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户藩所在地东南面一马平川的原野上,渐劲的西北风带来些许寒意,十月中旬的九州岛草木大多荒疏,而正在列阵对垒的两军数万人马,更是给原本萧索的深秋带来浓烈地肃杀之意。
临兵斗者皆阵列于前。
深受汉唐文化影响的日本,处处沿袭着华夏文明各项传统,派兵布阵也是十分严谨讲究。
四万名幕府军武士足轻在各自所属旗帜的引领下,按照所用兵刃及接战后的位置,东向排成若干整齐的方阵,每个阵前都有身着样式华丽无比、以铁、皮革、竹木制成的胴丸甲的武士首领,整个军阵鸦雀无声,给人带来强烈地压迫感。
与幕府军对峙的正是大明七千名远征军。
在花费了整整一天时间完成登陆后,经过一夜的修整,官军由登陆点列阵向五十余里外,毫无察觉地幕府大军逼迫而来,并于当天下午天黑前进抵到幕府军外围十里之地。
作为主将的李定国,在请示过朱慈烺之后,并没有采取派遣马队突袭幕府军的战术,而是在大军安营扎寨的同时,派遣一队勇悍的夜不收,纵马直驱幕府军大营,在幕府军士卒目瞪口呆的注视下耀武后,将战书绑在箭上,射进其营中,邀约对方两日后列阵决战。
以日本国内对汉文化的熟知,明军方面并不担心对方看不懂战书。
事实的确如此。
幕府军主帅颂平一郎接获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琢磨明日如何对敌,而是震惊于大明官军的神兵天将。
当他与同样惊疑不定的主要将领们紧急商讨过后,得出了最正确的结论:一定是叛军引狼入室。至于明国派遣军队介入日本内战最终要达成什么目的,现在虽不得而知,但肯定是对幕府非常不利的。
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让颂平一郎为首的幕府军一干首要人物顿觉压力山大。
尽管由于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之策,导致日本与外界的联络几乎彻底断绝,但因为郑氏与荷兰人的存在,日本高层人氏对岛外世界并不陌生,大明帝国这个强邻重新焕发生机,并且展现出比之前更强势的姿态,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更重要的是,这次倒幕联盟所使用的优质军械,就是明国提供的,这一点已经从俘虏口中数次得以验证。
大明火铳、长枪、长弓的犀利,已经给幕府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幸亏叛军装备的大明先进军械数量并不多,要不然的话,颂平一郎很难想象,两军之间的征战现在到底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
现在以平户藩武士为主力的叛军已被幕府军压制在一块扁平狭小的区域内,根据目前战事进展来看,再有十天左右,幕府军就会将叛军全部歼灭。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队却突然现身九州岛并下了战书,迫使幕府军不得不回转身形,以全副精力来应对这个一切处于未知的、神秘而又强大之敌,这种状况既令人愤怒又让人感到不安。
不安的主因是对明军一无所知。
既不知道此次有多少明军登陆,又不清楚明军使用的兵器,更不了解明军的战术,一旦双方交战,胜败实在难料。
但明军既然堂而皇之地下了战书,幕府军岂有畏惧避战之理,颂平一郎等人相信,只要明军人数不多,哪怕其火器犀利,幕府军依靠人数上的优势大举压上,也有可能会取得一场大胜。
在议定明日战术布置后,颂平一郎立刻提笔疾书,将明军登陆日本的消息,以及自己对此事的研判写进书信中,随后派遣一队精锐武士持着信笺向北而去。
这队武士将会骑马由北向东绕路赶到门司港,之后乘船渡过关门海峡赶赴京都,把目前的状况报于德川家康,以使其早有预判和应对。
颂平一郎考虑的不可谓不细致,但遗憾的是,颂平一郎并不知道,另一路明军早就乘船沿着日本海北上,他们将穿过关门海峡向东,再折向北方,在大阪附近探查好的地界登陆,之后便会对京都幕府治所发起突袭,德川家康能不能活着见到这队信使,还是个未知数。
随着派出的探子陆陆续续回禀,在夜幕降临之前,对面明军的大体情况依次传回了幕府军大营。
探子们登高远望后探知,从明军扎营的阵势来看,人数当在一万上下,未见大股骑兵身影,所用军械看不清楚。
明军外围巡哨的小股骑兵并未对幕府军探子加以驱逐,而是以一副好奇的神态观瞧他们,并且时不时小声议论后爆发出一阵阵的大笑,笑声意味不明。
听闻明军人数并不多后,颂平一郎等人都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虽然日本战国时代早已结束,但数百年来养成的惯性认知,使得所有人都认定,打仗还是人多的一方最后能够取胜。
就拿眼前的叛军来举例,纵使他们使用的军械更加犀利,但因为人数上的巨大劣势,还是被人数占优的幕府军击败。
不过一万之数的明军已经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明日之战,胜利的天平正在向幕府军倾斜。
在留下五千人马继续对所剩无几的叛军实施监视后,颂平一郎一声令下,第二天,四万大军后队变前队,开始移营转向,准备与从未交锋过的明军进行决战。
李定国之所以没有采用夜战突袭的策略,对幕府军士气进行打击,为的就是想从正面战场上,检验一下幕府军的真实战力,以为日后荡平这个岛国上的所有武装力量积蓄经验。
从各个渠道汇总来的情报信息来看,尽管不知道日本军队实力如何,但其惯用大阵对战交锋的方式还是让人颇为称道的。
既然如此,那我便用堂堂之阵击败你,让你输个口服心服。
朱慈烺对李定国这种大气激赏不已,就连张清源也是频频颔首称是,所以,这才有了留给幕府军两天时间转换方向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