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完毕,许秋回办公室向陈婉清报喜:
“学姐,这批器件效率最高5.19。”
“效率……多少?!”陈婉清激动的反问。
“百分之五点一九。”许秋一字一顿道。
“真的破5啦。”陈婉清还是有些不相信的样子。
“喏,数据在这里,你自己看。”许秋递过U盘,“之前测出来10也没见你这样,现在5至于这么激动嘛。”
“那不一样嘛,这是我们一起开发出来的新材料,我之前的心理预期是破4就好,现在多了一个百分点,有5的效率,这工作能发AM的概率就非常大了。”陈婉清眼神迷离,痴痴笑道:“嘿嘿,我也是半只脚踏入AM的女人辣。”
“我还两只脚……”许秋说了一半,发现这话好像不是很吉利,及时收住了口,语重心长道:“学姐,别乱立FLAG,当心祸从口出。”
“学弟,你说啥子呢,什么FLAG,什么祸从口出,不存在的好伐,”陈婉清双手叉腰,语速极快,挥斥方遒:“这篇AM我吃定它了,耶稣都留不住它,我说的。”
许秋无言以对,并给学姐递过去一个关爱的眼神。
陈婉清仿若没有看到,突然双手托腮,向许秋凑过去,眨巴着眼睛说道:“学弟,你说6有没有机会?”
“不清楚,”许秋摇摇头,“或许更换其他宽带隙给体有机会把性能做的更好,但我们没有。”系统给出的初步优化结果是5.48,能不能做到6以上的还不确定,大概率是可以的。
“这倒是,FTAZ的结构上BDT居然是直接连接一个烷基侧链,连个噻吩环都不接,也不知道当初怎么设计出这结构来的。”陈婉清想了想,说道:
“不过,现阶段ADA体系的世界纪录是6左右,我们这5也够了,好歹我们用的A单元是全新的。”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基于模拟实验系统的初步结果,帮助学姐优化器件,同时从唐云坤和冯盛东老师两边各自要来一些机理相关的文献,补充着自己在电荷输运机理方面的短板。
此外,他抽空又读了两遍自己的文章,稍微润色了一下,只待补充TAS和GIWAXS的结果。
周四。
许秋累计做了三批器件,已经将学姐的FTAZ:IDTICIN体系效率从5.19,逐步优化到了5.86,离现有ADA体系的世界纪录(6.02),还差半个身位(0.16);PCE10:IDTICIN体系的效率也优化到了4以上,达到了4.13。
这期间许秋没有借助模拟实验室力量,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才不是为了节约积分。
冯盛东老师给许秋发来消息,表示已经收到了TAS的样品,现在开始安排测试,尽量在三天之内得到实验结果并写好描述部分。
韩嘉莹的第三代B4T5/6/8系列3DPDI分子合成完毕,同时她也合成了第三代B3T6系列3DPDI分子,用来和前期第一、第二代B3T6系列分子进行对比。
陈婉清看着每天器件效率数据都在稳步上升,她做实验的工作效率直接提高了20,PCE10:IDTICIN和FTAZ:IDTICIN两个体系的表征数据已经凑齐了九成,就差周五的TEM和周六的GIWAXS了。
不过,她这周光忙着做实验了,大多数的数据只是处于原始数据状态,还没来得及处理。
许秋将韩嘉莹合成出来的几种材料复制进模拟实验室II中,开始性能摸索,随后和学妹一起进入实验室,准备光源样品,从在裁硅片开始。
周五一大早。
许秋进入模拟实验室II,查阅结果。
学妹的B4T8系列3DPDI受体和PCE10给体搭配下的有机光伏体系的效率最高。
最高值9.17!
