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锋(一)

类别: 历史 | 两宋元明 | 明帝国的崛起 | 九悟   作者:九悟  书名:明帝国的崛起  更新时间:2019-12-12
 
小雪飘飞。到第二天才停。

京城西,离城十二里的白马书院中,两名老年儒生正在书院内湖畔旁的小亭中对酌。

童子四五人在亭内外伺候。

这两名老儒生,一人正是前工部主事余籍余夫子,此刻的文学报主编之一。

另外一人是白马书院的山长(院长),唐宽,成化二年的进士,大儒薛瑄的弟子。在北直隶的士林中颇有威望。

前段时间质疑张昭“挑衅”儒学的声浪,就是从白马书院这里开始的。

白马书院是京中著名的私人书院,不仅仅是教授生员学问,更常有落地的举人在此研习。

当然,这里的学问是程朱理学。

余夫子和唐宽是老相识,有些交情。所以,他能写荐书,推荐张昭的前长随张泰平来白马书院就读。

当然,张泰平连童生都不是却能顺利入学,关键在于他拥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

自余夫子来京担任文学报主编后,便立即和唐宽走的越来越近。河东派需要在京师中有一个发声的渠道。坚持文言文写作的文学报,就很符合他们的要求。

寒风呼啸,亭中煮酒小酌。

余夫子道:“栗夫兄,明日便是御前会议啊。张昭诸多的新政都要确定、落实。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变故?”

唐宽六十多岁,须发皆白,高深莫测的一笑,道:“且看吧。”

即便有谢阁老的言语压下来,但是事关儒教生死存亡,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阻拦张昭推行他的理念。

谁知道这里面又包含着多少门道呢?

至少在报纸刚开始出来时,朝堂的言官可不会料到他们的权限会被削弱到这个地步。

报纸和御前会议相加,科道言官们现在对国家大事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目前都快只剩弹劾人、纠察的功能。

他很重视张昭这个冒出来的“对手”。那一句“岂让儒冠误此生”,对他的刺激非常大。

正月二十日,天晴,微风。

因为春节,时隔一个月再一次召开的御前会议,汇聚着太多人的目光。

主要是年前大胜朵颜三卫,大宁都司要重设、开发。还有金矿的发现等等。这次御前会议制定的国策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会议地点是乾清宫西侧的一座宫殿中。牌匾名叫做:养心殿。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满清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于此。所以其大名鼎鼎。

张昭给弘治皇帝一年进奉近五十万两白银。这年头一两白银的购买力还很强悍的。

即便如今京师涌入大量的人口,弘治十六年正月的米价还是维持在0.6两银子一石的水准。

大明朝的一石米等于94.4公斤,可以够一个人吃许久的。

而弘治皇帝修便殿,内监里还养着大帮人呢。再分一点工程给基建商行。很快就把殿宇建起来。

大明京师的舆论风暴一直就没停过。隔一段时间就是一个热点。皇帝修宫殿也就科道言官、庙堂诸公劝谏。并没有在报纸上引起什么风浪。

毕竟,殿宇就在乾清宫的西边。只要来乾清宫面圣,大半的官员都能知道那边在干什么。

但弘治皇帝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他们能奈何?

直到今日,大臣们一个个的进入养心殿中,这才发现殿宇已经修建完成。

宽敞的殿宇中,正殿是7间开,进深3间,布局与宫中传统的殿宇略有不同。类似于一个大的客厅。

弘治皇帝的御座依旧是坐北朝南,居于上首。左右两侧就是一把把的官帽椅。这是给十几名朝堂重臣们坐的。椅子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条桌。

后面再又是一排排的木椅。这是给列席会议的人员坐的。还有就是天子近臣们坐的。譬如司礼太监们。锦衣卫指挥使牟斌也可以来混个列席资格。

群臣先后到来,不断的入座。

座次按照文左武右的原则,各自按照大朝时的顺序,根部不会出错。

张昭坐在武臣班次的第三位。今天其实也就四个武臣。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武安侯郑英,再加他。

文臣那边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个辅臣已经坐下。吏部尚书马文升、户部尚书侣钟、礼部尚书张升、兵部尚书刘大夏等人依次到来。

翰林院那边的“储相”们。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宽,翰林学士:王鏊、杨廷和、梁储、王华依次而坐。

张昭眼角余光扫过去看一眼,大明朝的储相阵容确实豪华啊!吴宽年纪已老,除王华之外,其余三人都会入阁。其中还有一个大猛人:杨兄。

也就是王华为人“老实”,被刘瑾给贬黜到南京,否则以他的资历,在谢迁之后,内阁中应该会有他一席之地。他毕竟是教授过正德皇帝啊!

三声净鞭响后,弘治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进来。朝臣全部都站起来相迎,待弘治皇帝落座之后,由首辅刘健带领着文武大臣,躬身行礼,齐声道:“臣等参见陛下。”

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龙袍,抬手道:“诸卿免礼。诸卿中老臣不少,议事时间过长,难免久乏。朕和诸卿今日坐议国事,且先试行之。”说着,对首辅刘健道:“刘先生,开始吧。”

皇帝主持会议,维持议事流程的当然是首辅的活儿。要商议那些事,这是早就发下去的。

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印刷十几份会议通知并非什么难事。很快就能印刷好。

而决定哪些事上会,这是阁臣和弘治皇帝确定的。

首辅刘健七十岁许,起身回话,“陛下体恤老臣等,实乃仁君。臣等铭感五内。”

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上,微微一笑,温声道:“刘先生,坐下来说话。”

刘健坐下来,拿起会议通知扫一眼,道:“第一件事是发行弘治银元。并以银元赎买金矿、银矿。也因此要修订当前管理矿山的办法。诸位有何高见?”

关于银元的发行,朝堂重臣基本都有共识。这可以提高国库收入。这就是所谓铸币税。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银元通行。

侣钟道:“大明皇家银行发行的银元我等都见过,确实铸造的非常精美。但铸币权如何能放在个人手中?本官建议铸币权归户部所有。”

来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大风车小说, 搜索 "大风车小说"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