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十公里,设置一个可以实现双向传送的基地,这样就能一节一节的前往地心了,最少只要六百个这样的传送点,就可以来到地心,建立地心基地。
不过想要建立地心基地,也并没有描述中那么简单,不定向传送的危险性是一方面,地下环境的复杂也同样对传送点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下的高温,曾经斗罗的感染者就曾经在软流层中建立过地下基地,在那里甚至遇到了地下生物。想要在那种空间内建设稳固的基地,隔绝地下的高温是必须的。
这一层中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不断的向外释放能量,导致这一层的温度始终不会降低,诚然从这里开采和提取的方式性物质可以成为地表的能量来源,但想要直接利用这里的热能并不容易,就如同第二类永动机无法实现一般,是无法从单一热源中提取能量的,所以必须要将岩浆带来地面,形成温差之后,才可以提取其中的能量。
所以在这里不止要做到隔绝高温,同样还要想办法隔绝辐射。这就需要不断的消耗能量。那些海上钻井平台开采的化石能源,会提供相当一部分的能量,同时这些传送站也会利用海底的低温海水传送循环,进行降温。
至少在到达地核前,这种程度的降温还是有效的,至于说六千度的地核,那就需要更有效的降温材料了,可能需要靠近地表的层面,不断的输送液氮之类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抗恐怖的压强,这方面其实还相对好解决一点,郁金香的材料学即便是来到了异世界也是可以得到应用的,只要建筑的结构合理,即便是地心的压强,也是可以抵抗的。
问题是,地底深处并不是全部都是物体的。软流层就是液体的岩浆,这还相对好对付一点。至少岩浆中的环境还没有地核那里恶劣。
地核的外层也是液态的,在那里就更难以维持基地的坐标不变了,如果安装动力系统的话,那么原本可以制造成球形的基地,势必就会出现缝隙,这就会使得原本一体的材料,强度大幅度下降,地下的物质,也可不可能是一直保持平和的,一旦有什么意外,很有可能就将地下的基地摧毁了。
而如果不安装动力装置的话,这些基地又很可能因为液体的流动,而改变位置,这就是定位变得极为困难,就算建立了传送点,下一层也很难定位。
所以必须要用不需要外置推进器的技术保证这些基地固定在一个稳定的相对位置。
最麻烦的是,这些在液体中的基地必须是一体成型之后。直接传送下去,不可能派人下去建造。一下去就被岩浆淹没的话,就算是有防护服,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也很难进行工作,什么都看不到,还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光是这样的防护服所需要的技术,就不是目前能够搞出来的。
而一体成型就意味着,这玩意儿的体积会相当大,在这个制造不出储物装备的世界,在地下基地传送这种东西,势必就会出现一种极为尴尬的情况,那就是在液体层中,下一层的基地,必须要能够装进上一层,才可以完成传送,不然这玩意儿刚从地表被送到最下层,就会把最下层的基地撑爆。
俄罗斯套娃大家都玩过,虽然这些套娃都可以制作的极为精美,但越是里面的娃娃身上的装饰和图案就会越简单,原因也很好理解,他们的体型让在他们身上作画变得困难,基地也是一样,越小,就越难以在上面安置设备。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越向下环境往往会越发恶劣,想要以更小的体积应对更恶劣的环境,所需要的技术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第一个出现在液体层中的基地做的尽可能的大,即便是为此要制作极为厚重的外壳也再所不惜。
这样才可以应对。每向下一层的基地就要缩小一圈的问题,
这样的大家伙,虽然建立起来很困难。但想要建造还是可能的,问题是不可能每一层都这么奢侈,如果从地心到地表,虽然做最少的六百层,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出来一圈,那最上面这一层,恐怕需要城市大小才行,那样还不如直接挖下去。
所以,在固体层面就不能用一体成型的建设方式,而是先探测出所需要建造区域的地质环境,找到了一块就算被掏空,短时间内也不会崩塌的位置,先用空间技术将那里掏空。然后再传送作业人员进去。用一块块零件。组装成一个更大的传送点。
这样就可以在达到液体层之前,临时制造一个极为巨大的传送点,地面将需要传送的巨型基地送进来,就可以作为液体层的第一站了,如此一来,这个每隔十公里建立一个传送点的计划,才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不过这同样有巨大的问题,普通的固体内部的传送点,可以用极小的基地,反正也不需要传送多么巨大的物体,但临近液体层的那一层不行,必须要建立的很大。
而这无疑需要众多的建设人员进入,地下的复杂环境。是机器人很难应对的,但同样的,地下的恶劣环境对于人类来说,也毫无疑问是极为致命的,连基地都难以抵抗的高温高压核辐射,靠着个人装备来抵抗。难度多大可以想象。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施工队的做法是先在地下空洞中投入一个传送点。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投放高强度合金骨架,用来加固这个地下空洞,地下的压力极为巨大,就算采用注入。高压液体的方式,暂时稳固住地下空洞,也随时都可能崩塌,可以说,修建这层金属骨架必须争分夺秒,否则,不但是好不容易掏出来的地下空都会崩塌,传送下去的施工队员也绝对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