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一个瓶子装满了水,并且划上了刻度。将一截弯折的铜管插进了水中,
他把另一个铜管插入一个瓶盖,盖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孔,朱瞻基将铜管插入,然后又用胶水将缝隙粘实。
在旁边帮忙的马迪然后用一截鸭肠套在两个铜管之间,朱瞻基先用手指堵住气瓶这边的铜管,让马迪在铜管里面加满水。
马迪往铜管里面注满水然后快速用线绑紧了鸭肠,这个时候,朱瞻基端平了铜管,松开了手,但是水却没有流出来。
朱瞻基这个时候问道:“你们可以看到,铜管里面虽然装满了水,但是在鸭肠被绑紧之后,水就不会流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众人当然说不出来,只是好奇地看着。
空瓶这个瓶盖上面还有一个小孔,一根小棍下端连接了一块火石。
而在瓶盖下面还有一个铜片制成的吊篮,吊篮旁边有一块磨石和引线。
朱瞻基在吊篮里面装上了份量充足的红磷,小心地调整好了位置,将瓶盖端平盖了上去,最后将瓶口封好。
所有人都不知道朱瞻基要干什么,只有作为他助手的马迪兴奋无比,将胶水抹好之后,焦急地等待着胶水凝固。
朱瞻基这才说道:“我们都知道身边有空气的存在,但是却不知道空气到底是什么组成的,重量又有多少。今天的这个试验,就是想要知道空气中有多少是有助燃烧的,又占了多少比例,有多少重量。”
因为朱瞻基是太孙,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端他的饭碗,所以才没有人直接反驳他的话。不过,从众人的神色中,也能看出,大部分的人还是不以为然的。
只凭这两个瓶子的简单装置,就想测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实在有些天方夜谭了。
但是马迪却对朱瞻基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面,马迪已经不停地在各个层次学习着朱瞻基灌输给他的新东西和新的思想。
从轴承到机床,然后衍伸发展出来的各种新的工业技术。还有那可以载人上天的滑翔翼,如今的马迪虽然还年轻,但是已经算是最顶尖的总工程师了。
有了数学方面的积累,各个部件之间的衔接,包括承受力度的计算,马迪已经超过了朱瞻基。
这几个月来,他已经带领一个团队,完成了将近一百架滑翔翼的制作,并且全部经过了上天的测试。
接触多了空气力学,马迪也是对空气了解最多的人之一,因为滑翔翼是靠什么上天,本身就是他现在研究的方向。
他也是最坚定地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人。
作为工部军器局的九品大使,在级别上,十六岁的马迪算不上高。因为许多勋贵,文官的孩子,一出生就有相应的爵位,远远高出了正九品。
但是那些只是勋爵,在目前大明有职位的正式官员里,马迪却是最年轻的一个。
朱瞻基看了看马迪,他会意地又看了看胶水,说道:“殿下,还要再等一会儿。”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你跟诸位大臣们说说,我让你做的铁球试验。”
马迪毕竟年幼,虽然在诸位长官面前,但是也没有半点畏惧,有些激动地点了点头,然后问道:“诸位大人,你们可知道为什么树上的果子到了成熟,就会掉在地上,而不是飘在空中?树叶会随风飞舞,可是最后又掉在了地上?还有一个十斤的铁球,和一个一斤的铁球,同时掉下来,哪个先掉在地上?”
他的职位虽然低,但是他的大伯如今已经是工部的中层官员,父亲又是直接投靠了朱瞻基,在为朱瞻基服务。
更重要的是,他的妹妹嫁给了朱瞻基,如今是六良媛之一,他又深受朱棣和朱瞻基的喜爱。
所以虽然活泛了一点,倒也没有人怪罪他。其中一个跟马致才关系不错的老所副笑道:“当然是十斤的铁球先掉地上。”
马迪笑道:“不,我亲自试过了好几次,都是几乎同时落地。”
“为什么?”
马迪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知道,殿下说是惯性的加速度不够,所以才是同时落地。”
陈诚抿着胡须问道:“那为什么天下万物都会掉地上呢?”
“那是因为地心引力的存在,我们的地球围着太阳转,月球围着我们的地球转,都是因为引力的存在。要不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球上,为什么不会飞走呢?”
这些概念让这个时代的人接受有些困难,虽然大部分人都已经远远看到过地球仪,也隐隐接受了人们是生活在一个大球上,但是这许多知识,还是来得太汹涌了,接受不能。
马迪又说道:“铸造场那边按照殿下的吩咐,正在铸造一个空心铁球,等铁球做好,殿下说要让我们都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又有人问道:“什么是大气压?”
马迪一下子有些卡壳了,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他求援地望了望朱瞻基。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不知这位经历有没有看过斩刑?人的头被砍掉之后,浑身的血液从颈部就会喷几米高,这就是大气压的原因。”
朱瞻基开口了,就是有不同意见这个时候也没有人会反驳。虽然更多的人认为,血溅射那么高,恐怕是因为人体的原因。
朱瞻基继续说道:“把一个木头往水下放,水越深,水压就会越大,浮力就会越大。既然我们的四周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当然也会有压力。”
一位中层官员说道:“可是为什么我们会没有感觉?”
朱瞻基问道:“那鱼儿知道水里有压力吗?”
这个时候陈诚说道:“这一点我可以证明,我多次出使西域,也曾登上去过西域高原。那里就不适合我们汉人生活,许多人上去之后就呼吸困难,头疼欲裂。只有习惯那边环境的人才感觉不出来,同样,他们那里的人下到了我们这里,总是会浑身酸软,无力行动,也需要经过适应才能正常行动。以前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想想,应该是气压的原因吧!”
朱瞻基当然知道为什么,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说出来。看了看马迪,问道:“胶水干了吗?”
