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第800、801节 真是贪心啊

类别: 历史 | 两宋元明 | 葬元 | 武猎   作者:武猎  书名:葬元  更新时间:2021-04-02
 
崔秀宁把自己关在寝宫,拿起一支炭笔,一边思索一边写写画画。

她要设计出,大唐版的大数据统计模型。当然,这肯定不能叫大数据,只能算统计年表。

古代当然也有数据统计。但因为方法论的问题,数据真实度非常可疑,而且采样元素太单一。宏观上勉强能用,微观上完全不能用。

这个问题,她和李洛之前都忽略了。大唐成立了很多新部门,却没有统计部门。这么大个国家,没有专业的统计部门,行吗?不行。

“数据还是比官员的奏章更可靠。”崔秀宁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像做数学题那样,开始建立模型。

在调查监测过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采集到的数据,而不是官员的主观汇报。数据很冰冷,可数据也最能反映客观问题。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维度的数据组合在一起,就能看出问题的真相。

这才是真正的以小见大。

前提是,数据不能失真。

崔秀宁当李洛这个“书法家”的老婆已经多年,字比当年漂亮多了。她的笔下,首先出现“县域”两个秀丽的字。

没错,经过斟酌,她要以县域为最小地域统计单位。以古代的条件,以县域为数据采集最小地域单位已经是极限了。

接着,女人的笔下出现1182四个阿拉伯数字,这是大唐所有的县域数量。

好了,最小数据统计地域定好了。那么由谁来采集数据?

当然要多方提供,而绝不能让地方官衙单方面采集。

原则上,专业部门,对口采集专业数据。

比如,某县一年的新生儿数量,性别比例,这项数据要有司妇寺来负责提供。

田亩变化数据,要有户部负责采集。

某地粮价等,要有商部负责采集。

如此一来,不同部门采集不同数据,不但便于专业操作,也增加了数据渠道,避免全盘作假。

那么地方官衙干什么呢?评审数据。

朝廷采集到的综合数据,先以草案的形式下发给郡县。郡县官衙觉得数据不对,就可以提出异议。

一旦某个地方的官衙对统计数据提出异议,那么相关调查就会展开。就这么追责,谁的责任谁承担。

特察局干什么呢?各地的特务不但提供另一套简化版的秘密数据以作参考,还要监视数据采集者的行为。

那么,统计大权由谁来主管呢?当然是准备成立的统计局。

统计局的绩效考核只有一个:数据的真实度和有效性。

数据好坏和统计局的考评完全无关,只和数据真假相关。以此为导向,统计局就会监察数据真假,就会派出统计员核查各渠道的统计数据,只要纠正错误,就有话语权。

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是多方参与,任何一方作假都很困难。

最后得到的统计数据,会作为分析依据,供统计局研究,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为大唐政治服务。

这以上是大概构架。

崔秀宁设计完构架,就开始添加数据采集的元素。

有哪些数据需要采集呢?

有人口、主要物价、出生和死亡率、税收、就学率、服役率、田亩、人均寿命、食物种类、犯罪率、出家人口、诉讼数量、降水、旱季天数、驿站流动量、林地和渔场数、戏剧演出场次、铜簋举报次数、人均口粮等等。

最后,崔秀宁一共罗列出四十项数据,涵盖了民生、吏治、教化、治安、医疗、民意、风气等多个方面。只要数据在,哪个县的现状,立刻清清楚楚。

每年采集一次,每年都要做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

这就是让整个大唐每年做一个全身体检,及时了解健康状况。

比如一个县,明明降水不少,而且水利数据也不错,数据显示没有天灾,可人均口粮少,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那一定是吏治出了问题。

再比如一个县,明明就学率不低,可是升级考试录取人数很低,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

一个县青壮人口多,可是服兵役的人数很少,那要么是吏治有问题,要么是百姓对官府和朝廷不满,或者民风不尚武。

要是同一个县连续两年的数据差别很大,那就一定有原因。

可以说,只要数据没有失真,什么问题都瞒不过皇帝和朝廷。

特察局配合统计局,这才是真正的监测天下!

崔秀宁的目光越来越亮,似乎看到科学统计带来的美妙前景。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到唐宋已经高度发达,非常精细了。然而,唐宋明清的精细,主要体现在权力制衡和人才选拔上,而对于基层管理设计,却始终失之粗放。

新的大唐,一定要弥补这块短板,追求古典化的“信息治理”。

草案这就完了么?

