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第二千一百五十六章

类别: 科幻 | 时空穿梭 |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拉姆雷克撒   作者:拉姆雷克撒  书名: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更新时间:2025-02-21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格尔一下子慌了!

毕竟他从始至终只是一个部落民……不是小看普通人,实际上大多数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是因为我们真的很普通!

普通人并不可耻,这没什么,毕竟你我他,基本都是普通人,这没什么可回避的,虽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的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可现实是世界从不会围绕着你来转!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主角综合症”。这一症状不仅反映了个体如何看待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还深刻影响了社会互动的方式。在这一观念中,个体倾向于将自身生活视为一个故事的核心,认为自己是主戏的主角,而他人则只是配角。这种自我中心的视角不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还对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主角综合症的首要特征是个体的自我放大。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故事的叙述中时,周围人的存在似乎只是在为其故事增添背景。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得自我意识膨胀,认为自己的需求、愿望、情感与观点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而他人的情感与需求则被置于边缘。因而,在这个个人故事的框架内,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渐渐模糊,甚至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这种心态在社交场合尤其明显。在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一名男子在无视周遭环境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观看带声视频,他的行为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无视他人感受的现象。

在他的眼中,个人的娱乐需求显然比他人的舒适感更加重要,也正因如此,整个社会的共情能力受到侵蚀。此时,主角对于配角的唯一需求就是服从,整个互动几乎是单向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角综合症源于个体在自我认同中的紧张与挣扎。现代社会中,个体常常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和焦虑,他们努力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寻找自我价值和认同感。于是,将自己视为“主角”成为逃避现实、增进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机制。

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个体倾向于强化自我,忽视外部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合作和交流变得更加困难。个体在“我是故事的主角”的思维框架中,逐渐丧失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深刻的孤独感。主角综合症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整体氛围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使社会的自我中心思想愈加普遍,导致了一种“冷漠文化”的滋生。每个人都忙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从而形成了社会的裂痕。

其次,在金融、商业等竞争性的领域,主角综合症常常导致不正当竞争和道德沦丧。个体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彼此之间的信任崩塌,最终影响到社会的整体效率与道德水平。对于主角综合症的克服,首先需要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个体需要意识到,在相互联系的社会中,只有当每个人都被视为重要时,社会才能真正繁荣。因此,与他人交流与互动的能力应当被重视与培养。

总之这种心态要不得!

没人是主角。

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小说中写的,一个普通人穿越了,就立马逆袭了。这种情节虽然看起来很爽,可实际上却很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屌丝穿越到古代肯定活不下去。先说几个大众选项。

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大多数普通人都会从事农业生产。屌丝呢,在家里连门都懒得出,很难想象他会种地,而且肯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种地这事儿就别想了。还有就是经商,很多小白文最喜欢写的情节就是主角用现代商业方式在古代大赚特赚!

这种情节给人一种现代人碾压古代的爽感。

可实际上这玩意根本不可能!古代人可不傻!所谓的现代商业方式,放在古代真不一定好使,毕竟一个环境,一个规则。古代行业规矩可是很重的,你随意瞎搞,随时随地可能动了别人蛋糕然后被干掉,就算你活在一个盛世王朝,治安良好。可你真的觉得你一个普通人,比那些沉浸商业几十年的老油条强?

别的不说,别人根基深厚,玩价格战都能玩死你!

再有就是从事一些手工业,比如纺织、打铁、造船、制瓷等等,从事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专门的技术,你一个现代普通人就算了解一些专业知识,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你得那一套或许根本行不通,再有就是,现代人比较浮躁,总渴望一夜暴富,肯定不会踏实学徒,那就难出头,要知道古代学徒可是非常苦的!

另一方面,手工业多数也是体力活,一般人还真扛不住,要是老实肯干一点的,那还好说,很多现代人虽然不说锦衣玉食,但也算是养尊处优,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干啥重活儿,要知道,很多人慢跑个几千米都特么扛不住了,更别提重体力活了。

最后,就是做一个读书人,投身科举,考取功名。这个更别想了,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今天的高考严峻多了,君不见《儒林外史》里老范进年过半百才考中一个举人。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古代平民学子想走向仕途,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也是朝廷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渠道,因此科举考试极其严格。科举考试具体可划分四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院试(也叫府试,县试,根据地区不同,名称也不同)—乡试—会试—殿试。而考生也分为四个等级,只有通过相对等级的考试才有机会参加下一级考试,县市区会为适龄学子分配童生资格,拥有了童生资格,就等于拥有了科举考试入场券。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再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最后通过殿试成为进士,但是一般来讲,能通过乡试的人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在古代如果想参加科举,首先需要家世清白。在报名时,报名表上须写明祖上三代的信息,部分特殊人群(女人,商人,罪犯,僧人等等)会被限制,例如,祖上三代有人做捕快的,那么三代人以内也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魂穿的穿越者还好点,要是身穿……那完蛋了,你连户籍都弄不到!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填真实的信息不就行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原因有三。其一,因为报名表上,不仅需要有祖上三代的信息,更需要有当地人的担保,担保人的信息也需详实,一旦考生信息有假或者在考试中作弊,那么担保人会承担连带责任接受惩罚。其二是提交上去的考生信息,会有专门的人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参与审查的人大多由朝廷任命,他们如果出现任何偏差,都是重罪,所以审查过程极为严格。其三,使用假的信息报名尽管能侥幸通过乡试审查,但在之后朝廷的任命和接下来的考试中都会再次受到调查,一旦在皇帝面前被拆穿,就是欺君之罪,重则诛九族。

科举考试的第三大难点,就在于试题和阅卷十分严格,试题不仅考验考生文笔能力,还需要其博学多才,通揽古今,懂得治国之法,对于社会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且为了避免考生作弊,设立的考棚也是非常考究的。每间考棚大约1平米,三面设立高墙,加上一个简易的屋顶,只有一面是开放的。考生带着行囊和口粮,进去后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科举考试现场通常会禁声,气氛显得十分压抑,而且按照朝代不同,考试的时长也大有不同。短则3天,长则9天,清朝时期的考试就是九天制,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就会出现考生考完试就疯了的现象。

考完试,就算结束了吗?

