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魏兴思的目光,许秋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高中时喜欢趴在教室后门观望的班主任的身影……
“许秋,你过来一下。”
“噢,好的。”
两人来到218办公室,魏老师开门见山说道:“下周五到周日,我带你去参加龚远江组织的学术会议,在津城的开南大学,持续三天,需要你准备一下讲稿、PPT和报告摘要。”
魏兴思笑了笑,继续说道:“届时还会有一些其他同行过来,包括一些大佬,清北大学的臧超军,中科院的卢长军,还有前不久刚发表一篇《自然·材料》,开发了IDTBR分子的东南大学的徐正宏,此外Bazan刚好在龚远江那边访问,也会做报告……”
许秋默默分析着,魏老师提到的这些人经常可以从有机光伏领域文章的通讯作者上看到,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级别的教授,相较而言,魏兴思这一个“青千”,在做报告的人里面应该算是虾米级别的了。
魏老师能够有上台做报告的机会,多半还是因为有机三人组,现在是有机四人组,近期发表了大量文章,要不然他估计去了也就是旁听,没有上台讲的资格。很简单的道理,要是没有成果的话,上去讲什么呢,总不能讲个相声吧。
“讲稿、PPT和摘要这些要准备英文版本的吗?”虽然许秋心里大致有答案,但还是确认般的问道。
魏兴思随口回复:“当然是英文啦,这次龚远江邀请了Bazan过来,说中文的话人家也听不懂。”
许秋点点头,英文也好,自己准备起来会比较省事一些。
语言这种东西,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想要发生剧烈变革的难度很大,中文想要国际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通用语还遥遥无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文都将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
魏老师继续说道:“这次报告,我们主要讲一讲你的PCE11体系,以及组里开发的几种3DPDI系列的分子,这两个体系其他人应该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至于ICIN的ADA体系因为目前还在研究中,不适合提前在这种大会上讲出来。”
许秋“嗯”了一声,表示理解,除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或者对方是学术圈巨佬级别,才会私下里把未发表的工作告知对方,让对方提提意见之类的。
而像这种大会,龙蛇混杂,假如把还在做的工作提前漏了出来,可能你前脚刚讲出来,别人转头就把你的材料给抄了,做个类似的结构,然后抢先发表一篇差一点的文章……
毕竟别人可以说是自己想到的,碰巧和你的想法撞车了,根本没地方说理去。
魏老师交待完下周开会的事情,又提了一句“陈婉清AM文章已经转投到AEM”,接着问了问许秋在张疆合成的近况。
许秋如实汇报,表示:“他和邬胜男一起合成了两种D单元和三种A单元,目前还没有合成完。”
魏老师点点头,他是做有机合成出身的,自然知道做有机合成的难度不低,并且时间跨度通常很长,因此并没有多问。
学术圈的导师制度,一般很少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这一点还算不错。
许秋从魏老师那里拿了一盒蜂蜜柚子茶,返回216,开始准备下周五报告用的材料。
这次的报告比较正式,需要写一个英文版本的摘要过去。
像这种重量级来访嘉宾很多,级别也比较高的学术研讨会,一般都是会提前在学校里贴出海报进行宣传的,摘要就是用来上海报的。
不过,事实上,这种海报宣传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一般很少有路人会去专门去旁听这种理工科的科研报告,因为这种报告,除非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不然根本听不懂。
许秋之前大二的时候就被辅导员拉过去强迫听报告,关于一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那时候完全听不懂,听的他都快睡着了。
据田晴、陈婉清她们说,学校对研究生是有强制听报告的要求,“听20场学术报告,做1场学术报告”是毕业的前置条件之一,许秋觉得这项制度,培养学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估计也是担心老师们做报告的时候,每次都是无人问津,就比较尴尬……
