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娃子,还未早食呐?”一位扛着‘锄头’的大汉来至一民户门前,对门口的娃子叫道。
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娃正蹲在门口喝着热粥,看着前方扛着‘锄头’的大汉,急匆匆咽下一口,呼道:“从兄待我。”
说着,急忙将粥器放置一侧,也未还屋,一伸手抄起门旁的‘铁楸’就跟着大汉走了。
大汉带着娃子前行,每到一户门前便叫上一声,随着话落,内里就会有回声,不消几个呼吸,就会看到扛着‘锄头’或是‘铁楸’的人出来跟大汉汇合。
有些人家出来一个娃子,有些出来两三个男子,不一而足。
这大汉也没叫多,就叫了那么七八户人家,身后却已有了十几位丈夫。
大汉点了点人头,一招手,便带着他们朝城门走去。
其身后有幼儿、老妪、老翁以及妇人在笑颜相送。
行走着,众人一边朝后挥手,一边笑声连连、扛着工具高谈论阔,当然,这个高谈,也不过是谈些家长里短,或是最近有干了甚么事儿。
“二娃子,还未早食呐?”一位扛着‘锄头’的大汉来至一民户门前,对门口的娃子叫道。
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娃正蹲在门口喝着热粥,看着前方扛着‘锄头’的大汉,急匆匆咽下一口,呼道:“从兄待我。”
说着,急忙将粥器放置一侧,也未还屋,一伸手抄起门旁的‘铁楸’就跟着大汉走了。
369会有回声,不消几个呼吸,就会看到扛着‘锄头’或是‘铁楸’的人出来跟大汉汇合。
有些人家出来一个娃子,有些出来两三个男子,不一而足。
这大汉也没叫多,就叫了那么七八户人家,身后却已有了十几位丈夫。
大汉点了点人头,一招手,便带着他们朝城门走去。
其身后有幼儿、老妪、老翁以及妇人在笑颜相送。
行走着,众人一边朝后挥手,一边笑声连连、扛着工具高谈论阔,当然,这个高谈,也不过是谈些家长里短,或是最近有干了甚么事儿。
不多时,他们便步入了城中街道,一眼看去,人头攒动,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呼朋唤友、高声传邻,各处巷子还不断涌出人群,他们嬉笑怒骂。
整个狄那人声鼎沸。
而高允,便是被这些声音给惊醒的,这些个声音,从寅时末就出现了,让初来乍到本就睡不安稳的高允更睡不着了。
他可是从来没有哪个城市会如狄那一般,在寅时就有了如此喧嚣之景,心中也不免有些好奇。
可时间太早,他也不敢贸然惊动他人,便一直忍耐着,可忍着忍着,就实在忍不住了。
就想着:“我何不趁此出府走访朔州?”
这一想,当即就行动起来,但他也知道,不能不告知一声就走。
于是,他未惊动府衙中的将官、从吏,仅是告知了下人与门外护卫一声,便出了府来。
此刻,他正站在一个巷子口,看着齐齐涌向城外的民众,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肩负具之,当为事而忙,气血充足,乃富足安康,面露笑颜,声有幸意,非生而有望不可得呀,如此看来,刘朔州当有明公之相也。”
点了点头,高允抬步上前,紧随民众身后,想要再从侧面了解下朔州的具体情况。
于是,诸位丈夫身后便多了一个侧耳倾听的隔墙耳,民众虽有所觉,却也未曾理会,只当是外地来的人好奇他们的行事,这种事情,他们早已见怪不怪。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高允跟在他们身后走了有小半个时辰,民众间的谈话深深吸引了高允,连的神色从澹然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有震惊,有恍然,更多的却是不解,却是他从这些家长里短中,听出了不少的东西。
比如,挖渠、掘井、开荒,五铢和军库这将要施行的东西,这些个他多少还能理解。
可五铢和军库联系起来,他就不懂了,分开看,五铢,钱也,军库,军中甲具之处。
分开看,他都懂,可合起来?这钱和军库能有甚么关系?
再比如,三长制,使得朔州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耕具无偿供用,还有正在建造的甚么厕所、粪池、垃圾站、学堂......
为民开荒高允极为欣慰,新鲜事物让他好奇。
不知不觉间,高允随着丈夫们出了狄那城,来到了田埂。
田埂上,有一条沟,沟不长,一眼可见,但见丈夫齐刷刷的跳入沟里,对着两头继续开挖,还有嘿哟嘿哟的号子声。
高允看了看,不禁沉思,没待多久,高允也便回了,他怕待久了,会被人认出来。
一边回程,一边思索着朔州的种种,这些东西都给了他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丈夫们的面色。
“他地之人无不面黄肌瘦,便是富饶之地也是如此,可朔州苦寒,竟能令诸百姓面色红润,尚有余粮,难不成,这朔州官员、地方宗主都是大善人?”
高允不信。
念了念,高允调转身子,继续朝城外走去,不回城了,他要弄清楚朔州到底发生了什么.....
督护府,刘盛被一群人嘈杂的吵闹起来,待一问事儿,得知高允出了城,他微一思索,便挥退了他们,待叫来一侍卫,对其说道:“寻到高伯恭,但莫要惊扰到他,我要知晓他今日在作甚。”
侍卫抱拳领命,无有二话的退下去了。
刘盛一路沉默的来到书房,看着书桉上的书帛,不禁笑道:“看来无忧矣。”
说着,来到书桉前,抚摸着粗糙的书帛,有些刮手,喃喃道:“大事将成,这些,那些快要落灰的东西,也该出来亮亮相了,不过,还是不能大张旗鼓啊。”
“哎!”刘盛摇身一叹:“瞒瞒瞒,慢慢慢,越瞒越慢,可不瞒,便是身死道消,死无葬身之地,这个时代,可真悲哀。”
言着,刘盛双目冰冷:“哼,世家、士族,我们,拭目以待......”
刘盛将书帛撤下,反身从书架的某个角落取出“一本”书,是的,一本书,没有书墨香气的一本书。
刷刷刷
刘盛指尖滑动,那一页页的书纸翻飞。
“久违了,九年义务教育。”
刘盛笑得很灿烂,虽然书上没有他久违的书味,也没有前世的纸张那么好,但,他已经知足了,毕竟,现在还是书帛时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