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对于和谈,双方都是很有诚意。所以他们很快决定了商谈地点,就在乌克兰最大港口城市敖德萨。
而罗马尼亚代表则有首相布勒蒂亚努带队,外交大臣巴尔诺斯克当然也不会错过,另外还有工、商、金融等部门的人员随行。而乌克兰代表团则是由摩拉科夫总理带队,随员有外交部长托尔思克夫、财政部长季柯勒、还有总参谋长诺米托夫中将等人,从乌克兰几乎搬来小半个政府高官可以看出,这一次和谈乌克兰异常重视。
在两方代表团都到齐后,他们来到敖德萨的市政厅,和谈地点就在这里。乌克兰一行人看着本该由自己卫兵守护的敖德萨市政厅,现在却被罗马尼亚士兵所守护着,一行人感到不是滋味。同他们一起步入市政厅的罗马尼亚代表团则是完全不一样,都是一副对他们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是在握手的时候微微露出一点笑意。
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条桌,两边摆放着数十张凳椅,角落还露出水泥色墙角。这个一点也不庄重甚至是简陋的议会厅,就是他们谈判的场所。
待两方入座后,罗马尼亚外交大臣巴尔诺斯克,率先开口说道“时间不够充足、地方比较简陋,大家不要见怪。”
面对罗马尼亚外交大臣的一副主人口气的发言,作为乌克兰总理的摩拉科夫毫不客气的指出“阁下,你的话有失公准。敖德萨是我们的固有领土,我们没有签署任何条约,放弃过这块领土的主权。所以准确的说,应该是时间不够,地方简陋。欢迎回到敖德萨。”
摩拉科夫总理对于外交词汇敏感的话,让罗马尼亚谈判代表们感到有些惊讶。要知道懂外交的政府首脑不算少,但是乌克兰政府才成立一年时间,而这位摩拉科夫总理就能摸清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容易的事。没看见乌克兰政府的正牌外交部长对此居然没有反应,就说明他对此完全没有敏感度。
看到摩拉科夫总理指出自己的错误,巴尔诺斯克随口说道“不好意思,我没注意。”
“希望外交大臣阁下能够注意一些。”
面对巴尔诺斯克满不在乎的口气,摩拉科夫也只能忍着。
对于乌克兰总理和外交大臣的斗嘴,布勒蒂亚努首相看在眼里。事实上巴尔诺斯克是故意说错的,这也是谈判前的小技巧,这可以帮助他们试探乌克兰谈判代表的水平。而目前看来,也就眼前这位乌克兰总理还具有合格的外交水准,那么接下来,主要谈判就需要压制住这位总理阁下。
看到巴尔诺斯克完成任务后,布勒蒂亚努首相敲击着桌子说道。“好了,我们不要再纠结这些小问题了,和平谈判现在就算开始了吧。”
他看到没人对此反对后,示意外交大臣巴尔诺斯克可以说出罗马尼亚的条件。得到首相示意后,巴尔诺斯克拿出一张早已拟定好的清单说出了罗马尼亚的条件。
“诸位,以下就是我方对于这次和谈的条件。首先这次争斗是由于两方边境冲突所引起的,所以为了更清晰的规划各自边境线的区域,所以我方提议重新划分边境线。”
面对巴尔诺斯克提出的第一条,摩拉科夫立刻提出反对意见。“我反对,我们两方的边境线没有问题。根据俄国和贵国划分的边境线已经很合理了,而且布列斯特条约后,我方新成立政府诞生后,你们也没有权利提出这样的要求。”
对于摩拉科夫总理的反对声,巴尔诺斯克看了他一眼,接着面无表情的说道“俄国目前的局势动乱,让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边境的划分。而且布列斯特条约是德国和苏俄政权签订的,我们可从来都没有承认过。”
面对巴尔诺斯克的话,摩拉科夫正准备反驳,这时候作为罗马尼亚谈判代表团团长的布勒蒂亚努首相开口打断道“总理阁下,让我方先说完好么。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商议其中的条款,这也是基本的外交礼仪。”
面对开口的布勒蒂亚努首相,摩拉科夫忍住了将要出口反驳的话,示意巴尔诺斯克请继续发言。然后他瞄了一眼,身边坐着像个木桩一样的已方代表外交部长托尔思克夫,接着他摆出认真听的姿势。只是内心中到底想什么,没人知道。
看到没人打扰后,巴尔诺斯克继续讲到。“第二,东摩尔达维亚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罗马尼亚族的聚集地。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在俄国时代就饱受欺压。为了避免在被人欺压,当地民众已经决定回归罗马尼亚王国的怀抱,贵国政府不得阻挠该地区民众的要求。所以我们希望能和东摩尔达维亚地区合并。”
“第三,根据我们的调查,这次冲突是由于贵方加害我方士兵多尔克所引起的。所以贵方必须道歉,并且赔偿我方的损失和出兵费用作为补偿。赔偿我方遇害士兵多尔克人身伤害以及家人精神补偿,共计28万列伊。另外,这次我们的出兵费用共计27亿列伊。”
“还有。关于……”
巴尔诺斯克拿着拟好的条件噼噼啪啪说了一大堆,不过主要还是前三条,至于后面不过说的是些通商、人员交流、相互沟通等边角料内容。而他还边说边观察乌克兰代表们的神情,只是这些人都是表情严肃没有多余的神情,不过他估计能完全听懂的没几个。
“最后我方的撤军问题。在拿到补偿和出兵费用之前,我方有权力在目前所处的区域驻扎和训练。另外鉴于地区治安条件不好,我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对地区进行治安巡逻,对于每一个试图犯罪的人进行抓捕。当然也会根据受害人的国籍,分别将审判工作交给我国或者贵方。”
当巴尔诺斯克说完后,拿出一份清单递给乌克兰代表,然后讲到“这是出兵费用清单,请你们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