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大军进犯边陲,形势危急,边戍烽烟再起。
罗昭云综合考虑之后,决定亲自带军出征,给吐蕃一个血的教训,把它杀痛,不敢在滋事。
这些西北番邦,多是土蛮居多,他们文教太少,崇尚武力,思维仍愚昧,你跟他们讲仁义礼智信,完全对牛弹琴,只有以武力打怕,然后再怀柔,给一点好处,打一棍子给一颗枣,才能震慑住这些部落首领。
罗昭云立足西北是一盘大棋,要经营好它,除了口碑、民声、威望之外,还要适当展现霸气,给百姓一个安定环境,让他们看到少帅的定国安邦强大实力。
还有一点,他明年开春会继续向东推进,吐蕃在斜后方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跳出来咬一口的威胁,赶在秋季收拾了他,让它伤元气,对未来两年,后方的稳定会有积极作用。
罗昭云当晚与谋士、将领相商后,决定自己带军六万精锐,其中一万人为先锋,由薛万仞担任先锋统帅,随军谋士有杜如晦、褚遂良。
枢密院留下三人,分别是郭孝恪、于志宁,还有尚未抵任的程名振。
又派侯君集率领两万军马屯守在金城郡与会宁郡、陇西郡的接壤处,防御西秦兵马来犯。
“两日后出发,粮草、骑兵、物资,全部准备妥当,以枢密院的调令发布。”
“遵命!”郭孝恪暂时为枢密院使,第一长官。
他是十多年前,就跟罗昭云在西北成为袍泽,一直对他忠心耿耿,而且兄弟感情很深,罗昭云对他非常信任,尤其是,他在历史上,也没有反叛变节的事发生,不像侯君集,后半生留有案底,曾反唐投突厥被诛杀,晚节未保。
因此,罗昭云对侯君集有些防备,对郭孝恪却更加信任一些。
次日金城帅府来了远方客人,正是女扮男装的萧依依和宁沐荷到了。
分别接近一年,二女见到了夫君,眼眸荡漾,流露着一种温情脉脉,还有热火的欲望。
罗昭云也十分高兴,把二女直接引入了自己的卧室,关上了房门,三人在里面倾诉交流。
“夫君!”二女打开了长发束带,让青丝如瀑布般倾泻下来,顿时恢复了女人的妩媚和柔情。
“欢迎来到西北。”罗昭云笑了笑,也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人,这次写书信二女叫过来,一来是慰藉相思之苦,二来,也有在西北推动经济,建立情报机构的计划。
二女一个负责锦衣会,一个负责燕琅阁,都是首脑人物,他们在这里坐镇,能将机构置办更完善。
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随着地盘扩大,商会和情报铺开的摊子变大,罗昭云要逐步插手进来,对两大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了。
虽然他很信任二女,但分别久了,女人独守空闺,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他不想出什么变故。
而且,权力在女人手中放久了,得不到监控的话,对以后的后宫和家庭也会有危险。
罗昭云本身就是庶子,深知当年罗艺府内女眷争斗何其激烈,虽然这是个例,因为孟氏的强烈嫉妒心导致,但这也是豪门家庭生活写照的一个缩影,宫廷之内,后宫争宠喋血的事太多,为达到受宠和权力,有的女人甚至杀了自己亲生骨肉来嫁祸对手。
所以,罗昭云既然有意打江山了,随着权力增多,他要逐步收回三女身上的权力了。
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罗昭云不会突然断掉二女手中的权力和职务,那样会让自己的女人心中发寒,而且,暂时也没有信得过人替代她们。
在做大事发迹的早期,往往是家人、身边人最可靠,到了后期,就需要防备身边人和亲戚额,用外人更可靠了。
三人谈了一句,还没有切入经济和情报的话题上,就已经动手动脚了。
因为分别太久,二女接近三十,正是如狼似虎的时候,见到自己的丈夫,矜持瞬间撕掉,直接投怀送抱了。
虽然不是单独相处,但萧依依和宁沐荷关系很好,姐妹情深,有都是妾侍身份,不必端着架子,三人同欢,以前也做过,所以,就没有了尴尬和不适,反而觉得很刺激。
就这样,大白天,少帅跟自己的娇美二妾,如干柴烈火一般,熊熊燃烧,激烈交锋,整个床榻摇曳不停,木床嘎吱声,娇妾嘤咛声,还有啪啪的撞击声,各种叠加在一起,持续了许久。
两个时辰后,房间终于安静下来。
罗昭云躺在床榻中间,左右手各楼一个光身的美妾,人比花娇,艳丽无双,浑身肌肤白皙如玉,细滑无比,让他爱不释手。
满足过后的二女,像小绵羊一样,温顺、轻柔、慵懒地躺在他身边,闲聊起来。
宁沐荷有些吃惊道:“什么,公子,再过一日,你就要带兵攻打吐蕃了?”
“不错,吐蕃来犯边境,威胁西北安定,我要亲自出征,迎头痛击。”
萧依依道:“根据本月情报,吐蕃的赞普,也就是首领,朗日松赞完成了诸多大小部落的征伐,统一了数十个部落,已经称王于吐蕃,实力强大不少,所以才会这样大胆,看到大隋内乱,敢继续来犯。”
罗昭云安排道:“派人密切关注吐蕃动向,我要掌握吐蕃内政情况,还有粮草、兵马路线等,到时候,我会派一支精兵,偷袭他们的营地,烧毁粮草,毒死战马,对这些吐蕃人信奉天神迷信的落后民族而言,有天惩之意,动摇其军心,然后,再进行伏击和包抄,彻底打垮他们。”
萧依依提醒:“夫君要当心那个噶尔东赞,此人跟夫君年纪相当,已经成为吐蕃国师,据说学识渊博,谋计高明,正是他的辅佐,才使朗日松赞能如此迅速称霸吐蕃,消灭了一些竞争部落,吞掉吐谷浑大半领土。”
“我明白,不会小觑此人。”罗昭云有历史先知性,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性格、才能、遭遇、事迹等,大体了解,这就是占了先机。
当然,他也不会盲目相信,因为史书记载,成王败寇,会把成功者夸大赞誉,失败者贬低黑化,主观性占很大成分。也许当初竞争时候,两人实力相当,只是运气使然胜出了,但成功者掌握了话语权,使得二人在青史上的评价天地之别,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