并没有,真正的审判才刚刚降临,众多考生的考卷会被主考官随机派发到阅卷人员手中,阅卷员也不知道自己审批的是谁的卷面,所以不会存在阅卷员徇私舞弊的可能。后来卷面制度改革,出现了类似现代密封线一样的弥封法,就连主考官自己也分不清究竟自己拿的是谁的卷子,这一制度的改革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因为古代县市区人口密集,而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常常与人口数量和人丁赋税相关,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于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就会有一些富家子弟为了通过考试而对主考官行贿,这也增加了平民学子应试的难度。清朝时期,文字狱盛行,甚至不能出现谐音梗,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严格,由于八股文成为主流,考生的思想也受到了限制,这也是导致清朝时期人才匮乏现象的主要原因。

清朝因为人才的匮乏导致贪官污吏非常多,这些人远离京都,天子也无暇注意他们,这就让这些人更加的明目张胆,以职务之便大肆敛财,一度将科举考试弄得乌烟瘴气。范进能在这样的大环境通过乡试,高中举人,喜极而疯也是情有可原,书中也有细节表明,来送信的三报一眼看出范进因为喜悦过度而短暂失心疯,说明他也经常见到这种场面。古代的封建思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信念就一直支撑着那些人不断参与科举考试,甚至有人考到垂暮之年,仍一无所获。

另外也别小看了那些读书人,真的别看不起古代读书人,能考上秀才的,都特么是高端人才了!

不是吹牛逼,真的!

“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南北朝时期的科举虽说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但依旧需要被官员保举,所以这和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演变,隋唐科举制设立秀才科,到了宋代,考中礼部会试便可被称为秀才,但成为秀才又谈何容易。“秀才”的录取率比清华北大都低,今天我们通过古今对比来看一看,秀才在当今能算得上什么学历?在古代科举制度之下,先通过县试成为童生,通过府试成为秀才(一年一次),通过院试成为举人,通过乡试成为贡士,通过会试成功成为准进士,通过殿试的前三名分别由高到低分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殿试合格者均称为进士。单从等级划分上来看,我们不自觉地便联想到了我们现在从幼儿园到博士甚至到获得更高的学位历程。想想看,仿佛成为第二级别的秀才还是很简单的。

对于现在来说,我们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下上学的,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宋濂笔下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曾写到宋濂曾经的求学经历。

家境贫寒没有书可读,只能借大户人家的书来抄读,加冠后,又必须跑到百里之外,恭恭谨谨地向老师请求问题。不像现在,随随便便就有书读,有老师教。对于宋濂来说,他是幸运的。但不是所有的穷苦人家都可以遇到一个能借书的大户人家。所以说成为秀才这条路很是艰辛。我们接着看,对于童生考中秀才,可不是像现在小升初这么简单。以清朝的统计为例,260年间,平均每年才产生2000个秀才。这可是全国范围内,一年才两千人,虽然说那时候人口没现在多,但每年2000个秀才也是少得可怜了。这秀才的录取率可以说是很低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备考中”的秀才,都有需要做些什么?考秀才之前,需要备好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等书籍,共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当然不是备好这么容易了,不仅仅需要通晓书中道理,还需要背地对答如流,没有半点瑕疵。这些书也不是说句话就给送到家的,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只能自己掏钱买,读书人有很少干农活,只能向家里要,或者向亲朋好友借。这些以来,那些备考的学子们的生活条件自然会下降。

精神生活满足了,物质生活也就不怎么在意了。这万千学长就在这种环境下日复一日地备考中度过。考试有通过的就有落榜的,有太多的人考了很多次都没能考上,落榜后回家又多了一份来自家人的精神压力让他们有苦说不出,只能继续勤学苦读下次再战,所以说“十年寒窗苦读”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这些为了考取秀才的童生们,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只有一小部分,就像我们现在考大学一样,每个城市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是很少很少。但相比较来说,我们却比他们幸运,至少我们比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一旦迈出那一步,要不就是平步青云,要不就是穷困一生。既然考中秀才如此困难,那么考中秀才又意味着获得什么样的地位?熟悉周星驰电影的读者应该记得,在《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唐镜在和周星驰扮演的知县对峙时,并没有下跪。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了?因为在古代,只要考中秀才便相当于有了一些特权。见到官员不用下跪便是其一。身为举人的方唐镜自然不用下跪,甚至还可以和知县大人争辩案情。

也就是说当上秀才,就隶属于朝廷,自然便有了平民百姓没有的特权。除了见到官员不用下跪,不仅免除徭役,还可以接收到朝廷发的俸禄,官吏不能私自用刑,可以没有约束的四处游历。古代不仅仅制度等级森严,对于穿着来讲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读书人会穿着长衫,一般百姓就穿着很简单。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自诩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总是穿着破旧的长衫不曾更换,不屑于当穿短衫的短衣帮为伍。这不也恰恰说明了长衫成为了读书人的一种标志。但是不要觉得有了这点特权,秀才已经很厉害了。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因为我们够普通啊!

不是你突然得到力量,你就真的发生了转变……哪有那么简单!

所以格尔,即便成为屠神者,依然还是那个部落民!

请:m.bqq999.cc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