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此,耶律倍与耶律德光暗中来往合谋,看来不但是要煽动归顺我朝的渤海贵族发动叛乱,想必也是打算要与泰封国沆瀣一气吧......”
内朝御书房当中,李天衢端坐在交椅上,手捧书卷,也已经内侍呈报确认过巡院侍卫司那边打探的情报。得知反复无常的耶律倍,果然还是心向契丹,已经与他那二弟耶律德光搭上了线,要合谋对付中原王朝;而耶律德光到底还是不甘心认命,不愿远迁别处,作为一个丢了大片疆土,只得在大漠上奔波流离的窝囊君主了此残生......
如果耶律德光按他族裔后人耶律大石的行经,一路迁徙到西亚地界,那么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倒也的确算是鞭长莫及。
不过既然耶律德光孤注一掷,既然不甘心一直背负着守不住他老子打下那片江山社稷的污名,眼下当然会竭尽全力拉拢有可能利用的帮手...除了个别意图打出复国旗号,而有据地称王野心的渤海贵族之外,他也就只能去寻求与昔日彼此关系极度紧张的泰封国王建。
毕竟从耶律德光的立场上看来,正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既然与王建都面临魏朝的威胁,那么以往就算看你泰封国不顺眼,现在当然也有联手对抗中原王朝的可能。
然而契丹如果当真试图与泰封国联手,那么必定要承诺在领土的瓜分上让对方有利可图...李天衢心说我与耶律德光只能作为敌人,是因为各自立场不同,对于他本人而言,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可是如果耶律德光真要是认可泰封国过鸭绿江继续北拓,那我就更有要灭了你的理由......
不过耶律德光为势所迫,也与儿皇帝石敬瑭甘愿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性质截然不同...辽东大片疆土,本来也是契丹后来征服的,所以按他想来,宁可作为吸引泰封国联手的价码,也总胜过一直被魏朝占据。
实际上正史线中就算代表中原正朔的宋朝,朝廷实则也都有一直联合伪高丽讨伐契丹的打算,而于明州、苏州,等地于城中辟怀远、安流二亭,及盘、阁之外各建大馆,为亭栈之所,但凡有伪高丽使臣前来,便有使馆接待。甚至还闹得苏东坡大学士直指伪高丽乃是无厌小国,与其来往无丝毫之利却有五害......
如果当时宋朝联丽抗辽的计划真能得以施行,那么鉴于当时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主要以羁縻统治为主,宋朝既承认交趾静海军的独立,起码在这个时代看来,对于那些丢了也不会感到心疼的领土,也极有可能默许伪高丽北拓蚕食辽东疆土。
这般时节,无论是汉人还是契丹,毕竟还没有出现后来以汉家为主体,但包括所有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概念...耶律德光当然也不可能想到,他所属的契丹人以后除了绝大部分融入其它民族,在后世便只剩下达斡尔族这个血缘高度吻合的中国少数民族......
故而以如今的处境,耶律德光当然有如此计划的理由。只不过契丹作为中华史当中,以少数民族为统治阶级的割据政权,它的存在所能对后世中国所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便已经完全消失了。
毕竟后世朝鲜半岛南面某国的祖宗先人,由于地势三面环海,一直都有向北扩张的野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历朝各代以来,那边不是被辽国讨伐、遭金国压制、被蒙古征服、又遭满清按地摩擦...其它时期则只得乖乖臣服于中原王朝。
所以本来因为契丹辽朝的存在,使得东北地区并没有出现权力真空,某国的那些先人意图窃取辽东,乃至白山黑水全境的阴谋这才一直无法得逞。可是如今耶律德光、王建倘若当真凑到了一块去...李天衢还是受以后世领土主权意识的影响,沉吟片刻后,便忽的又沉声念道:
“无论是契丹,还是泰封...乏了,都灭了吧......”
随后一段时日,汴京朝廷下诏晓谕各路魏军,暂缓对契丹牙帐的围追堵截。却是有意要让耶律德光、耶律倍更便于同他们所要煽动的渤海贵族,以及泰封国那边暗中勾搭,以更便于将他们一举荡灭。
便如同进入草原打狼,当对方察觉到猎人的强大,便会到处躲藏隐蔽,而不会莽到直接跳出来正面硬碰硬,既然知道狼打算偷袭羊圈,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好诱饵,并设下陷阱,就只管等候对方一头扎进来便是。
只是这一段时期,李天衢却先后又收到了三名宿臣身故的消息...一直司掌宫廷内侍的贤宦张居翰,以及投从李天衢打天下差不多算是资历最深的元老安仁义,以及魏朝统掌一方藩镇的节度使王晏球三人,相继大限已至,也都已经离世了......
其中宅心仁厚的张居翰既是太监,自然无儿无女,李天衢便下诏为其建陵立碑,抚恤封赏张氏亲族;安仁义也没有按其原本你的命途轨迹,响应田頵去造十国第一人杨行密的反,而落得个被俘斩于广陵的下场,如今也已是儿孙满堂,就凭着他开国元老的资历,家室受福荫抚恤,只要安仁义的子孙不自己作死,只管安安分分的过活,那么魏朝社稷延续下去,起码也能安乐富足的生活下去;
而比起已经退居二线的安仁义,王晏球是在任的节度使,他的牙军,以及统掌的藩镇也便如当年的张归霸那般,改由朝廷直辖管治,子嗣受抚恤封赏,其中有才干者则须赴朝廷为官。而牙军接受改编,诸部将士的名薄,经过当初在王晏球帐下听命的李肇、潘璘二将呈于朝廷,并由他们负责牙军改制的具体事宜。
而李肇、潘璘这二人,按魏朝军制也都属于那种一抓一大把的将官,在这般时节算不上什么武名远播的人物...可是李天衢却清楚得很,如果李肇按他原本的家世繁衍下去,以后他孙子当中的一个,则是为宋朝征战南北数十年,立下赫赫战功,按后世的一种说法,会被赞做宋初第一名将的李继隆;
至于潘璘的儿子,则为正史中同样是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可不是戏剧小说《杨家将》里面害死杨老令公的国丈奸臣潘太师,而的的确确是征荆湖、伐南汉,一举杀溃二十万汉军,独当一面,统军征战所向披靡的狠角色......
江山代有才人出,虽然老的一代难免会逐渐逝去,可是也总会有新一代会做为国家的栋梁传承下去。
只不过安仁义、张居翰、王晏球这些辅佐自己打天下的故交旧识相继离世,也难免让李天衢感到有些伤感...又想到自己也已是年事已高,尤其是这几年间,李天衢也正因为闲时勤于磨炼筋骨,便愈发明显地感觉到身体机能的确是在渐渐退化着。
人可以不服老,可是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大罗金仙,任谁也摆脱不了生老病死...李天衢念及此处,也不由愈发感慨,心中则念道:
中原一统、再造盛世的目标,我固然也算是实现了,而为中华立在千秋的大计,也已是竭心尽力而为,尽可能做到如今这一步了不过平定契丹、泰封,这也将会是我有生之年最后的战争了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