有很多个,但在标题上不可能全部都写出来,那样就显得太过于臃肿了,因此,许秋就把最核心的三个亮点放在了标题上。
“作者……也没问题。”
这次的文章作者,有长长的一排,共计十位,分为三个工作单位:
其中,一作许秋,二作韩嘉莹,三作田晴,四作邬胜男,五作莫文琳,六作陈婉清,七作龚远江,八作冯盛东挂通讯,九作Tnu,十作魏兴思挂通讯。
考虑到这篇工作田晴和韩嘉莹的贡献都很高,前者负责了四项机理的测试,并且还优化了文章的图片,后者负责大多数的基础表征测试,以及器件的制备与测试,为了公平起见,许秋让她们两个猜拳,以三局两胜的方式决定文章二作的归属。
最终,学妹以二连胜的成绩喜提二作。
而龚远江、Tnu两位教授对这篇工作没太大的什么贡献,属于挂个名的类型,自然就没有挂通讯,就像之前魏兴思在漂亮国NREL研究时蹭到的几篇《自然》大子刊,差不多就是这样类似的情况。
看完标题和作者后,便是摘要部分。
魏兴思一口气把摘要读了下来,全程没有卡壳,给他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几乎没有什么找到什么可以修改的地方。
他不禁在想,如果什么地方都不改的话,我这个通讯作者岂不是没有一点作为,这样可不行。
于是,许秋就看到魏老师把摘要中的“indicate(表明)”改成了“reveal(揭示)”……
魏兴思又改了几个同义词后,满意的点点头,这才继续阅读文章的正文部分。
平常许秋、魏兴思看文献的话,一目十行,只浏览关键信息,可能三分钟、五分钟就能读完一篇,但是现在自己改自己的文章,一篇Article格式的文章,完整阅读完5000的词汇,没个半小时、一小时根本下不来。
好在,许秋现在写文章的功力已经不似之前刚进入课题组的时候了,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魏兴思的水平,因此基本不会犯比较初级的语法、时态问题,文章修改起来的难度降低了不少。
魏老师放开鼠标键盘,活动了一下颈椎,然后放松的往身后的靠背上一趟,说道:“非常好,我们把它投掉吧,希望可以中一篇《自然·能源》。”
随后,两人转移阵地到办公室大电脑,开始繁琐的投稿流程:复制粘贴标题、摘要、CoverLetter、关键词,填写每位作者的详细信息,填写建议审稿人的详细信息,填写ban掉的审稿人的详细信息,上传正文、原始数据、支持信息等文件……
许秋站在旁边,看到魏老师在操作的时候手都是有些抖的,就像得了帕金森一样。
不过,症状并不是很明显,大概是帕金森早期?
投稿过程是麻烦了些,但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半小时后,魏兴思按下“提交”按钮,看到标志投稿成功的“稿件飞走了”的动画出现,他长呼一口气,说道:“晚上课题组成员出去吃个饭吧,把那几个本科生也叫上,我就不过去了。”
“好的。”许秋点头应下。
其实就算魏老师不说,许秋也打算今晚组织一波聚餐,这几天他一直在忙着写文章,虽然没怎么做实验,但其实还是蛮累的,现在终于忙完了,自然想犒劳一下自己。
许秋回到216的时候,大约是下午四点半。
他将晚上六点聚餐的消息在课题组群聊里发了出去,然后看了看众人的情况。
办公桌前,陈婉清在撰写文章,段云在浏览着招聘信息,莫文琳在认真看文献,田晴在玩手机,似乎在和人聊着天;
里间实验室里,韩嘉莹带着徐心洁,在实验室里测试器件,吴菲菲带着于娅,学习着钙钛矿溶液的配制;
另外,邬胜男带着殷后浪在张疆做合成实验,现在准备返回邯丹校区;
邓虎今天有事,没来实验室,不过他表示晚上聚餐会准时到达。
总体来看,这批新入门的本科生“质量”还是比较好的,积极性很高。
晚上五点半,实验室的众人集结起来,浩浩荡荡的出发,前往许秋提前预定好的饭店“天辣”,这个饭店之前去过一次,常规川菜,价格还算比较实惠。
主要是因为这次人有点多,要是吃火锅之类的,13个人估计一顿饭得上2000,点菜的话,可以多上几盆米饭,大家一起来干饭。
十三个人围坐在一个大桌前,点好菜,控制菜品总价在千元之内,然后又要了一瓶2升的果粒橙和2升的七喜。
新来的两个本科生殷后浪和邓虎比较会来事儿,起身给每个人各倒了一杯饮料。
田晴首先举杯,说道:“我们一起来碰一杯,恭喜许秋喜提一篇《自然·能源》。”
许秋忙摆摆手:“文章才刚刚投出去,怎么……”
段云打断道:“依我看,许秋你这篇文章肯定能中,要是中不了,那也是《自然·能源》的损失。”
陈婉清起哄道:“学弟,我也算是你半个师傅了吧,四舍五入一下,这篇文章就相当于我发表的啦,嚯嚯嚯……”
吴菲菲半开玩笑:“许秋,有没有兴趣转行,过来做一做钙钛矿呢,这边机会更多哦。”
韩嘉莹用一本正经的语气说道:“师兄,我相信这篇《自然·能源》只是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下次必将斩获CNS主刊”
邬胜男认真分析:“许秋,你的文章我觉得语言上写的非常的好,逻辑也通顺,亮点也很多,如果我是审稿人,肯定让你过的。”
孙沃简单粗暴:“必中!”
殷后浪文质彬彬:“预祝师兄的文章顺利发表。”
邓虎操着东北口音:“许秋师兄,文章绝对中。”
徐心洁轻笑:“恭喜师兄”
于娅似乎有些害羞,也顺着说了一句:“恭喜师兄。”
听着其他小伙伴们或正经或不正经的祝福语,许秋还挺感动的,于是,他大手一挥,喊来服务员又加了三个大菜。
请:m.xlaidud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