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92章 鱼米之乡的忧与喜

类别: 都市 | 都市生活 | 超级农业强国 | 凌烟阁阁老   作者:凌烟阁阁老  书名:超级农业强国  更新时间:2020-01-17
 
说起“粮仓”,我们就会想起金黄的谷穗,丰收的喜悦;说起“鱼米之乡”,那就代表着衣食无忧、幸福安宁的乐土。

但家处鄱阳湖平原的董启军对此一点都不赞同。

鄱阳湖平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了,平原上稻田、菜畦、鱼塘、莲湖纵横交错,是江南的“粮仓”和棉花、油料、生猪等生产的重要基地。

现在是春耕,拥有六十亩耕地的董启军却是愁得慌。

没错,这边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貌似日子很美好。

但在作为农民的董启军看来,也就那样了,是有吃有喝,但发财甭想,一不小心还欠了一屁股债!

国家“粮仓”的名头听起来让人自豪,但当事人就不一定乐在其中了。

主要在于,鄱阳湖平原大量的耕地和粮食生产任务,使得它在发展经济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就拿他来说,算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了吧,但那又怎么样?粮食不值钱,种粮食是越种越穷!

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农业产值根本比不上工业等原因之外,还有其他诸多原因。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政策向工业、城市倾斜,导致农村承受了很多经济压力,比如统购统销,这就不说了。

像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传统的鱼米之乡,因为区位优势和政策驱动,粮食产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都在减少,这就意味着产粮任务愈发集中于其他的“粮仓”。

而近几年来,粮食不断增产,价格又被国家平抑——粮价飙升是会影响社会稳定的。这样一来,粮食的消费区是处于主动地位,而生产区则陷入被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粮食主产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或工业都受到了制约。而另一方面,粮食消费区则可以放手批土地搞工业,或者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这是怎样一个不公平?简直是等于粮食主产区变相承受了工农业剪刀差。

如果说上面的理由,董启军这样的农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可能不是非常理解,那么以下的问题就是切切实实的体会了。

众所周知,粮食增产要靠地里的氮磷钾。

但是自然界里补充氮磷钾的机制不多——金坷垃也没法吸收地下两米下的氮磷钾不是?最终只有地表那一层的营养是可用的。

所以农民只能靠人工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土壤肥力,堆肥什么的周期太长,效率高还得是用化肥。

所以在中国有了大规模生产化肥的能力之后,粮食产量才有了长足进步。很多小清新一提化肥都觉得是有害无益的东西,肯定是吃饱了撑得。

然而化肥的作用也是有边际效应的。

简单来说就是长期施用化肥,就会出现化肥施用量增长很快,粮食产量增加相对较慢的局面——近几年来,董启军水稻耕种的化肥施用量至少增长了六成多,水稻产量则仅增产四成多。

更令他心慌的是,一方面为了增产,就要施用更多化肥的情况,使得种粮成本进一步被推高;另一方面,化肥的滥用,造成了耕地的土壤板结,多余的化肥流入地表或地下径流,在鄱阳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是他能看得见的污染。

除了环境隐患以外,农村负担也相当重!

除了产粮和其他农业产品,农村还要付出很多贡献和牺牲。

现在的人可能对“三提五统”比较陌生,对上世纪末的各种农村税费也并不熟悉。

但董启军是直面这种沉重的负担多年了——税收好歹有法可依,费用罚款则没轻没重,“一税轻,二税重,三税四税无底洞”就是说的这一现象。就更不用提计划生育的罚款了,“扒房牵牛”不是只停留在口号上。

像国家“粮仓”这样的地方,谁都靠不上,一面要守住耕地红线为全国一盘棋做贡献,一面也要拼命挤基础工业用地并吸引客商前来落户。

对于国家来说,由于稳定低价的粮食是必需的公共服务,产粮区的粮食生产任务自然是重要的利益诉求;

对于产粮区地方政府来说,产粮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执行并不坚决;

对于董启军这样的农民来说,由于粮价大起大落,种粮收益得不到保障。产粮区的粮食生产任务执行的积极性也不高,而且还会有环境隐患。

三方博弈,真的太难了!

但最难的还是底层的农民!

不过今年,农民董启军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先是试行了取消农业税和各项农村繁杂税费的善政,而且据说国家已经在立法,从明年起,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将被正式废除!

不是农民都体会不到曾经的心酸和艰难。

多少农民至今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今年伊始,又有另一个好消息传来,从今年起,国家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年提高价格!

这对于他这种种粮大户来说绝对是好消息!

以前可没有托市收购政策,像是去年,水稻收购价格就下跌,简直是惨啊。

像他这样,每年都是收完庄稼后给农资钱,去年因为水稻卖不出去,农资欠款达几万元——种粮的周转资金,包括购买农资、耕种费用、地租等,主要是靠卖粮款,如果粮食卖不出去,后续周转将难以为继。

舍不得低价卖的就只有压在手里,但是不卖粮食就没钱花,更别说还债了。

眼看着春耕就到了,本来今年董启军都不知道还种不种水稻了——种的话就要继续打白条,但是今年的稻谷如果还是去年那样的行情的话,真的是连着两季的钱都没法还了。

但是不种田的话又能干什么呢?

现在好了,有国家的托市收购政策,起码不怕亏本了,仔细算算,还是有不错的收益的,似乎又可以继续种田了。

今年的好消息还真是不少,董启军还在畅想,如果还有其他的好消息,也赶紧来吧,老农民都饥渴难耐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