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玘开门让阿奴进屋,准备自己教她读书识字,实际上,他也一直在做这事,只不过以前的刘玘水平实在有些低,自己都没弄明白几成,何以教人?
礼记也被称为小戴礼记、小戴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根据孔子和学生的言论以及先秦礼仪,所编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流传千古。
后来“四书”当中的大学、中庸此时也在礼记其中,有五千余字。
若说起来,十万字并不多,要换成后世的书本,也就一百二三十页,不过由于是采用竹简记录,所以总共有二十余卷。
要把其中的内容全记住并理解其意思,却并不容易,因为此时所用的都是“原本”,也就是没有任何人注释的版本。
由于最早的篇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距离现在已七八百年,因此语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文字和相关典故一般人并不懂得,自然就不大好理解话语的意思,这就需要用到注解。
但是,后世最常见的“郑玄注释”此时还见不到,因为郑玄就是东汉末年人,他现在可能正在家中埋头写礼记的注解呢!
“妹,此乃是礼记·聘义,你先看一遍,然后再读三遍,如果不解其义,直接问我就好,我去拿另外一卷阅读!”
“诺!”阿奴高兴点点头,然后就开始阅读:“聘礼……”
一句话还未读完,他就转头对刘玘道:“兄,此处如何断句呀?是读‘聘礼上’,还是先读‘聘礼’二字?”
刘玘一听,心想,自己倒是大意了,这竹简上面根本没断句,阿奴绝不可能完整的断句,自己要先给她通读一遍才行。
于是他在众多的简牍当中随便挑了礼记中一卷放在一边,然后又过来教阿奴:
“你跟着我读,先把这一篇断句断好,然后再诵读。朗读通顺之后,我再讲解其义,然后你再背诵、抄写若干遍,这一篇就算完成,用五六天时间也差不多足够。
这第一段应该如此读:‘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
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阿奴非常敏捷,刘玘把通篇文章给她读过一遍之后,她已全记住了断句,这其实并不容易。
“你记忆力真不错,或许几年下来,你就会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女才子呢!”
“阿兄可别说笑了,你昨日还当着伯母说妹愚笨呢!”
“我那是权宜之言,你可别当真,你快读书,我在看几卷之后就到院中去练刀、练箭!”
“诺!”阿奴笑着点点头,随后就开始朗读。
“你这声音太小,毫无中气,再大声些!”刘玘拍了拍她肩膀。
阿奴一哆嗦,赶紧加嗓音提高了六分:“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
刘玘在温习了几卷礼记之后,就取出了自己的刀与弓箭,要去院中练射箭与刀术。
他的刀是一把长直刀,约有四尺长,也就是九十二厘米左右,此时一米多长的刀也比比皆是,当然也还有三四十厘米的短刀。
此时的刀,样式与剑有些类似,全都是直刀,单刃,可刺可砍,设计非常科学合理。
由于刀把尾部有一个铁环,所以也称为“环首刀”。
“秦人喜剑、汉人爱刀”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实际上中国进入西汉中期以后,配剑者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汉代以后冶炼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刀远比剑好用。
因为刀背可以做得较厚重,便于砍杀,同时直刀又可以刺杀,与剑的功能完全相同。
他走出房门,看见东方已开始发白,一阵凉风吹来,他感到无比惬意,于是快步来到后庭,放下弓箭、环首刀,开始活动筋骨。
活动完筋骨之后就开始练刀,汉吏虽早已文武分流,不过都尉以上高级军官,大多文武双全,而且文人为高级将领比行武出身者更多。
“下马治民,上马杀贼”是当时士人的追求,比如平定“黄巾之乱”,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植,人家是五经大儒。
至于平定“黄巾之乱”的另外两位:皇甫嵩、朱儁,同样是“举孝廉”出身,文武双全,至于曹操就更不用说了。
穿越者刘玘自然不懂得刀术、箭术,不过刘玘本尊对这两样还是有些心得,因为毕竟是宗室之后,“六艺”也肯定都要学习的。
而且伯父对此要求极其严格,每次回家都要对他考校,几年前,他可是受过伯父好几次责罚,每次一跪时辰,然后罚射箭三十壶,至今还心有余悸。
实际上,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当中,他学得最好的就是“射”,也就是射箭,它包括五种射技: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其次学得好的一艺就是“御”,这是指驾驶马车的技术,现在已主要是指骑马。
以至于他伯父伯母经常说他是“莽子”,大致相当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类。
他按照刘玘本尊的记忆,开始在后院当中挥刀左右腾挪,练习刺杀、劈砍、格挡。
尽管他不知自己的武艺究竟有多高,不过记忆中,伯父两年前就已不是自己对手,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考校过自己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