没有。

崔秀宁必须还要推导一个公式,计算“信息治理”的成本。

首先,是统计局的官员编制,这是要吃国家财政的,这笔账必须要算算。

嗯,特察局是正二品衙门,等同九部。可问题是,特察局不属于外廷衙门,而是属于皇帝内廷衙门,不受政事堂和军师阁管理,类似于锦衣卫,目前还是小透明,还没出圈呢,很多官员甚至不知道特察局,只知道信访司。

那么统计局呢?设为几品?

在后世,国家统计局其实是高官(名义上副部)。可是要把统计局提升到二品,和九部并列,就会显得非常突兀。

可要是设置为正三品,那么就很难和其他部配合,因为级别上被压制。

想了想,崔秀宁划掉统计局的字样,改为政事堂统计署,正三品,成为政事堂的直属机构,由宰相兼任统计署令!

再任命一个常务署丞。

那么,统计司和其他部的区别,就如同后世国务院直属部门和国务院组成部门(各部)的区别。

如此一来,就能压制其他九部,也能让政事堂对数据更加了解,便于行使宰相之权。

崔秀宁对自己这个设置很满意。接下来就是编制了。

统计署的中央官员不多,二十来个足够了,拿不了太多工资。拿工资的大头,是各州郡负责执行的统计特派员。

一个郡起码要有一个吧?大唐现在有142个郡,那就需要一百多个编制吃皇粮。加上杂七杂八,整个统计署的编制,最少两百人!

皇后大人有点心疼了。两百官员啊,人均一年拿七八百银元工资,那就是十几万银元…咦,不多啊!十几万而已。

但是,还有办公费呢?

每年统计一次,两百人的衙门,这办公费怎么也要十几万。

嗯,这加起来就是三十万了。

其他各部的配合,以及数据真实度监察,也会增加办公费,这总共…崔秀宁大致算了一下,又要增加二十万元。

综合下来,“信息治理”的成本,一年需要五十万银元!

每年五十万!崔秀宁心疼的直皱眉。干不干?值不值?

崔秀宁拿不定主意,觉得还是等男人回来再说。

但是想了想,女人还是决定…妈蛋,干了!

反正,以她对男人的了解,李洛是一定会干的。既然他一定会干,那么就不如早干。要等他回来,最少还要一个月。

崔秀宁反复修改方案,直到三天后,才拿出满意的终案。

“就这个了。”崔秀宁不再犹豫,当即以摄政皇后的名义,代替皇帝颁发了一道圣旨:成立政事堂统计署。

抽调各部官员,组成统计署领导机构。统计署令由三位宰相共同兼任,统计署丞由一个叫姬长恭的特务出任。

此人当年曾经卧底在福建右丞萨普勒的身边,献上买卖流民的计划。

不光如此,统计署的官员,骨干多是特务出身,因为大唐没人比特务更适合干统计,都不需要太多培训。崔秀宁仅仅把他们集中起来培训了统计学方法论,就让他们走马上任。

政事堂统计署,就这么挂牌成立了!

“皇后陛下,天竺之北的大理国和梁国,都派了使臣来朝,请为藩属之国,还请求大唐正式册封!”

这日常朝,礼部尚书吴镇楼语出惊人的禀奏,“两人是一起来到,已经安排在驿馆。如今,正在宫外候旨。”

外使觐见,这可是重大国事,政事堂无权处置,必须君主处理。

什么?群臣都是有些惊愕。

大理和萧梁,请求册封,自为藩属?这算什么事儿啊?

崔秀宁却早就得到特察局的汇报,她神色平静的说道:“让他们进来吧。本宫倒想听听,他们有什么说道。”

原来,唐军南征数月,连灭四国,已经传到一海之隔的萧焱兄妹耳中。两人惊惧之下,生怕唐军攻打他们。加上中部和南部的天竺联军越来越势大,这才赶紧遣使来朝,表示臣服。

没办法,李唐现在如此强大,他们害怕啊。

虽说两国占据了天竺北部,也算站稳了脚跟,可毕竟是鸠占鹊巢,精力只能放在镇压天竺土著反抗上面,无法和大唐对抗。

现在大唐国土推到他们家门口了,他们如何还能淡定?

很快,两个汉人打扮的男子就联袂上殿。

“外臣大理国礼部侍郎高君重,拜见大唐摄政皇后陛下。”

“外臣梁国礼部侍郎王兴祖,拜见大唐摄政皇后陛下。”

两人一起下拜行礼,神色有些紧张。

尤其是王兴祖,心中还很是感慨。因为这个大殿,当年可是大梁的皇宫啊,他绝不陌生。

恍惚间,王兴祖似乎还见到大梁皇帝萧隐,坐在上面的龙椅上侃侃而谈。

“贵使平身。”大唐皇后清正平和的声音传来,美妙悦耳当中蕴含着一种威严。令人忍不住想抬头打量声音的主人。

“外臣谢过皇后陛下。”两人小心翼翼的爬起来。

这就是那个牝鸡司晨的女人么?

