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1940年初,大海也不再像从前般平静。
事实上从去年的9月开始,残酷的海战就已经在德英两国之间展开。
这场战争是德国人率先挑起的,在英法正式宣战后,小矮子就下令,要对英国实行全面封锁。
当时的他用包含担忧、愤怒、不安与狂热的语气命令:“如果不能让它战死,那就彻底把它困死在孤岛上。”
当晚,英国开往加勒比海的客轮雅典娜号被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死亡人数过百,其中包含20多名美利坚公民。
正式基于这件事的发生,美利坚华府才会调动数艘大型客轮,把身处欧洲各地的公民安全接回国内。
两天后,又有三艘大型豪华客轮在西班牙沿海被击沉,这些都是英国的重要船只。
如果说袭击商船仅仅是让英国人恼怒,那么在10月发动的对斯卡帕湾的攻击,就是正式对海军的挑衅。
10月,英方重要的海军基地斯卡帕湾遭到德机轰炸,皇家橡木号军舰因此沉没。
此事立刻激起英国海军部的反应,英国人对此展开报复。
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亲临斯卡帕湾,在海军上将福布斯的旗舰上举行会谈来讨论反击问题。
会议最终决定在斯卡帕湾没有设防的东部航道,加强水栅和阻碍船,建立水雷区和增加巡逻艇。
除此之外还将安排控制出入口的炮火阵地,为防备空中袭击,海军部计划增设92门重型高射炮,60门轻型高射炮,确保敌机无法在他们头顶肆无忌惮的发动攻击。
基地内还将增设许多的远程探照灯,防御气球网等等。
丘吉尔希望这些部署能够在今年3月内完成,使受到威胁调往别处的舰队重新返航。
在这些部署完成前,斯卡帕湾只能临时充当舰艇加油站。
此时整个欧洲都处于奇怪的战争中,也就是所谓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斗的诡异状态。
奇怪战争是法国人的称呼,德国人把这叫做静坐战,英国人称之为虚假的战争。
没有人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但各国都在想办法结束这看似荒唐的战争。
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为了实现抱负,完成对海军的部署,主动和张伯伦缓和双方间的关系。
邀请张伯伦夫妇到海军基地来做客,安排他们参观斯卡帕湾的防御部署,听张伯伦吹嘘着他的父亲是如何在上个世纪末,在这里投入资金开发土地,赚取到大笔的报酬的。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因为身份的转变和格局的不同,丘吉尔是赞同张伯伦的祸水东引计划的。
这种立场来自根深蒂固的阶级根源,他很乐意看到战争被转嫁到苏联的头上,让德苏二虎相争,斗个你死我活。
在对外发言时,他对苏联的评价也发生转变,虽然用了很多藻丽不实的词汇来进行掩盖。
但实际上他所指出的核心,和张伯伦没什么区别,他又转变了原有的态度,再次仇视其苏联。
两人都同意向芬兰增兵,同时与德国再起谈判,让德苏矛盾重新爆发,转移战争走势。
此时芬兰已经在国内进行总动员2月之久,共计扩军到45余万,其中主力约15万,预备兵力30余万。
除此之外还有后备役10万以及10万妇女服务队,负责在战争时期生产军用所需,为部队提供各项服务。
芬兰当局也在积极的寻求帮助,他们先是找到德国,因为相比起先后出卖捷克和波兰的英法两国来说,德国人的信誉明显要高于他们。
不过,这会德国人的注意力完全没放在它的身上。
从英法对其正式宣战的慌乱与愤怒,到现在野心高涨,想要彻底征服欧洲改变世界,他的视界比心还要大的多。
可惜的是,小矮子正全心全意的为入侵西欧做准备,无暇照顾身边小老弟,更不愿激化和苏联的矛盾。
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也确实做好相应准备。
但瑞典和挪威因惧怕德国,唯恐战火波及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对英法两国借道的请求进行驳回。
战争发展的很快,芬兰原本认为凭借地理和人们对入侵者的仇视心理,能够抵抗苏联人半年到一年时间。
起初战争的进展对苏联确实不利,在边界全线向芬兰发起进攻的4个地区,只有北段顺利达成预定目的,其余地区苏军均遭惨败,被迫停止攻击重新部署。
在卡累利阿地峡,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再次遭遇打击。
随后的攻坚战中,芬兰军队凭借各种反坦克武器和雪橇部队,把苏联人在雪地里打的屁滚尿流。
在拉多加湖东北部地区,苏军2个师的大部队被芬兰军队围歼,其余部队被迫转入防御。
基泰莱地区,进行多时的攻防战斗,在年初被芬兰军队分割包围,补给也被切断。
2个师的兵力大部分被围剿,伤亡近2万人,其余兵力龟缩后退,被动转入防御。
相同的战局还有很多,总体来说在战争初期,芬兰军队把苏联人打的疲惫不堪,这头北极熊被彻底打懵了。
虽然芬兰军队为了保卫国家,英勇的表现出强悍的战斗能力,但双方间的差距无法仅仅依靠勇气来弥补。
经历诸多失败后,苏联决定加大对芬战争的投入。
500架载满炮弹的飞机升空,400多门大炮在阵地展开,向芬兰军队及其后方进行长时间猛烈的大规模攻击。
再次进攻展开前的24小时内,共计发射炮弹30多万发,摧毁芬兰主力部队大量的火力点和防御工事。
飞机更是频繁出动,向芬兰军队防线所在投下炸弹,用机载机枪疯狂扫射下面的雪地和丛林。
凭借着炮火的压制,苏军再次发动攻势,在经历3天残酷的近距离争夺战后,苏军第七集团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在其主要防御地带打开一个足够容纳机械化部队通过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