相较而言,文科的报告还好一些,像经济学或是国际关系的报告人会比较多,因为一般人都能听懂,可以增长见识,而且魔都综合大学是以文科见长的,像新闻系、国经、管院都是热门的专业,里面很多教授都非常厉害,有些老师甚至还出圈了,在网上也有不少粉丝。
这次的三份材料,PPT、讲稿和摘要,因为是英文版本的,所以都不算太难做,只需要稍微花费一些功夫,把之前的发表的文章整理一下就可以。
PCE11的体系,包括许秋的三篇文章PBT4T、PCE11以及PCE11体系的侧链调控,还有学妹的P3T、P5T体系,以及学姐的PCE11结晶性研究工作,一共有六个工作。
3DPDI的工作,也有三个,许秋的一篇NC,一篇刚发表的ACSAMI,还有学妹的一篇EES。
许秋一直忙活到晚上,终于把三份材料搞定。
摘要部分他就写了一长段话,概括了组里的九个工作,然后附上了一段魏兴思的个人介绍,通过排版把这些内容压缩在一页WORD之中,这样可以直接打印出来,就是海报了。
PPT的话,因为大会给魏老师安排的报告时间是半个小时,所以许秋把工作内容压缩到了30页,挑重点介绍了那四篇发表在AM、AEM、NC、EES上的文章,其他工作就一笔带过。
许秋也不是不想详细的介绍每个工作,是在是咱的工作太多了,介绍不完……
完成后,许秋到218把材料交予魏老师验收。
魏兴思非常满意,稍微改动了一下,把海报形式的摘要发送给龚远江,随后又向许秋提起一件事:
“你之前那篇PCE11体系的AM文章,被同时评选为高被引和热点文章了,记得去‘web
science(wos)’网站上截个图,放在这次的报告PPT中。”
“好的。”许秋点头应下,没想到他之前那篇AM文章把封面文章、高被引文章和热点文章这些荣誉都拿下了,也算是大满贯了。
封面文章是文章所在期刊自行评选的,高被引和热点文章的评选方式有所不同,它们都是由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Indicators,简称ESI)进行评定的。
ESI是基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深度分析工具,也是是目前普遍使用于衡量学科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分析评价工具。
其中,高被引文章,是指从最近10年的数据中选出,高被引论文反映了按领域和发表年份分列的前1的论文,不区分自引和他引,只强调引用次数。被高度引用的论文有助于确定研究领域内的突破性研究,并在wos中用于确定和提炼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热点论文是指与同领域和同时期出版的论文相比,在出版后很快就得到较高引用的论文。热点论文入选的条件是出版时间不超过2年,而且是在当前两个月内被引。根据以上条件,最后每个领域前0.1的论文得以入选。
有些学校或者科研院所会奖励发表高被引、热点论文的课题组,一篇文章奖励一万、几万的都有。
不过魔都综合大学比较坑,许秋听说什么奖励都么得……
另外,像是之前材料系发表了一篇《自然》,魔都综合大学也就是系里稍微宣传一下,并没有听说有什么实质性的奖金啥的,要是放在魔都硅所之类的地方,一篇《自然》奖励几十万,就算层层扣下来,分到第一作者手里也有十万左右。
说一千道一万,像高校教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待遇实在是不咋地。
特聘的还好些,工资会高一些,如果是普通的高校教师,工资绝对算不上高薪,但为之付出的代价却不小,基本上是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海外两年博后,加起来要十二年。
如果延毕了,多读了一次硕士,或是做了两次博士后的话,等工作稳定了,人可能都35岁了,这个年龄放在狼厂,可能都要被优化了,因此基本上也没有转行的余地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不过,有缺点自然就有优点,优点就是自由、稳定、福利好一些,毕竟算是在体制内。
许秋将自己AM文章的标题输入wos网站。
果然,检索结果右侧现实有一个小皇冠标记,表示是高被引文章,同时还有一团火焰标记,表示是热点文章。
同时,许秋这篇文章的实时被引用次数达到了46次,已经超过了AM期刊的影响因子(20左右),而且现在这篇文章发表时间还不到一年,两年后被引次数破百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现在PCE11也开始成为有机光伏领域中的一大标准给体材料,虽说由于其高度结晶性,普适性略逊于PCE10,但是其与很多非富勒烯材料都表现出不低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