“最高效率还真被爆了啊,还没捂热乎呢。”许秋嘀咕了一句,“不过,至少曾经拥有过。”
许秋心态倒是很轻松,就算学妹做的更高,她发的文章自己也是二作,四舍五入一下,大概就相当于是自己破了自己的记录嘛。
而且对于这个结果他也不是很意外,毕竟学妹的二代6系列效率最高值都已经7.5了,而现在是三代8系列,后者采用了在许秋体系中颇有成效的两步分子结构优化手段——氮原子位侧链修饰、引入硒原子,效率飙升也很正常。
而且,这次的模拟实验,许秋整合了前期3DPDI体系的所有器件加工策略,花了整整十二个小时,测试了数百种条件,为的就是一步到位,直接把效率做上去。
换言之,想进一步优化器件加工条件,使得效率向上提升,空间并不大,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材料的性能上限。
想要进一步提升,除非拓宽给体库或者颠覆现有的涂膜方式。
前者很好理解,但是需要时间积累。
后者的话,指的是研究者们开发出来的特殊涂膜方式,包括许秋之前开发的热旋涂法;还有一些文献中报道的,比如“一层又一层”旋涂法,就是把给体、受体分开旋涂两次;“倒着涂”旋涂法,在旋涂成膜的最后过程中,让基片正面朝下旋转等等……
关于特殊涂膜方式的文章,只有零零星星的三两篇,被报道后几乎没什么模仿者,而且效果看起来也一般。
就比如ACSAMI的一篇文章,用的就是“倒着涂”旋涂法,他们采用的标准PCE10:PCBM体系,正常旋涂得到的器件效率为8.0,而“倒着涂”之后,效率提升至8.8,然而这个体系,许秋随随便便做出来的标样效率都在10以上,所以他总觉得他们在玩杂技,也就没有模仿他们的兴趣。
反复看了几遍9.17这个数据,许秋开始盘算:
“今天周五一整天都要准备光源样品,周六要光源测试,周日休息一天,现实中的实验结果要等周一才能拿到了。”
“虽然要拖几天,不过好事多磨嘛,这点寂寞我还是耐得住的。”
“不过,这个工作的定位似乎有点尴尬啊……”
一方面,在许秋的体系打算冲击NC的前提下,她这个体系效率虽然更高,但也没机会上NC了,除非她能在许秋之前抢先投稿,不然文章的上限最高就是AM、JACS、EES这类的材料、化学顶刊。
另一方面,她手里第二代6系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表征基本齐了,文章都快写出来了,不可能直接放弃第二代分子,直接去写第三代的文章,而一旦她第二代分子的文章发表了,第三代的分子新意就会打很多折扣。
科研同行也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两种分子的相似性,尤其还是同一个课题组的文章。
也就是说,学妹的两个工作很难同时发表两篇顶刊,不过一篇AM级别的肯定是有了,另外一篇差不多能发一篇CM、JMCA之类的弱一区。
当然,如果魏老师是院士,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两篇AM都是小意思。
毕竟,学术圈子也是人的圈子,也有所谓“学阀”、“山头”的存在。
“学阀”指的是凭借势力把持和垄断教育界、学术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职业或组织中,由某个学校毕业的人们所形成的排他势力。
通俗来讲,就是一个领域内的研究者,大多都被同一个派系给占据了,比如都是师兄弟的关系,师承一家,而其他的人想要进来分一杯羹,就会大受排挤。
国内“学阀”现象的严重程度,大致介于漂亮国和霓虹国之间。
漂亮国科研氛围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数一数二,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趋之若鹜的地方,好多人都是从国内跑过去就不回来了;
霓虹国呢,因为终身世袭制的制度,以及圈子相对比较小等原因,造就了以各个大学为核心的学阀圈,垄断着霓虹国的各行各业。
“学阀”在发文章这方面的表现,就是挂着大佬的通讯作者,相对容易的发一些顶刊。
不过,期刊公司毕竟主要是国际上的公司,你老板厉害,偶尔搞几篇顶刊,操作一下还成,一直搞也不现实。
至于排挤外来者,不让他们发文章也很难操作,假如一个工作做的确实好,够档次的话,想拦根本拦不住的,期刊公司的编辑也不是傻子,同行评审的时候找几个国外、圈子外的审稿人就是了。
“学阀”带来的主要“好处”,还是科研申请经费这方面,如果背后有人,会顺利不少,比较容易拿到好项目。
此外还有就是升迁,跟对了人的话,随便混一混,就算没什么成果,讲师转个副教授并不难;
或者教授想评个“杰青”、“长江”等帽子,人脉多多少少也是有点用处的,不过能到这种程度,人脉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还是个人的能力,类似于厅官想往上进步,主要就得靠自己实打实的政绩才行。
许秋和韩嘉莹相约早锻、早餐,之后两人来到实验室,一起准备光源样品。
这回的样品数量比较多,有机三人组加起来一共做了接近一百个样品,忙活了一整天才做完,其中学妹的数量最多,有14个体系,42个样品,学姐的其次,有8个体系,24个样品,许秋的反而最少,只有7个体系,21个样品。
周六,三人前往光源,耗费了整整十二个小时零二十分钟,才把所有样品测完,首次把全部十二个小时的时长都用尽,还额外吃了下一组的二十分钟。
好在是白天测试,三人轮换,虽然有些累但还是可以接受,如果通宵测试的话,怕是测完了得休息十几个小时才能回过神来。
在测试的过程中,许秋的样品被安排在第一优先级进行测试,同时他已经把GIWAXS数据顺便处理了出来。
结果和之前猜测的结果一致,3DPDI分子的结晶性在共混薄膜中并不强。
许秋将测试结果放入正文文章中,并按照之前预留的模板补足文字描述部分。
周日,冯盛东老师返回了许秋样品的TAS测试结果,并补充了三段描述文字;同时TRPL也重新测试了一遍,由于测试仪器的不同,新的结果与许秋之前测试结果略有偏差,不过主要结论基本一致,冯盛东老师额外补充了半段描述文字。
许秋把TRPL和TAS的结果整合到自己的文章中,得到了NC文章的最终草稿版本。
真是一个充实的周末啊!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全集TXT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