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这位“好”叔叔,朱由校打心底里有些厌恶。
与朱常洵的为人没有任何关联,朱由校厌恶他的原因是那郑贵妃,朱常洵是个什么人,与他朱由校何干?
当初的国本之争,朱由校虽然没有涉入进去,但对当时的情况还是略有了解的。
当时福王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最得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喜爱,但郑贵妃生子晚,明光宗朱常洛的母亲孝靖皇后王氏原为慈宁宫宫中的一名宫女,有一日朱常洛去慈宁宫给李太后请安时,一时兴起临幸了她,后诞下一子,便是朱常洛。
母以子贵,但朱常洛出身卑微,自是不受待见,明神宗朱翊钧对这个儿子并不喜爱,经常冷落与他,在大臣面前多加指责,骂其无能,捎带着年幼的朱由校一并不受喜爱。
明神宗朱翊钧想立他最宠爱的郑贵妃的第二子,也就是现在的福恭王朱常洵为太子,但当年朱元璋曾立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当时的皇后无子,朱常洛这个长子便成了太子的唯一人选,再加上太后,皇后和朝臣的支持,明神宗拖到明光宗十九岁时才立了朱常洛为太子,将朱常洵封为福王,属地洛阳。
这也是所谓的国本之争,而国本之争后,引发的便是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
梃击案幕后主使是谁,到现在也不得而知,是鬼迷心窍剑走偏锋的郑贵妃,还是贼喊捉贼的明光宗朱常洛,一直都没有定论。
但借此,朱由校也看清了他这位所谓的祖母,实乃蛇蝎心肠,但奈何对方毕竟是长辈,自己的父亲都没有做什么,自己自然也不能,否则便是乱了规矩,所以朱由校登基后,也只是将郑贵妃发入了冷宫,长年不去拜见一次,自此郑贵妃便失了势。
但朱由校表现得越是和蔼,越是大度,郑贵妃心中的那股子嫉妒就越发膨胀,她始终认为以自己之才德,是能当皇太后的,而朱常洛不过是贱婢所出,岂能当一国之君?
朱常洵才是不二人选。
所以,郑贵妃贼心不死,始终都惦记着皇权,只可惜朱常洛斃后,朱由校便继了位,想要借机掌权的东李功亏一篑,被逼移出了乾清宫,这便是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
至于东李和郑贵妃有什么联系,这应该是不可能的,郑贵妃虽身在冷宫,却和福王时常有书信来往,信中说的是什么,到也无人知道。
东李自移宫案后便没了自己最大的底牌,又受到东林党的攻讦,无奈之下投靠了乳母客氏,与魏忠贤客氏沆瀣一气,妄图寻求庇护。
但现在东林党人已被朱由校和魏忠贤清除的差不多了,东李渐渐的也大起了胆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来暗示朱由校,想要封个好名头。
但朱由校对她却是一直爱答不理,自己的生母就是被这东李活生生打死的,自己岂有认贼作母的道理?
虽然碍在情面上,自己要对东李礼敬三分,省的造人诟病,然现在东林党以去,朝堂之上谁还会对自己的行为说个不字?
唯一让朱由校觉得棘手的,便是东李投靠了客氏和魏忠贤,也正因为如此,朱由校才迟迟没有处置东李报仇。
后宫里的事情平素就已经够朱由校头大如斗了,眼下这没什么动静的郑贵妃忽然冒出来,让朱由校十分怀疑她的动机。
若是同意了福王朱常洵的请求,让他进京探望,待到年关过完之时他不走了怎么办?
有些事情,只要你同意了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必须得斩草除根才行,但朱由校始终下不了决心,毕竟人家福王的理由充分,合情合理,福王说自己数年不见生母,心中极为挂念,恳请朱由校值此年关,放自己入京探望生母,他还说自己只带几个扈从,绝不敢悖逆朱由校的意思,一切都听从皇帝的旨意。
这可就是将朱由校架在火上烤了,若是朱由校不同意,少不得被人说是漠视亲情,有违礼制,但朱由校又不想同意,在他心里,你朱常洵已然争权失败,老老实实待在洛阳混吃等死不好吗?为何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冒出来给自己添堵?
最让朱由校生气的是,信中的末尾小福王朱由崧还提了一句柳安,说柳安是他的师长,想趁机请教。
朱由校心里一下子就不平衡了,他是知道当初朱由崧去过杭州府的事情,也知道当时朱由崧非拉着柳安要拜师,但人家同意了吗?你就脸皮这么厚硬往上贴?
朱由校自然是不愿意柳安将他这个堂弟收为弟子的,这样岂不是跟自己平起平坐?朱由校自认没有那么大的度量。
所以朱由校不愿意让福王等人进京,因为他明白,一旦让他们进了京,又少不得一番麻烦,既然如此,自己为何不在最开始就将这个麻烦扼杀呢?
可听到魏忠贤的话后,朱由校犹豫了,魏忠贤说的很对,自己若是不同意,少不得引起其他亲族不快,现在皇室仅在册人员就有二十多万,这可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数量,若是惹得他们不舒服,将来有很多事情就不好做了。
他还想削减藩王的供奉呢,这些举动自然是要有亲族站出来率先支持的。
原本这个人选朱由校想让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来担当,可后来一想,朱由检才多大?他同不同意中屁用啊!
那些亲族谁不知道朱由检和自己穿一条裤子,朱由检说不定会起到反效果,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够分量的藩王站出来支持自己,福王,是再适合不过了。
“不错,若是朕不同意,难免会引起他人的猜忌,但福王身份特殊,魏伴伴你觉得,朕应该同意吗?”
魏忠贤不疑有他,很是认真的想了想说道:“陛下,既然福王殿下都如此恳求了,陛下您也没有拒绝的道理,若是让他们母子二人相见,您也能落得个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