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卢斯当晚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保卢斯将这个计划称之为“蟒蛇计划”。
这个计划名的意思,就是将斯大林格勒当作一个目标,然后通过一些手段比如炮兵、步兵和空军的协同,像蟒蛇绞杀目标一样将斯大林格勒缠住、勒紧,最后将其每根骨头都辗碎最后勒死。
两个炮兵团一百多门火炮当晚就悄悄的布署到了防线前沿。
这个前沿主要是马马耶夫岗方向。
之所以将火炮布署在马马耶夫岗方向,是因为此时德军在马马耶夫岗一带的进攻线最深入,另一方面马马耶夫岗后方就是苏军伏尔加河的主要河上运输线,火炮布署在这里可以有力的封锁苏军运输。
另一方面,是因为马马耶夫岗处在苏军占据反斜面而德军占据正斜面的情况,这一带的防线更稳定,不像其它位置动不动就会被苏军从地下或是废墟中渗透进而在黑夜中打成一场混战。
而这显然是有利于德军炮兵生存并发挥作用的。
实际上,德军一直希望能抢占并控制马马耶夫岗为的就是这个,只是因为马马耶夫岗没能彻底攻下不敢这么做。
“不敢”的原因,是马马耶夫岗的苏军用迫击炮都能威胁德军布署在前沿的远程火炮。
这显然是苏军以小搏大而且以机动打不动的好机会……远程火炮对迫击炮的优势就在于其射程远威力大,迫击炮通常情况都没有打远程榴弹炮的机会。
一旦远程火炮前置进入了迫击炮的射程范围,那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原因很简单,远程火炮炮身巨大很难隐藏,同时机动速度慢往往还需要汽车拖挂,而迫击炮只需要几个人分拆了一背就可以满山跑,能短时间架炮朝目标发射炮弹然后迅速转移。
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笨到将远程火炮置于敌方迫击炮打击范围内的。
而保卢斯却不按常理出牌大胆的将远程榴弹炮布署在前线。
当然,保卢斯大胆却不莽撞。
首先是马马耶夫岗两翼已经在德军步炮协同的攻势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这也是保卢斯敢将火炮前置的原因之一,否则德军炮兵往马马耶夫岗方向一摆,就是天然的被苏军炮兵包围的趋势,任保卢斯有天大的胆也不敢这么干。
其次是保卢斯增加了马马耶夫岗正斜面德军步兵的迫击炮。
用迫击炮压制敌人迫击炮,再加上战机的协同,保卢斯相信敌人迫击炮很难腾出手来对付德军远程火炮。
事实证明保卢斯的想法是正确的,尤其是德军迫炮手的素质要比苏军好得多。
素质这东西,越是技术兵种越重要。
比如步兵,就算没有作战经验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扣动扳机说不定也能打死几个人,或者凭着点力气和运气也能在肉搏战中占据上风……而对方的战术和经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无法发挥就被一群新兵给乱拳打死了。
但技术兵种炮兵玩的就不是这个。
它们的目标首先是伏尔加河中央的沙洲。
就像之前所说的,苏军在那里布署着大量的防空火力,高射机枪和高射炮,甚至还有些防空碉堡。
所谓的防空碉堡就是在周围设置一定的厚度的防护,只露出顶部一块空间以供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射击。
这样的防空碉堡对轰炸机尤其是像“斯图卡”一样的俯冲轰炸机没有任何作用,因为俯冲轰炸机可以自上而下的将航空炸弹从顶部投入碉堡内部。
但空军针对地面防空火力的压制更有效的其实是机枪和机炮。
航空炸弹成本不菲,这成本包括炸弹的成本、战机成本、运输成本等……战争中运输成本绝不能忽略不计,极端情况下运输成本往往会超过炸弹成本甚至是其数倍。
而这样的一枚炸弹一次只能针对敌方一个防空火力点,同时还有一定概率偏离目标,也就是说效费比很低。
反而是机枪和机炮,一个俯冲下来对准目标“哗哗哗”的一梭子弹,有很大概率将敌人打死并将装备打坏。
防空碉堡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它能抵挡大多数来自敌方战机机枪和机炮的攻击。
反之,这东西对德空军来说就十分头疼。
这使德军战机在对苏军伏尔加河运输线实施封锁时总是无法放心也无法超低空,因为这样一来他们自己也将面临被敌人防空火力击落的风险。
现在,德军将远程炮火前置后,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德军侦察机在空中观察沙洲,然后将一个个防空碉堡的坐标数据通过无线电报告给指挥部,接着再与炮兵协同引导着炮兵一个接着一个的将那些防空碉堡及高射火力点敲掉。
很自然的,这一天就是德空军狂欢的日子。
一架架战机和轰炸机轮番出动,没有防空火力的威胁,它们肆无忌惮的对河面上的运输船进行低空轰炸。
不久,德军远程火炮也加入到轰炸运输船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