马迪点了点头说道:“可以了。”
“那就开始吧,小心一点,别伤着自个。”
马迪兴奋地点了点头,手里握着气瓶盖上面的那个小木棍,操纵着磨动火石。
来回摩擦了几次,终于点燃了引线和红磷,然后气瓶里面的红磷就开始猛烈燃烧了起来。
所有人都看见了白烟冒起,气瓶里面很快都什么也看不见了。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琉璃瓶,马迪的眼睛更是一眨不眨,红磷导致的燃烧很快结束,然后冷却的也非常迅速。
等到瓶子的温度降了下来,朱瞻基才点了点头,这个时候,马迪解开了鸭肠上面的细绳。
所有人都看见了水瓶里面的水自动地流向了气瓶里面,流进去了大约五分之一后,就再也不流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又说道:“现在大家看出来什么吗?”
众人都看的迷迷糊糊,不明白朱瞻基的意思,当然也不会出来献丑。只有马迪说道:“燃烧的空气大约有这个瓶子的五分之一。因为有五分之一的空气燃烧了,所以因为气压的原因,这个空瓶里面才会吸进来大约五分之一的水。”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问:“不知道诸位平日有没有拔过火罐?为何用火烧了火罐之后,火罐就能紧紧地吸在人身上?就是因为一部分空气被燃烧之后,内部缺了一部分空气,内外的压力变化,所以让火罐吸在了人身上。”
他做了一个深呼吸说道:“我们的身体外面有空气,内部也有空气,所以习惯这个环境。到了水里就活不下去,而水里的鱼到了岸上也活不下去。”
众人还是没有理会到朱瞻基想要表达什么,但是朱瞻基也不急,等所有人都仔细观察了这个瓶子后。他才又说道:“这个试验告诉我们,能够燃烧的空气大约占了五分之一的比例,这一部分空气还有没有其他作用我们暂时不得知,但是如果有人能够找到方法,分离这一部分空气,并且将这种空气注入炼钢炉,会有什么反应呢?”
这一下,所有人都明白了过来,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朱瞻基不曾妄想这个时候就能分解出纯氧,但是只要能得到百分之五十的氧气,就能让炼钢炉的温度最少增加两百度以上。
在这方面朱瞻基是完全不了解,他只能寄希望这样的试验,能吸引更多的人的兴趣,让他们在这方面开拓思路。
化学试验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无人接触,因为所有人关注的都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
加上这个国家一千多年来崇儒抑工,连格物都是奇技淫巧,更别说这门学科了。
要不是油墨,印染,还有道士炼丹会应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整个大明数千万人,想要找出几个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的人都很难。
朱瞻基不可能快速地改变社会风气,他只能用自己的爱好来影响身边的人。
马迪就是这样一个种子,这种有趣的试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探索大自然中间的未知。
一千两百度的温度,虽然不能完全融化钢水,但是已经能够炼造钢铁了,提升炉温的追求虽然迫切,但是也不急在一时。
只有更多的人对整个行业有了兴趣,这些基础知识的普及才能更容易。
他突然蹦出来了一个念头,在这次出征之前,编撰一本大明版的儿童科普读物出来,名字就叫《十万个为什么》。
越想他也越是觉得应该,不过如果想要合理一点,,这段时间有些太紧了,还是先让孙林他们先多搜集一点素材,然后等自己回来的时候再择选。
马迪这个时候又变成了香馍馍,被一大群人围在中间询问着各种关于压力方面的知识。
他也不怯场,有一说一。因为年纪小,获得了不少人的赞誉。
做完了一次试验还不够,其他人又在准备第二次试验,想要再次测试一遍,看看结果会不会一样。
还有人询问那个关于大气压的测试试验是什么样的,不过因为没有做出符合朱瞻基要求的铁球,这个试验暂时还不能实施。
当他们看到两个半圆的铁球合在一起,抽出空气,就会变得难以分开的时候,想必会对压力的认识有更充分的认识。
外面传来了一阵喧闹声,紧接着,一位朱瞻基认识的司礼监少监孟良大声叫道:“殿下,陛下急招,请殿下到谨身殿议事!”
众人纷纷停下了议论,看着朱瞻基。朱瞻基向门口走了两步,就看到孟良已经跑了进来。
他跪在地上,手里举着朱棣书房的一支御笔说道:“陛下御诏,着太孙殿下谨身殿议事。”
“发生何事?”
孟良四周看了一眼,却没有说话。朱瞻基也知道自己问的冒失了,这里上百工部吏员,他怎么能将谨身殿发生什么事说出来。
他回头吩咐道:“所有人等,若有意此等试验,只要理由合适,孤都会发放研究资金,以供研究。陈郎中,任何人有志研究,皆不可阻拦,汇报于孤。孤不怕你们花银子,只怕银子花不出去。”
“是,臣等遵命。”
出了院子,趁着李亮他们去牵马,朱瞻基才又问道:“发生何事?”
“两件事,一是以金尚书为首的谈判团抵达东瀛,却在长崎受阻,看来这次东瀛是立志要与我大明作对。第二件事是中山国尚巴志在我大明的支持下,攻进了北山国今归仁城,亲近东瀛的北山国主攀安知在城中自刎身死,北山灭亡。”
琉球只是后世的称呼,现在的琉球还属于三个国家,分别是中山国,北山国,还有一个山南国。
三个国家中山国势力最大,尚巴志原名巴志,亲近大明,被赐姓尚,他也是琉球第一尚氏王朝的开创者。
以后的琉球,直到被东瀛吞并,都是尚氏家族在执掌大权。
朱瞻基知道,金尚书他们在东瀛受到了刁难,显然是东瀛不肯谈,这也宣示着战争一触即发了。
,欢迎访问大家读书院