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很难找得到,喜欢我们请多多推荐给你的朋友们。
对于张敖投资在长安办厂的建议刘敬还真不敢答应,一来这与刘邦派他来的目的不相符,另外张敖表现的有点儿太大方了,不但将刘邦想要的纺车、织布机送到长安,而且还要出资在长安办纺织厂,意味着要手把手的将纺织技术教给长安百姓。这比刘邦要的结果要好很多。出于本能的谨慎,刘敬要仔细分析之并且禀报刘邦之后才敢决定是否答应。
“大王,这事恐怕不妥吧?”此时赵午向张敖说道。
“太傅有话请讲。”张敖对赵国的几个老臣相当的客气。
“赵国几经战乱,好不容易平定了,现在羊毛纺织是赵国少有的能赚钱的项目,如果大王在长安建厂,定然会使赵国百姓利益受损。”赵午作为赵国的高官自然要为赵国百姓考虑。
刘敬一听这怎么还有拦着的,如果自己出使一回却一事无成,那也太丢脸了。刘敬急忙说道:“赵国与我大汉自是一体,让大汉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受益才是德政。”
“既然皇帝陛下派侯爷前来,我们就不应只考虑赵国的利益,这事就这样定了。”张敖最后一锤定音。
刘敬出使的目的达到了,而且还完成的很好,心里却感觉哪里不对,总觉得张敖的作法违背人的本。
刘敬迅速的返回了长安,将经过汇报给了刘邦。
“赵王想到长安开厂就让他来好了。”在听取了刘敬介绍的在纺织厂里干一天活能够吃饱饭,而且还有不错的报酬后刘邦同意了张敖在长安建厂的要求。
“我总感觉怪怪的,赵王有点儿过分的大公无私了。”刘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赵王对我大汉还是十分忠诚的。”刘邦虽然不相信有忠诚之人,对张敖的作法却不奇怪,好象自张敖当上赵王之后,每次与他这个岳父共事都是全心全意的,吃亏的事没少办。另外刘邦何尝没有过关门打狗的想法,不怕张敖把资产投在长安,哪天看着不爽一句话这些东西就是皇家的了。
长安城中的赵国盐店、龙门饭店发放出来了小广告,赵王张敖要在长安建立纺织厂的消息传播的很快。
“纺织厂要招工人了。”
管饭之后还给不错的报酬的条件很有吸引力。
“可惜只招女子。”
“你家里有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去呀?”
“没想到一个女子干一天活会比我挣的多。”
“那不更好吗,本来在长安生活就不易。”
刘邦之前迁移了几十万人口到长安,这些人虽然有些资产,却也是坐吃山空,条件差一点儿的也只能放下面子外出工作。
纺织厂开工建设了,许多人跑过来看稀奇。
“建个工厂要这么大地方?”看着张敖买下来的大片土地,看闹的人有点儿疑惑,工厂完全脱离了他们对那些工匠干活的小作坊的印象。
“地方不大哪行,听说开始就要有几千人在这里干活,以后还要增加到上万呢。”有听到更多消息的人解释。
“这边还有卖东西的?”
“人家说了,这叫前店后厂,卖的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如果不好可以直接来找纺织厂,这么大的厂子想跑都跑不掉。”
“大家看这就是我说动赵王在这里建造的纺织厂。”刘敬带领着一群大臣到纺织厂的地址来参观。刘敬说动张敖有功,刘邦觉得刘敬和张敖还是有交的,顺便派刘敬来帮助赵国在长安建造工厂一事。
“侯爷又为大汉立下新功了。”大臣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开办工厂有什么好处,只是习惯的吹捧着。
“这个工厂建成第一批就要招收五千工人,五千工人意谓着什么?意谓着有五千个妇女不再为吃饭发愁,她挣回去的工钱,又让五千个家庭有了活路,而这五千个家庭有钱吃穿,就又有大量商贩能卖出东西获利。只需这么一个工厂就有上万人受益。”刘敬在协助的过程中听赵国的官员介绍了多次,逐渐的他自己好象也信了。
“赵王开这么大的工厂肯定获得颇丰吧?”有懂一些商贾之道的大臣问。
“赵王获得肯定是有的,不过如果工厂建在赵国我们还是要买赵国的布匹,获利的是赵国的百姓,现在工厂建在了长安,首先得到好处的是长安百姓,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另外赵王讲过他不会独占纺织厂的好处,如果有人愿意出钱和他一起扩建纺织厂,他将按出钱的份额与大家分享纺织厂的利润,出了钱就会有收入,不用自己cāo)心,那是多好的事?你们可有兴趣?”刘敬卖力的为纺织厂宣传,现在只要一提起纺织厂就会与刘敬联系起来,纺织厂做的越大,刘敬的声望会越高。
“我可没钱。”
“拿钱出来与诸侯王合伙做生意,这种事我可不敢想,赚了钱他不给你怎么办,更有甚者人家说这厂子跟你没关系怎么办,钱不就直接打了水漂了。”大臣们其实是不放心,另外社会地位高的人权力太大,对于底层来说财产和生命的保障程度很低。
“其实你们根本不用担心,在赵国赵王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规定了合伙做生意的办法,好象叫《工商法》什么的,规定了合伙做生意时大家怎么出钱,赚了钱怎么分,一切都要按法律来,如果违反了规定会坐牢,杀头的。现在赵国几个人共同办工厂,一起经商的事很多,还没见有多少被坑害的。”负责协调建设纺织厂之后,刘敬对赵国的了解更多了。
“也就是说,我与人合伙做生意,对方要是不规矩,官府还要替我找回公道。”
“要是那样,商人还真不敢轻易坑人。”大臣们更相信官府的力量。
“好是好,可惜那是赵国的法律,管不了长安,管的了长安也管不了赵王。”
“我们可以让皇帝陛下在大汉也公布这样一个法律,诸侯王也得听陛下的,想坑大家的钱应得冒着皇帝陛下的风险。”
“这倒是个好办法,要是用钱能赚钱,钱生钱,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用发愁了。”
“对,咱们这就派人把赵国那个《工商法》找来,借鉴其中适合大汉的地方,呈请陛下制定大汉的《工商法》。”
大臣们多少都有点儿财产,但谁也不怕钱多,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大家肯定高兴。
刘邦接到了大臣们关于制定大汉工商法的奏折,刘邦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对《工商法》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