高君重谨慎的抬眼打量一眼,发现大唐皇后似乎比太后(萧畾)更加美丽,气质也更加大方高贵,不愧是大国皇后。

“皇后陛下,这是下国国书,奉表向大唐称臣,请为藩属。下国国主言明,我梁国乃华夏一脉,没有天子册封,名不正言不顺,请求大唐册封为国主,愿年年谴使入朝朝拜。”

“下国特献上象牙一百对,黄金一千两,天竺童女一百人,敬献大唐!”

梁国使者王兴祖,高高举着一卷犀牛角卷轴国书。

唐廷大臣们顿时有点激动。

有藩属了,有藩属了啊!

虽说大唐越来越强盛,陛下乃千古圣君,可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一个藩属!这让满朝文武,都感到有点遗憾。

倒不是没面子的事。因为周边小国,几乎被大唐灭光了。

所以,文官们看向两位使者的目光,就格外炙热。

崔秀宁拿过国书看了看,也忍不住微微一笑。

是灭掉梁国,占领北天竺呢,还是保留梁国为藩属?这个问题,其实李洛之前和她探讨过。

李洛的意思是,这两国是留是灭,不在大唐,而在于他们自己怎么选择。

天竺之北,可以大部分留给两国,以为华夏藩属。可恒河之北,包括后世的尼迫尔,孟加拉国,全部要割让给大唐。

等于说,恒河之北的天竺领土都要纳入大唐版图。后世整个喜马拉雅山脉,都是大唐的!

还有后世极其重要的孟加拉湾,也是大唐的。

大唐和两国,以恒河为界。

这是李洛和她早就商定好的原则。两国同意,就留着。不同意,那就灭了。

当然,还要有其他条件。

“皇后陛下,下国摄政太后,也请为藩属,求大唐册封。愿意年年谴使入朝!”大理国使臣高君重也奉上国书,“敬献象牙一百对,黄金一千两,天竺阉童一百人为贡礼!”

崔秀宁看完,将两份国书递给康西,意味深长的说道:“允你二国之请,也无不可。可你二国还有什么诚意么?”

什么?诚意?

两人闻言都露出苦笑,他们花了一两个月来到江陵,自求为藩属,又送了礼,这还不是诚意么?

“敢问大唐摄政皇后陛下,下国之诚意,已俱言表啊。”高君重硬着头皮说道。

崔秀宁微微一笑,“本宫问你们,梁国和大理如今国土几何,人口几何,兵马几何呢?”

她其实对天竺的现状基本了解,就是想看对方能说多少真话。

整个天竺北部,相当天竺三分之一的地盘,包括后世的孟加拉和尼泊尔,全部被大理,萧梁,海宋占领。

这三国凭借相对天竺人先进的华夏技术,以及相对强悍的华夏武力,几年来征服了整个恒河流域,超过天竺三成的地盘,还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南天竺和中天竺还在天竺诸邦国的手中。

海宋占据的土地和人口最少,只占据了东北沿海地区,但面积也不小,足有十万平以上,人口大概三百余万。

大理国的地盘最大,足足占了整个北天竺西部,面积比滇州(云南)还要大。人口超过千万!

萧梁占据了北天竺东部,面积也不比滇州小,人口上千万!

哪里是什么小国?根本就是天竺版的北魏,前燕!甚至是天竺版的金国!

三国以加起来几十万人口的基本盘,征服两千多万人口,数千里疆土,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只是,三国虽然瓜分了北天竺,可外面要应对南部和中部天竺联军的反扑,内部要应对天竺人的反抗,压力其实很大,会不会被天竺人“驱除鞑虏”,还很难说。

就特察局天竺分局掌握的情报,天竺联军的势力整合还不顺利,一旦整合成功,好几十万天竺诸邦联军北下(的确是北下),那三国未必能挡得住。

要知道,南天竺人和中天竺人,比北天竺人要强悍的多,打仗的本事高出不少。

一旦三国败了,特察局的判断是,天竺将会合并为几个强大的邦国,甚至有统一的可能,对大唐有害无益。

所以,两国可以保留,甚至可以得到大唐的支持。但是,必须要割让恒河之北的土地。

这些土地,占了他们小半的领土,却占了恒河平原最好的地带!

真是贪心啊!

Ps:第一更到。哎,上周向书友请假,却忘记向平台请假,系统就显示断更一天,结果全勤奖没了,20稿费奖励也没了,损失惨重。第二更会晚点到。蟹蟹。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